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熬夜这事,谁还没干过?打麻将、刷剧、赶工、失眠,一熬就是凌晨两三点。可最近身边有人突然住院,查出来是冠心病,医生一句话让人猛地一惊:“最近是不是老熬夜?”难不成,熬夜真能熬出心脏病?这到底什么原理?
熬夜这事,谁还没干过?打麻将、刷剧、赶工、失眠,一熬就是凌晨两三点。可最近身边有人突然住院,查出来是冠心病,医生一句话让人猛地一惊:“最近是不是老熬夜?”难不成,熬夜真能熬出心脏病?这到底什么原理?
不少人一听冠心病,第一反应是“老年人才得”,但现在的情况早变了。30多岁的年轻人查出冠心病的也大有人在,问题是他们并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也没想到是“熬夜”惹的祸。别小看睡眠这事,它和心脏的关系,比多数人想象的要紧得多。
心脏不是机器,不能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晚进入深睡期时,心率会下降,血压也会降低,这是心脏休息的黄金窗口。如果长期不睡,或者睡眠质量差,心脏这个“发动机”就会长期高负荷运转,时间一长,出毛病是迟早的事。
有研究发现,持续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0%~30%。而且不仅是时间短,有些人虽然睡得长,但根本没进入深度睡眠,翻来覆去地睡,心脏根本没机会休息,跟没睡差不多。
还有人说,“我晚上虽然熬夜,但白天补觉啊。”问题是,补觉不等于修复。人的生物钟不是闹着玩的,凌晨1点到5点,是心脏最需要休息的“黄金时段”,这个时间醒着,就像让一个疲惫的司机在高速上狂奔,迟早出事。
熬夜对心血管的影响,远不止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都可能和它有关。心脏不好的人,更是经不起这么折腾。尤其是年纪越大,心脏的代谢功能越弱,一旦熬夜,恢复起来也越来越难。
那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心脏出问题?除了熬夜,其实还有几个日常习惯,正在悄悄地伤害我们的心脏。很多人以为心脏病是“突然”来的,它早就在一点一滴中积累。一旦出现胸闷、气短、走几步就累这些症状,就已经不是“小问题”了。
情绪波动大,也是冠心病的“催化剂”。有研究显示,情绪激动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它会让血压飙升,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心脏负担急剧加重。尤其是那种爆脾气的人,一生气就脸红脖子粗的,很容易诱发心梗。
再说个常被忽略的点——久坐。不少退休后的人,总觉得“终于可以歇歇了”,一坐就坐一整天。可问题来了,坐久了血流减慢,血液更容易黏稠,血栓的风险大大增加。而冠心病最怕的就是这类“沉默的杀手”。
还有一种特别隐蔽的“心脏杀手”——餐后犯困。很多人吃完饭就犯困,以为是正常现象,其实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信号。餐后,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如果心脏本身供血能力差,就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头晕、乏力、甚至昏倒。
心脏病的征兆,常常藏在细节中。比如走路时突然胸口发紧,上楼梯时气喘吁吁,睡觉时突然憋醒,这些都不是“老了”的表现,而是心脏在向你发出警告。很多人就是忽视了这些“小毛病”,结果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
那心脏不好的人,平时到底要注意什么?医生一般都会反复强调三件事:规律作息、情绪稳定、合理运动。这三点看起来简单,其实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规律作息,能坚持一个月以上的,已经算是自律达人了。
睡眠这块,别迷信“晚睡早起精神好”那一套。事实是,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睡满7小时以上,对心脏最好。别等到心脏抗议再来后悔。还有些人喜欢午睡,一睡就两小时,其实午睡控制在30分钟左右才是最科学的。
情绪这块,说到底就是“别太上头”。生活中总有不如意的事,但千万别把气往心里憋,也别一下子情绪爆炸。可以试着每天留点时间给自己,听听歌、晒晒太阳、散散步,哪怕只是静静发呆十分钟,都比硬憋着强。
运动这块,别瞎练。有冠心病风险的人,不能一上来就跑步、爬山,快走、太极、广播操其实是更适合的选择。而且要注意,运动前一定要热身,别一激动就猛干,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别拿命拼热情。
饮食上也别忽视。低盐低脂、多蔬菜水果、控制体重,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到现在依然是心脏最喜欢的“菜单”。尤其是高血脂人群,炸鸡、肥肉、奶茶这些东西,真的得控制住嘴,别拿嘴巴为难心脏。
还有个冷知识,牙周炎也可能影响心脏。研究发现,牙齿不好、牙龈经常发炎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更高。原因是口腔里的细菌可能进入血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硬化。这种“牙疼连心”的关系,不是说说而已。
不少人以为体检没问题就高枕无忧了,其实有些心脏病的早期表现,靠常规体检根本查不出来。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没有症状时查心电图也可能是正常的。做一次冠脉CT或心脏彩超,比一次血常规更能看出端倪。
生活节奏快,大家都有压力,但再忙,也要留点空给心脏喘口气。别等到哪天胸闷气短送进医院,才想起医生那句“早睡点”。心脏不像手机,没电可以充。它累了,真的是救不回来的那种累。
说到底,冠心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就像一场慢性消耗战,靠的不是一次性的大动作,而是每天一点点的积累。熬夜、情绪、久坐,这些看似“没事”的小动作,可能就是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脏好不好,不在于有没有病,而在于有没有保护好它的“节奏”。只要心脏还在跳,它就值得被认真对待。别让自己变成那个“明明知道,却没做到”的人。与其等病发了才后悔,不如现在就对自己好一点,哪怕只是早点躺下,也可能是给心脏最好的礼物。
[1]周玉洁,李瑞,张莹莹.睡眠时长与冠心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3,15(4):456-460.
[2]王蕾,陈浩然.情绪波动与心血管事件发生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3):212-216.
[3]刘志强,赵兰.久坐行为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5):580-58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王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