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到实践:CTIC的STEAM融合教育为何能获得国际认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6:24 1

摘要:在过去六年多的国际教育实践中,我始终专注于“以学生为中心” 的个性化STEAM跨学科教育,坚守长期主义,致力于通过实践探索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

这个新年,

简直可以用 “兵荒马乱” 来形容

陪着同学们连熬三天三夜赶作品集DDL,

真正体验了一把深夜燃灯战斗模式

春节假期?

只勉强挤出了一天半的时间陪伴家人,

简直苦!到!泪!目!

不过,努力终究不会白费,

好消息也在这个忙碌的假期里陆续传来——

最近我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

8个教育类国际会议的录取通知

在过去六年多的国际教育实践中,我始终专注于 “以学生为中心” 的个性化STEAM跨学科教育,坚守长期主义,致力于通过实践探索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

在这一轮投稿里,我的教育研究课题围绕 “在STEAM教育中,如何通过设计思维 (Design Thinking) 与计算思维 (Computational Thinking) 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问题解决能力(Problem-solving Skills)”。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STEAM融合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01 「什么是STEAM融合教育?」

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五个学科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STEAM融合教育就是整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教育方式,强调学科的融合性、多元性与包容性,希望打破学科领域的边界,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并基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STEM教育的建议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初衷是使更多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选择与STEM相关的学科,以保持美国在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弗吉尼亚科技大学的教授Yakman认为STEM在跨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在其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情境性和艺术性。因此,她将艺术(Arts)与STEM进行有机融合,并在2006年提出了STEAM教育理念。

2014年左右,STEAM教育的理念引入我国,并掀起了我国的STEAM教育热潮。

来源:艾瑞咨询《2024年青少年STEAM教育研究报告》

02 「STEAM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STEAM跨学科融合教育作为CTIC长期的中学教育体系呢?

①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加强STEM教育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国际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深刻认识到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领域的人才对于推动国家创新、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作用。

· 美国

2018年发布《绘制成功之路:美国的STEM教育战略》

2024年发布《STEMM公平与卓越 2050:国家进步与繁荣战略》

· 澳大利亚

2015年发布《国家STEM学校教育战略2016-2026》

2018年发布《国家STEM战略2019-2023:创造未来工程师战略优先级》

2019年澳大利亚国防部制定了《国防工业技能与STEM战略》

2019年出台了针对女性的STEM教育发展战略

2024年又发布《实现STEM劳动力多元化的途径审议总结性报告》

· 芬兰

2023年发布《芬兰国家STEM战略与行动计划》

· 爱尔兰

2023年发布《到2026年STEM教育实施计划》

STEAM教育在STEM的基础上融入了艺术(Arts)元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维度和创造力空间。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符合国际教育界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人才的普遍追求。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和职场环境。

②契合国家未来教育走向

STEAM教育自2016年首次出现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这一国家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开始,便从整体重要性与实践指导两大方面持续受到我国政策的关注与推动,实践指导又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教师培养”、“教学方式与课程标准” 等细分维度。

教师培养层面上,一方面关注教师的要求设立,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源头培养;教学方式层面上,积极推动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跨学科等方式的探索与开展。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在已有基础上尝试打造实践标杆,并以协同组的形式带动全国不同区域的开展与实验。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国家宏观政策以校内STEAM教育推广与发展为主,对校外教育涉及甚少。

来源:艾瑞咨询《2024年青少年STEAM教育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发布《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2035行动计划》,《计划》指出,将采取六大行动举措:

· 构筑科技人才贯通培育新机制

· 构建高品质STEM课程和项目体系

· 开展STEM教育评价

· 创新STEM教师培训模式,推动STEM教师教育循证实践

· STEM教育数字化建设

· 引领学习方式变革,强化STEM教育育人价值

CTIC建立的“以学生为中心” 的个性化STEAM跨学科融合教育体系,始终紧跟着国家未来教育走向。

· 个性化定制:在设计课程时,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量身打造最适合的学习方案。同时,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多元且富有活力的知识学习与应用环境。

· 全人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艺术技能的同时,也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技术能力、计算机思维和数学思维等核心素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逻辑思维、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 终身学习:打造了涵盖多领域、多层次知识体系的课程架构。从前沿的科技类课程,帮助学生和教师掌握新兴技术,到人文社科类课程,提升其文化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供大量的纸质和电子书籍、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等,设立实体的学习交流空间,配备丰富的学习和制作设备,为学生和教师营造持续学习的良好环境,助力他们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能。

· 家校合作: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与家长保持深度沟通,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与升学。

我们的STEAM教学实践:

· 跨学科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以真实世界的问题为导向,融合科技、工程、艺术、数学等多个学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知识。

·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驱动创新

在A-level等国际课程和作品集教学中,通过观察-共情-定义问题-头脑风暴-原型制作-测试迭代的循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与编程实践

采用可视化编程(如Scratch)、Python、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算法思维、数据分析和自动化逻辑。

· STEAM + AI:智能工具辅助学习

探索AI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AI生成设计、代码自动补全、AI辅助反馈系统,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 国际竞赛与学术研究支持

鼓励学生参与机器人竞赛、编程马拉松、创新设计大赛、A-Level课程中的个人研究项目(EPQ),培养全球竞争力。

以下分享一些STEAM教学实践花絮:

此外,跟大家分享我们一位申请视觉媒体交互方向学生的STEAM跨学科项目《人体与代码:数字重塑》,她探索了人类动态、数据可视化与算法艺术的交汇点,将手势、面部表情和情感转化为互动式数字艺术。利用Touch Designer和Leap Motion等技术,系统能够实时捕捉身体动作,并将其转化为基于粒子的动态视觉效果,打造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该项目不仅是一次对身体与技术关系的重新审视,更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提出对身份、存在与情感数据化的思考。通过互动体验,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成为了数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重新定义了人与科技之间的边界。

除了正式课堂教学,我们同样重视课堂外的多元学习场景,积极探索更开放、互动的教育模式。通过户外写生、特色研学活动、博物馆调研等实践,我们让学生在更自由、沉浸式的环境中学习,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拓展知识边界,培养跨学科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在STEAM国际教育理念下,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内,而应当是一种动态、体验式的过程。跨学科融合强调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索,而这些课堂外的学习体验恰恰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

·博物馆调研让学生在历史、艺术、科学的交汇点上培养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户外写生结合艺术与自然科学,锻炼审美感知、空间构图与创造性表达;

·特色研学活动通过动手实践、项目探究,培养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与跨学科应用思维。

更重要的是,这些沉浸式的体验能让学生在探索中收获乐趣和幸福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进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与综合素养的塑造,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去理解、解决、创造。

月度户外写生

特色研学活动

博物馆调研

③STEAM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STEAM教育通过引入多学科合作,为学生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

STEAM课程通过动手实践和创造性表达,激发学生对科学、艺术和技术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STEAM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迎接未来高科技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强调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促进跨学科融合

STEAM教育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考方式。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STEAM课程通常需要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这对提升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结语

CTIC创思未来是我的第二个教育科技公司,于24年5月完成业务范围更新,公司的创立由我个人独立完成,注册时除教育教学业务范围,还包含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一些文化创意方向。

CTIC创思未来作为我多年实践结合教育学理论的自由实验体,它落地在我出生长大的江苏南京,小而美的规模让它更具有创新潜力,我和团队保持学习,以日为单位不断优化和更迭内部规则及系统,一直致力于让它成为更好的产学研平台。它的发展目标是赋能教学体系有待完善的国际学校和教育机构,成为上游学术机构以及教育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在国家教育政策领导下从根本上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教育体系和技术产品,而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是我们融合创新教育体系的体验者。在真正面对市场时,有许多过去认知里无法想象的困难,但我们始终不忘初心,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拼搏,每一次挑战都是我们自我超越的机会,加油!

本轮收到的8个教育学领域国际会议录取通知(仍持续更新中),分别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瑞士苏黎世、意大利米兰和英国剑桥等地区会议,巧合的是,这些国家和城市我都曾亲身走访过,不仅深入感受了各地的文化氛围,也曾在这些地方参观过许多极具启发性的展览与艺术空间。

学术研究与跨文化体验相辅相成,每一次的学术交流不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也伴随着对不同城市文化、教育理念与艺术思维的沉浸式体验。因此,这次会议的举办地,让我不禁回忆起在这些城市看展的经历——无论是维也纳的美泉宫与阿尔贝蒂娜博物馆、柏林现代画廊的科技与艺术融合展,还是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的历史文化策展等,每一次经历都在无形中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深化了我对STEAM教育跨学科融合的理解。

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这些城市的看展经历,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启发,让我们一起从不同的文化与艺术角度,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也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在“读万卷书”的学术积累中沉淀思想,在“行万里路”的探索旅程中拓展视野,用全球化的眼光去理解知识,用多元的思维去创造未来,更能在这趟求知之旅中,深刻体会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教育相结合,讲好属于中国的故事。愿大家都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见世界,见自己,见未来。

来源:教育早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