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在建就有这样一句十分经典的农谚:“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它也在我国的民间流传已久,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农事方面。
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因此对天气也是格外的关注。就像现在很多农村老人聚在一起了,谈论最多的也是天气,也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毕竟在古代,没有今天这么先进的天气预报,都是靠农民的经验总结,其中老祖宗下来的一些农谚,就成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而在建就有这样一句十分经典的农谚:“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它也在我国的民间流传已久,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农事方面。
特别是今年的清明节很特别,恰逢农历的三月初七,那这又有什么说法呢?不妨深入了解这句农谚,看看它与清明有着怎样的关联。
要先说明一下,这里的“三七”并非中药材,而是指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换言之,这三天很特别,是过去农民比较关注的日子。
而古代的劳动人民之所以害怕这三天,是因为这三天的天气状况对农作物生长影响重大。
农历三月,正值春季关键时期,是谷类作物播种、生长的重要阶段。此时,气温上升,日照增强,农作物对雨水的需求增大。
老祖宗们在长期的农事活动中发现,如果这三天都是晴天,往往预示着整个三月雨水稀少。
而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灌溉技术落后,农民基本靠天吃饭,雨水不足会导致春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正如农谚“三月怕三七,无雨天要旱”,就直白地表达了农民对这三天不下雨的担忧。
相反,如果这三天中有降雨,哪怕只有一两天,农民也会稍感安心,因为春雨贵如油,雨水是农作物茁壮成长的关键。
在民间就有“三月初七雨,遍地是黄金”、“三月初七雨淋淋,打谷场中堆满金”等谚语,这些就生动的体现了人们对初七降雨的期盼,雨水充沛意味着粮食丰收,打谷场上堆满金黄的谷物。
今年清明节恰好在三月初七,从农谚角度看,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备受关注。清明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而清明这一天的天气,在农谚中也有诸多说法。若三月初七(清明节)下雨,对于农作物而言是个好兆头。
因为这个时期,无论是南方准备插秧的水稻,还是北方处于拔节期的冬小麦,都急需雨水的滋润。雨水充足能保证水稻秧苗的成活率,助力冬小麦的生长。
从传统习俗角度,清明下雨也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雨似乎更能烘托出人们缅怀先人的凝重氛围,细雨纷纷,更添几分思念与哀伤。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清明节期间,一般是雨水比较充足的。古人云“清明难得明,谷雨难得雨”,即说出了清明节一般是 下雨,很少天晴,这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清明节是晴天,这倒不是好兆头了。
特别是今年的清明节,恰逢三月初七,这就更需要是下雨天了,农民担忧的就是出现晴天了,害怕后面降雨少,影响春播。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明这天又是祭祀先人的重要日子。如果下雨,可能会给祭扫活动带来不便。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希望在清明祭祀时,天气晴朗,以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也方便家族成员聚集,完成一系列庄重的祭祀仪式。但无论天气如何,清明的核心意义——缅怀与追思,始终不变。
除了“三月怕三七”,与之相关的还有“四月怕初一”以及“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四月怕初一”是说农历四月初一如果下雨,预示着整个四月雨水较多,而此时北方的小麦正处于关键的生长阶段,过多的雨水、连续的阴雨天气,会使田间密不透风、高温高湿,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导致小麦后期减产。
“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意思是农历四月十二这天下雨最为可怕,若雨大到淋湿乌鸦毛,往往预示着后面雨水频繁,到小麦收割时也可能下雨,不仅影响收割,还会造成小麦倒伏、掉落,以及收割后无处晾晒,导致小麦发芽、腐烂,严重影响收成。
这些农谚虽然形成于古代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但其中蕴含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农事活动的指导意义,即便在现代仍值得我们重视。
来源:小冷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