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行书赤壁赋册》高清欣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8:20 1

摘要: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文徵明的《行书赤壁赋册》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静静珍藏于无锡博物院,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此作纵40厘米,横23厘米 ,创作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彼时的文徵明已至暮年,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人书俱老。

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文徵明的《行书赤壁赋册》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静静珍藏于无锡博物院,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此作纵40厘米,横23厘米 ,创作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彼时的文徵明已至暮年,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人书俱老。

文徵明一生痴迷于苏轼的《赤壁赋》,多次挥毫书写,而这件藏于无锡博物院的作品堪称其行书艺术成熟时期的扛鼎之作。他早年师从李应祯,后博采众长,对王羲之《圣教序》潜心钻研,同时融合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赵孟頫等宋元名家的精髓,最终形成了温润秀劲、法度谨严又不失灵动的鲜明个人风格。

从笔法上细细品味,此册起笔多以尖锋顺入,灵动轻盈,仿佛清晨微风,自然流畅。行笔过程中,提按顿挫清晰分明,转折处常加入顿挫与棱角,增强线条力度,却又在光滑行笔中保持线条的爽利,刚健与灵动完美融合。笔画粗细变化丰富,粗笔如“大江东去”的“东”字,中竖粗壮有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细笔则如游丝般婉转,如“清风徐来”的“清”字首笔,增添了灵动与雅致。

结体方面,以中正平和为基调,却又在局部巧妙变化,于平稳中制造动态美感。字体大多规整端庄,如“白露横江”的“白”字,上宽下窄,微微向右倾斜;“横”字左低右高,右部“黄”的长横斜向上伸展,打破常规平衡,却与周围字相互呼应,使整行字充满生机。线条的粗细、刚柔对比,让字体富有强烈的节奏与韵律感。

在章法布局上,采用“纵有列而横无行”的方式,字与字之间虽无明显牵丝连带,但气脉贯通,顾盼生情。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尽显中庸平和的构图原则,体现出儒家思想对文徵明的深远影响。整体观之,整幅作品气韵流畅,充满浓郁的书卷之气和君子之风,将苏轼文中的豁达与超脱融入笔墨意韵之中。

文徵明对《赤壁赋》的偏爱,源于他与苏轼在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他曾以“贡生”身份入翰林院,却因非进士出身遭排挤,后辞官归田,与苏轼被贬黄州的心境相似。《赤壁赋》中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情怀,成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载体 。

这件《行书赤壁赋册》,是文徵明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它让我们领略到明代书法的独特韵味,感受文徵明与苏轼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书法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启迪。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