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李苦禅的富贵牡丹到吴昌硕的金石牡丹,从谢稚柳的雅致山茶到娄师白的清新玉兰,更有齐白石的野趣红梅与淋漓杏花,以及郑板桥的孤傲墨竹与幽远兰石……《聊赠一枝春》用前四期丹青长卷,将花鸟画的灵韵凝作穿越时空的春信。而今,当展览的终章叩响“祥瑞纳吉”的朱红门扉,笔墨丹
落笔留香处
终须说再见
从李苦禅的富贵牡丹到吴昌硕的金石牡丹,从谢稚柳的雅致山茶到娄师白的清新玉兰,更有齐白石的野趣红梅与淋漓杏花,以及郑板桥的孤傲墨竹与幽远兰石……《聊赠一枝春》用前四期丹青长卷,将花鸟画的灵韵凝作穿越时空的春信。而今,当展览的终章叩响“祥瑞纳吉”的朱红门扉,笔墨丹青的归处,原来是人间烟火里生生不息的祈愿。
姚华《岁朝清供图轴》:案头清供,岁岁平安
姚华,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这位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黔中第一才子”,在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熔铸金石古意与文人雅韵,笔墨间流淌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这幅《岁朝清供图轴》是姚华清供题材的佳作。画面中,一尊蓝釉古瓶静立案头,桃红花朵灼灼其间,叶片墨色浓淡晕染。左侧水仙翠叶舒展修长,零星素花点缀其中,清雅绝尘。右下陶盆中几簇新绿,寥寥数笔却生意盎然。整体构图疏密相间,设色古雅明丽,色墨交融处尽显文人“置陈布势”之妙,将书斋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岁朝图”作为传统节令画的重要题材,自古便承载着人们对新岁的殷殷期许。姚华此作以“岁朝清供”为题,既承续了这一悠远传统,更通过精心营构的案头清供,将文人雅士对清雅生活的精神追求,尽数凝聚于这方寸画卷之中。
王雪涛《锦鸡图轴》:翎毛绚烂,锦绣前程
王雪涛,原名王庭钧,字晓封,号迟园,河北成安人。近代写意花鸟画大家,师承齐白石而得其神髓,后融会贯通,开创“小写意”花鸟新风。
这幅《锦鸡图轴》画面上方,以浓墨绘出苍松枝干,松针疏密有致,尽显松树的苍劲古朴。松树下,锦鸡尾羽如彩缎铺展,朱红、靛蓝、藤黄诸色交织,姿态既似低头觅食,又若顾盼生姿,鲜活的生命力跃然纸上。
在中国传统意象体系中,苍松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与延年益寿的吉兆。锦鸡作为“五德之禽”,有着前程似锦的寓意。二者一静一动,刚柔相济,既完成了对生命的礼赞,又构建出吉祥的语境。
文彭《设色蒲石盆景图轴》:蒲石长青,福寿康宁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作为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长子,其承袭家学而自成风貌,在书画、篆刻领域皆卓然成家。
《设色蒲石盆景图轴》画面主体是一盆造型古雅的盆景,盆中奇石嶙峋,苔痕历历,肌理苍润。石上数丛菖蒲舒展如剑,细笔精勾的叶脉刚柔并济。全幅以水墨为基调,略施赭色,于清雅间透出勃发生气,营造了“石令人古,蒲令人清”的画境。
《本草纲目》中记载菖蒲有防疫驱邪之效,又因其四季青翠、凌寒不凋之性,成为坚贞与长寿的象征。山石则寓“寿同金石”之意,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传统文人画中经典的“蒲石图”范式,将自然之趣与生命哲思浓缩于咫尺素绢。
关山月《石榴图轴》:榴开百子,红火人间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他以山水、花鸟见长,其作品融汇传统笔墨与现代技法,风格雄浑瑰丽,在国画创新领域成就斐然。
《石榴图轴》中虬曲苍劲的枝干斜贯画面,墨绿叶片仿若灵动的精灵。颗颗榴果参差错落地悬挂枝头,朱砂点染的石榴籽晶莹饱满。留白处似有微风穿行,在虚实相生间,营造出充满韵律的平衡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榴因其多籽,自古便被视作“百子千孙”的象征。关山月通过这幅作品,不仅传承了这一吉祥寓意,更赋予传统题材以现代的生命力。
当展厅的灯光次第隐去,那些沉睡的时光开始苏醒,随着关山月的石榴籽,悄然落入观画人的衣兜。离场时方觉,原来所有终章都不过是水墨凝就的春燕,衔着未干的柳色,正飞向下一程人间。
4月6日,这场“花鸟春日宴”将缓缓落幕与我们道别。贵州省博物馆的艺术之约已在路上,期待下一个花期再次与您相遇。此去珍重,后会有期。
(全系列终)
来源:贵州省博物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