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评上院士就被曝多篇论文造假!当事人表示不影响他继续发表论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9 01:10 1

摘要:在免疫学领域,曾有一位声名赫赫的科学家,他凭借卓越的研究成果,一度成为澳大利亚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研人员,更是在 2015 年和 2017 年,接连斩获澳大利亚卫生与医学科学院院士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的殊荣。

在免疫学领域,曾有一位声名赫赫的科学家,他凭借卓越的研究成果,一度成为澳大利亚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研人员,更是在 2015 年和 2017 年,接连斩获澳大利亚卫生与医学科学院院士以及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的殊荣。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就在获评院士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被卷入了一场震惊学界的论文造假风波,多篇 “问题” 论文被陆续曝光

这位科学家,便是在 NK 细胞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Mark J Smyth 教授。Mark J Smyth 的学术生涯起步相当亮眼。

1983 年,他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取学士学位,随后在 1988 年成功拿下博士学位。

紧接着,从 1988 年至 1992 年,他奔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在这短短四年间,他如同一位高产的科研 “能手”,一口气发表了 20 余篇 SCI 论文,如此出色的表现,让墨尔本大学奥斯丁分校在他博士后研究结束后,毫不犹豫地聘请他为高级研究员,至此,Mark J Smyth 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科研征程。

Mark J Smyth 教授主要聚焦于感染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两大领域。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以及感染引发免疫反应的研究方向上,他提出了诸多独到且新颖的见解。

值得着重提及的是,他率先揭示了多种天然免疫细胞,诸如 NK 细胞、先天淋巴样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和抗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些成果为免疫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过往的科研岁月里,Mark J Smyth 教授无疑是成果丰硕。在前 30 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发表的论文数量高达 600 余篇,论文总被引次数超过 50000 次,个人 H 指数从最初的 127,一路攀升到如今的 189。

在这些论文里,诸多重大原创成果得以披露:他首次对穿孔素和淋巴细胞效应功能的特异性与转录调控机制展开报道;并揭示 NK 细胞和 NKT 细胞在肿瘤免疫监视环节的重要价值;还是首次发现 TRAIL 是全新的肿瘤抑制因子;更是率先将 CD73 和 CD96 作为肿瘤治疗的全新靶标。

鉴于他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斐然成就,以及应用研究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Mark J Smyth 教授被赞誉为澳大利亚杰出的抗癌专家。

一路走来,他收获的荣誉多达 30 项,2007 年,他荣膺查尔斯・罗道夫・布吕巴赫基金会奖;2009 年,成功拿下葛兰素史克优秀奖;2015 年和 2017 年,又相继当选澳大利亚卫生与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

但在获评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之后,Mark J Smyth 教授却陷入了学术不端的漩涡。自 2018 年起,关于他论文造假的爆料便接踵而至。截至 2019 年,被曝光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就多达 12 篇,此后,相关爆料更是从未间断。如今,仅在 pubpeers 网站上,就有 25 篇与他相关的论文被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在这些问题论文中,已有 8 篇被撤稿,还有多篇论文进行了修正。以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的两篇论文为例,《NK cell heparanase controls tumor invasion and immune surveillance》和《TIGIT predominantly regulates the immune response via regulatory T cells》均于 2024 年 7 月 1 日被撤稿。

此外,《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还分别在 2023 年 12 月 15 日和 2018 年 5 月 14 日,撤回了 Mark J Smyth 教授的另外两篇文章。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年,学术不端事件似乎并未对 Mark J Smyth 教授的论文发表速度造成显著影响。

相较于被撤稿,在近几年,对论文进行修正,成了更为常见的操作。

这场学术造假风波,无疑给科学界敲响了警钟,时刻提醒着科研诚信的重要性 。

来源:慧算学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