摘要:欧林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目前,公司已实现多个产品上市销售,主要有吸附破伤风疫苗、Hib结合疫苗和AC结合疫苗等。其中吸附破伤风疫苗是公司核心产品,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核心在研管线金葡菌疫苗研发进度全球领先,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欧林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目前,公司已实现多个产品上市销售,主要有吸附破伤风疫苗、Hib结合疫苗和AC结合疫苗等。其中吸附破伤风疫苗是公司核心产品,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核心在研管线金葡菌疫苗研发进度全球领先,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公司有望填补世界空白。
投资要点
l吸附破伤风疫苗持续放量,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吸附破伤风疫苗是公司核心产品,2018-2024年吸附破伤风疫苗迅速放量,为公司贡献近80%营收,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同时保持高于90%的毛利率。近年来政策助力破伤风疫苗,预计到2030年吸附破伤风疫苗的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4亿元。
金葡菌疫苗研发进度全球领先,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细菌耐药形势严峻,经济和健康危害巨大。公司的重组金葡菌疫苗于2022年6月正式启动Ⅲ期临床研究项目,研发进度目前为全球进展最快,若成功上市有望填补世界空白。我们认为该产品上市之后,适应症有望从骨科手术逐步扩展到其他院内感染的适应症,市场前景广阔。
幽门螺杆菌疫苗拿到澳洲1期临床批件
除重组金葡菌疫苗外,公司还有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大肠杆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及重组鲍曼不动杆菌蛋白疫苗管线在研,均为全球1类新药,管线储备充足。我们认为,若公司重组金葡菌疫苗研发成功,有望重塑市场对公司耐药菌疫苗研发能力的认知,并且后续充足的管线储备也有望增强公司在耐药菌疫苗领域的长期竞争力,铸就耐药菌疫苗研发平台价值。
1. 欧林生物:专注人用疫苗领域,多款重磅产品在研
1.1. 专注人用疫苗领域,业务方向明确
坚持研发驱动模式,传统疫苗与创新疫苗齐头并进
成都欧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于2021年6月8日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研发驱动模式,以及传统疫苗升级换代与创新疫苗开发齐头并进的研发策略。近年来,公司相继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成都市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称号。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上海武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7.83%的股份,董事长樊绍文及副董事长樊钒分别直接持有公司股份3.86%和7.53%,并分别通过持有武山生物47.22%和6.78%的股份间接持股,两位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1.2. 吸附破伤风疫苗持续放量带动公司营收增长
公司营收整体呈增长趋势,利润端有所波动。2024年公司营收达5.89亿元,同比+18.69%,同期归母净利润为0.21亿元,同比+18.24%。2025Q1,公司营收为0.87亿元,同比+23.58%;归母净利润为-0.07亿元,同比+72.79%。
收入结构方面,吸附破伤风疫苗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吸附破伤风疫苗销售收入占比达90.99%,Hib结合疫苗营收占比3.99%;AC结合疫苗2024年贡献4.49%的营收。
毛利率方面,核心产品吸附破伤风疫苗自上市以来毛利率整体保持平稳,2024年产品毛利率为96.20%;Hib结合疫苗、AC结合疫苗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80.90%、76.90%。
销售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51.44%,2025Q1销售费用率为47.88%,较 2020 年 57.40%的高点下降较为明显。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为22.80%,2025Q1研发费用率达33.29%,增长较快。
研发模式双轮驱动,研发费用不断提升
自成立以来,公司采取“传统疫苗升级换代+创新疫苗研发”双轮驱动的研发模式,以自主研发的方式对国内市场需求广阔的传统疫苗进行改良和技术创新,并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创新疫苗。2022年公司新建病毒疫苗技术平台和佐剂技术平台,实现细菌疫苗平台与病毒疫苗平台双翼齐飞,进一步拓宽技术平台,完善研发管线。
2024 年公司研发费用1.34亿元,同比增长17%。同时,公司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人数由2020年末的59人增加至2024年末的136人。
1.3. 重磅耐药金葡菌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在研
公司研发团队在疫苗领域深耕十余年,尤其在中试放大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已经建立起包括细菌大规模培养技术、目标产物分离纯化技术、多糖蛋白结合技术、佐剂技术、病毒疫苗技术等疫苗研发产业化平台,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目前,公司已实现多个产品上市销售,包括吸附破伤风疫苗、Hib结合疫苗和AC结合疫苗等。
公司采用差异化的产品开发策略,布局了阶梯有序、重点突破、多产品储备的产品管线。公司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此外,公司还布局了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大肠杆菌)、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MDCK细胞)、重组鲍曼不动杆菌疫苗等多种产品,涵盖细菌类疫苗和病毒类疫苗。
2. 吸附破伤风疫苗持续领跑,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2.1. 非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高,政策助力主动免疫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
我国已于2012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非新生儿(年龄超过28天)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100%,即使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全世界每年的破伤风发病数量约为100万例,死亡人数为30万例~50万例,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非新生儿破伤风分为三种类型:全身型破伤风、局部型破伤风和头部型破伤风。全身型破伤风是最普遍和最严重的类型,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逐渐发展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局部型破伤风较为少见,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和痉挛性肌肉收缩。头部型破伤风是一种特殊的局部型破伤风,头面部受伤或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可能出现头部型破伤风,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颅神经麻痹表现,常伴有牙关紧闭。
人类对破伤风杆菌无自然免疫力,需要进行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来预防。破伤风的一级预防即主动免疫,是将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接种于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措施,其特点是起效慢,一般注射约2周后抗体才达到保护性水平。破伤风主动免疫制剂为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有吸附破伤风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成人及青少年用)(以下简称“成人白破”)、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简称“白破”)、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以下简称“百白破”)、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以下简称“四联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以下简称“五联苗”)等品种。破伤风的二级预防即被动免疫主要指短期应急预防,是将外源性抗体注入体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其特点是产生效应快,但有效保护时间较短。被动免疫制剂包含破伤风抗毒素(TAT)、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
主动免疫中的白破,百白破,四联苗和五联苗主要接种对象是12岁以下人群,其中白破和百白破疫苗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吸附破伤风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目标人群包括各年龄组的创伤者、产妇等,但由于国家免疫规划,我国新生儿基本都会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因此吸附破伤风疫苗实际接种人群主要为青少年及成年人。
2.2. 吸附破伤风疫苗规模大幅增加,市场空间庞大
中国吸附破伤风疫苗市场主要可以细分为三类:狂犬疫苗接种人群,破伤风被动免疫患者,血液制品客户采购量。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部分Ⅱ级暴露者和Ⅲ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2014-2019年中国狂犬疫苗批签发量约为5400-8000万剂,约1100-1600万人份,公司招股说明书预计2030年中国狂犬疫苗接种人数为1320万。2020年狂犬疫苗接种人群的渗透比例约为 3.00%,公司招股说明书预计2030年狂犬疫苗接种人群的渗透比例将达到10.00%。
中国破伤风被动免疫产品市场容量约为每年5000万支,考虑到一小部分伤口严重的患者需注射2支剂量,公司招股说明书估计国内普通外伤后需要被动免疫或者注射吸附破伤风疫苗的患者至少在4000万人左右,预计2030年被动免疫制剂接种人群约为4000万左右。2020 年破伤风被动免疫患者的渗透比例约为3.50%,灼识咨询预计2030年被动免疫患者渗透比例将达到30.00%。
血液制品客户采购量参考2017-2019年吸附破伤风疫苗用于血液制品客户平均批签发量约为63.37万支,公司招股说明书预计未来每年将有60万支吸附破伤风疫苗用于血液制品客户。
综合这三种销售渠道,公司招股说明书预计吸附破伤风疫苗批签发将由2019年92.93万支大幅增加至2030年1400万支左右,预计到20230年吸附破伤风疫苗的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4亿元,拥有较大增长潜力。
政策助力破伤风疫苗推行,市场容量有望逐步增加
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国疫苗行业发展。《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颁布规范了主动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情况。在中国,破伤风的主动免疫更多的是针对儿童,且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的接种均纳入儿童免疫程序,但缺乏针对成人的主动免疫。对于所有未完成全程免疫的人群,在出现伤口后,无论是否需要被动免疫制剂,都需要完成TTCV的全程免疫;对于全程免疫超过5年的人群,对于各类型伤口建议接种加强针而无需注射被动免疫制剂。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广,医护人员和潜在接种人员对吸附破伤风疫苗认识的逐步加深,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未来吸附破伤风疫苗的市场容量有望逐步增加。
2.3. 破伤风疫苗持续放量,多渠道布局广阔市场
2017 年6月,公司产品吸附破伤风疫苗上市销售,截至2024年,公司破伤风疫苗批签发居行业首位。吸附破伤风疫苗迅速放量,销售额不断增加,从2017年0.13亿元持续增长至2024年5.36亿元。2024年吸附破伤风疫苗销售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5.73%,为公司贡献近91%营收,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吸附破伤风疫苗常年维持90%以上的高毛利率,盈利能力强劲。
多渠道销售布局广阔市场
常规疫苗的主要使用场景是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常规接种点,而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还增加了医院临床这一应用场景,并把面向医院的销售渠道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去打造。同时,2022年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首次实现出口。多渠道销售为公司形成了独特的营销体系,为吸附破伤风疫苗更广阔的市场布局奠定基础。
3. 公司金葡菌疫苗研发进度领先,有望填补世界空白
3.1. 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具有经济和健康危害性
耐药菌,广义上是对抗菌药物产生耐性的病原菌的统称,多指对我们的健康有重大威胁的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临床上定义为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的MDRO包括革兰阴性菌,如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和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
近年来,病原体对抗菌药物逐渐产生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以及医院感染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同时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管道已经枯竭,2019年,为了对抗世卫组织重点病原体清单中的病原体,世卫组织确定有32种抗生素在临床开发中,但其中只有六种属于创新药物。
此外,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抗微生物药物仍是一个主要问题,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上市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此消彼长,细菌耐药性发展趋势似有压倒抗菌药物研发的趋势。
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和健康危害巨大
2016 年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称,如果到2050年,细菌耐药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全球医疗卫生费用增幅可能达到每年3000亿~1万亿美元,全球畜牧业生产降幅可能达到7.5%,将给低收入国家造成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5%以上的损失,导致多达2800万人陷入贫困,造成的经济损害甚至有可能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2005 年,我国因抗生素耐药死亡的患者人数为48.9万,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抗菌药物费用增加36.6亿元,住院费用增加252亿元。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25.5亿~989.3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73.7亿~181.2亿元。2020年,中国抗菌药市场规模达1244亿元。《我国细菌耐药问题的现状和防控策略》显示,预计到2050年,细菌耐药将导致全球1000万人死亡,甚至超过癌症,位居各类疾病死因的首位。
2022 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这是“迄今为止是对细菌耐药性所造成的全球负担最全面的一项分析”。分析显示,细菌耐药性感染带来的死亡负担极高:2019年,有495 万例死亡与细菌耐药间接相关,其中127万例为细菌耐药性直接致死。研究发现幼儿处于细菌耐药极高风险中,约1/5细菌耐药性死亡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
与细菌耐药性死亡有关的六种主要病原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直接导致92.9万人死亡和357万人间接导致死亡。2019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导致超过10万多人死于该菌所致的耐药性,然而另外6种细菌导致5~10万人死亡。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被认为是抵御严重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这两类抗生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估计占由AMR所致死亡人数的70%以上。
3.2. 金葡菌为医院感染严重致病菌,抗菌药物费用消耗大
金葡菌为医院感染严重致病菌,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一种严重致病菌,是全球ICU病房、创伤等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被列为耐药菌前列,可导致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脓毒血症、急性肺炎、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并发症,还可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全身致死性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出现了多种耐受抗生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因其传播途径广泛、易暴发流行、致病性强,且呈多重耐药性而成为临床上治疗的难点,被称为——“超级细菌”。由于MRSA的多重耐药性,MRSA感染与乙肝、艾滋病并列为世界范围内三大最难解决的感染性疾患。
2021 年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国平均检出率为29.4%,与2020年持平;MRSA检出率地区间有一定的差别,其中西藏自治区最高,为48.5%,山西省最低,为15.8%。
金葡菌危害巨大,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病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细菌,在人的皮肤表面和上呼吸道粘膜中很常见。大约20%的人口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长期携带者,大多数人没有临床症状。然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医院和社区的感染,并已成为全世界医院中的主要病原体。
美国每年因MRSA感染导致死亡的患者数相当于AIDS、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的总和。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19年美国抗药性细菌威胁指数》披露的数据:美国在2019 年确诊了32.37万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07万例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死亡。
中国MRSA形势相当严峻,院内MRSA发生率可以达50.4%,有的医院甚至高达80.3%,是导致骨关节感染的一类重要微生物。此外,金葡菌也是导致血流感染的主要原因和导致皮肤病、脓疱疮等的常见病原体。
MRSA为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相应抗菌药物市场规模较大
2022 年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339513株临床分离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9.47%,排名革兰阳性菌分离菌率第一位,处于临床分离菌株第三位;同时MRSA的检出率为28.7%,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50%,对青霉素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高达100%。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一类重要的耐药菌,MRSA感染可造成患者死亡率上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增加等。针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情况,中美已上市多种抗菌药物,其中依拉环素于2023年3月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许可申请,为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治疗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去甲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康替唑胺和奥玛环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中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市场规模达到41亿元,在政府遏制细菌耐药推进抗菌药分级管理等有利政策和持续增长的创新抗菌药研发投入的推动下,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108亿元。
与中国市场相比,美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市场规模为8亿美元,随着奥玛环素等创新抗菌药陆续获批,且美国对抗菌药研发的激励政策促进了更多创新抗菌药未来进入市场,美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14.5亿美元。
2022 年10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其中指出:“加快临床急需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对于耐药感染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临床急需的新药、疫苗、创新医疗器械等,依程序优先审评审批”和“推动新型抗微生物药物、诊断工具、疫苗、抗微生物药物替代品等研发与转化应用”。
3.3. 公司金葡菌疫苗研发进度领先,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针对抗生素药品滥用而产生的“超级细菌”(学术上称为“多重耐药性细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多药肺炎链球菌等为代表),公司与陆军军医大学于2011年开始合作研发1类创新疫苗-重组金葡菌疫苗。公司是首个全球1类新药重组金葡菌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企业,国家科技部《2016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将其列为标志性项目。若该疫苗成功上市,公司将有望填补世界空白,对于从源头上降低金葡菌院内感染的发病率与耐药性、减少患者医疗负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司金葡菌疫苗性能良好,居全球研发进度前沿
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全球尚未有产品上市。与在研竞品相比,公司的金葡菌疫苗采用重组蛋白技术路线,是目前所含抗原最多(五组分)的疫苗,这些抗原分别针对金葡菌粘附定植、重要代谢途径、毒素分泌、免疫逃逸路径等关键致病环节,使机体产生高效价的功能性抗体及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能有效抵御金葡菌的感染侵袭。在制剂研究方面,发行人的疫苗包含免疫佐剂,能够加强机体对免疫原的免疫应答,有效提升了疫苗的保护效果。
在产品性能指标方面,公司研究团队创立了重组金葡菌疫苗人体临床试验评价的五大技术体系,包括了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免疫应答检测、血清功能性抗体等5个检测关键技术,为重组金葡菌疫苗临床试验提供了科学保障。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重组金葡菌疫苗在中国18-70周岁骨科手术目标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良好;特异性抗体水平在首针免后10-14天达到峰值,免疫原性良好。
公司金葡菌疫苗适应症为骨科手术,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公司重组金葡菌疫苗临床试验适应症为跟骨、胫骨干、胫骨平台、股骨远端等闭合性单一或多发性骨折的骨科手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高危人群,待闭合性单一或多发性骨折的骨科III期临床试验成功后,适应症有望扩大并覆盖所有开放性骨折、关节置换和肾衰竭透析手术患者群体。该疫苗将适用于各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围手术期患者、老人及儿童等免疫力低下者。
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预计重组金葡菌疫苗2025年上市,在不考虑适应症拓展的情况下,预计闭合性骨折手术患者的总数将在2030年达到134万人左右,重组金葡菌疫苗的市场规模(仅考虑闭合性骨科手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64亿。
上市后金葡菌疫苗的适应症有望从骨科手术扩展到其他院内感染的适应症,应用到整个医院感染场景中。从经济效益来看,欧林生物微信公众号显示,我国医院住院手术病人超5000万人次/年,目前手术病人金葡菌感染率为5%~8%,按术后抗生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给药方法推算,仅这一市场理论规模便将超过百亿元。因此我们认为公司金葡菌疫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望为公司为公司注入全新的增长动能。
3.4.管线储备充足,幽门螺杆菌疫苗等高潜力品种在研
公司是目前已知国内“超级细菌”疫苗布局最为完善的企业之一。除重组金葡菌疫苗外,公司还有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大肠杆菌)、重组铜绿假单胞菌疫苗及重组鲍曼不动杆菌蛋白疫苗管线在研,均为全球1类新药,管线储备充足。我们认为,若公司重组金葡菌疫苗研发成功,有望重塑市场对公司耐药菌疫苗研发能力的认知,并且后续充足的管线储备也有望增强公司在耐药菌疫苗领域的长期竞争力,铸就耐药菌疫苗研发平台价值。
研发投入风险、在研产品研发失败风险、商业化不达预期的风险、核心技术泄密风险、股价波动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欧林生物:破伤风疫苗持续放量,金葡菌疫苗即将进入收获期》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8月17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杨松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20001
张中华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5050002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