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卖的不是茶叶,是东方魔法。”2025年8月,义乌一名主播在TikTok直播间用英语喊出这句话,三小时之内卖出36吨龙井抹茶粉。镜头拉远,可以看见他身后那张海报——正是1739年“哥德堡号”沉船出水时打捞上来的清代茶箱图案。历史在这一瞬间像被圈回了起点,又
“我们卖的不是茶叶,是东方魔法。”
2025年8月,义乌一名主播在TikTok直播间用英语喊出这句话,三小时之内卖出36吨龙井抹茶粉。镜头拉远,可以看见他身后那张海报——正是1739年“哥德堡号”沉船出水时打捞上来的清代茶箱图案。
历史在这一瞬间像被圈回了起点,又被推入新的赛道。
文|东青
一、一条船、一条沟、一条链:浙江茶出海的“前世”
哥德堡号并不是一个遥远的传奇而已。
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满载浙江松萝茶、龙井回航,在离哥德堡不到一公里处触礁沉没;两百多年后,打捞出的密封茶箱里,里边的茶叶竟还能泡出清香,拍卖价高至每公斤近3万万美元。
那一批茶证明了什么:早在18世纪,浙产名茶已被欧洲当作奢侈品看待,且具备“越陈越值钱”的独特属性。
与此相对的,是渠道的羸弱。
乾隆朝实行“一口通商”,浙江茶只能经陆路、经广州转运出海。中间经过闽商、粤商转手,加价几倍,到了伦敦已经成了昂贵的商品,售价已是成本的8倍。但浙江人拿到的只是原料钱,只是“原料供应商”。
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训:没有掌控口岸与渠道,就很难把品牌与利润留在本地。
近代的变革从浙江宁波开始。1862年,外商开通了“宁波—上海—伦敦”的定期航线,把传统的180天航运压缩到65天,十年间浙茶出口量大幅增长,近代中国第一条“茶叶快运链”由此产生,宁波被称为“东方茶港”。
这段史实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物流效率决定话语权,谁能把时间缩短、把货品准时送达,谁就在定价上占据主动。
若把这段历史看作一部影像,便是“渠道—品牌—标准”的反复奏鸣。每一次高潮,都伴随物流革命(哥德堡号帆船→蒸汽轮船→集装箱)、标准革命(松萝茶→工夫红茶→HACCP)、品牌革命(箱装散茶→立顿袋泡茶→TikTok小包装)。
如今,“浙茶出海十条”就像是第四次轮回,试图借助数字与数据,推动一次真正的变革。
二、出海十条的历史坐标:把300年的课一次性补上
我们尝试把历史痛点和政策回应并置来看,便能感到一种时间上的纠偏在发生。过去,浙茶被中间商层层吸走的渠道利差,如今要用跨境电商、海外仓和独立站来对冲;同时,“中国茶”笼统的外部印象,正在通过培育国际影响力品牌和国潮IP,去具体化为“浙江茶”。
被进口检测卡脖子的标准问题,浙江也将政策通过推动国际认证与标准话语权建设来回应。包括长期存在的金融链条、商流链条和文化传播上的短板,也将被列入支持名单——从出口信保到海外体验中心,从R&D补贴到标准上升为国际规范的努力。
一句话:政策用政府信用,为历史上一桩桩“被欠下的账”提供了偿还方案。当然,偿还不是简单的补贴或口号,而是一套试图从源头、通路、品牌与规则同时发力的组合拳。我们试图以表格的形式,清晰明了表达其中的思路:
历史痛点18-20世纪2025政策回应关键词渠道被粤商、洋行层层加价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独立站“一键卖全球”品牌只有“中国茶”没有“浙江茶”打造5个国际影响力品牌、鼓励“国潮IP”品牌即国籍标准农残、重金属被欧盟“卡脖子”组建国际认证联盟、推动“浙江标准”上升为ISO标准即门票金融账期长、汇率波动大出口信保、汇率避险、茶叶海运险风险即成本文化外国人会喝不会“讲”设立海外体验中心、支持“茶文化+非遗”巡展故事即溢价三、现实锋芒:三条“新赛艇”已下水
政策之外,我们已清楚地看到若干实在的动作与市场反馈,它们共同构成这轮变革的前锋。
其一,物流效率正在提升。
宁波到的黎波里的一条“茶叶快航”在2025年6月开通,23天直达北非。
对比以往的45天,时间缩短直接带来货品新鲜度的提升和成本下降。利比亚经销商穆罕默德在TikTok直播:“以前要45天,现在一半时间,绿茶到港还是‘当季香’。”
统计数据显示,开航后浙江对北非的出口在短期内增长显著,运费也有所下降。这个案例再次证明:时间就是价格竞争力。
其二,产品形态在变化。
杭州的一家创业公司把龙井研磨成2000目超细微粉,做成即溶“龙井拿铁”,以0.8美元的单条定价,远高于传统散装茶的单位售价。
此次新政把“新茶饮”作为出口重点并提供15%研发补贴,市场便给出了回应,就是用咖啡的呈现方式去卖茶,这不是舍本逐末的迎合,而是找到新的消费语境,让年轻一代在熟悉的“咖啡语法”里遇见龙井。
其三,溯源与故事被技术化。
绍兴一家茶企把茶园数据上链,消费者扫码可见“今天凌晨3点采摘、6点杀青、9点装箱”,甚至把一部分史料以NFT形式与“哥德堡号”的故事绑定。在欧盟一些超市中,这类溯源商品售价提高42%,复购率也有3倍提升。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愿意为有关茶的文化故事与可验证的品质买单,尤其在高端市场,这种“每一口都是故事”的叙述权,变成了真实的溢价来源。
三、风险暗礁: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历史带来启示也意味着新风险。18世纪的“茶叶法案”与波士顿茶党提醒人们:贸易纠纷可能演化为政治事件。同时,现今的社交平台监管与地缘政治,让像TikTok这样的渠道,随时有可能被“政治化”。
如果一味依赖单一平台的商业模式,明显会存在脆弱性,浙江此次在策略上的分散、海外仓与多平台并举,是必须的补救。
另外,印度与锡兰茶曾以低价打开市场的历史,包括越南、印尼等国的低价绿茶对非洲市场形成冲击,也是在提醒如今的浙江茶人:外部竞争永远存在。
这对浙江茶人来说,现在要做的,不能仅靠价格竞争,而是用文化、标准与认证构建非价格壁垒,例如推行海外的“龙井茶道师”认证,让消费不止因便宜而选择,而因独特性与信任而回归。
历史暗礁当下新变种破解钥匙欧洲“茶叶法案”(1778)限制中国茶欧盟2026年拟扩增至560项农残检测建设“零农残”示范茶园,数据实时对接EU-RASFF波士顿茶党事件(1773)因“茶叶垄断”引爆政治风险TikTok在美被禁,社交电商随时“政治化”多平台布局+海外仓“现货现发”,降低渠道集中度印度茶、锡兰茶崛起(19世纪)越南、印尼绿茶低价冲击非洲市场用“文化+标准”构建非价格壁垒,如“龙井茶道师”海外认证若把时间拉成一条轴线,把300年压缩成10年,我们可以尝试把未来,划成三个阶段性目标:先抢滩,再卡位,后登顶。
2025–2026年,物流与电商抢滩
复制宁波—地中海快线的模式,开更多直达航线,争取把主要港口到达时效再缩短三成,让“当季货”成为常态,而非偶然。
2027–2028年,品牌与标准卡位
推动“浙江标准”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取得更高的话语权,支持五个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浙江品牌。同时,让海外体验中心成为品牌影响力的物理节点。
2029–2030年,文化与金融“登顶”
把“茶+非遗+元宇宙”的跨界传播做成常态,让茶文化的溢价不仅在展会,更在数字资产与金融工具上体现;尝试建立行业性的价格参考或“茶叶汇率指数”,逐步为浙茶争取更多定价权。
哥德堡号用了3年才能把浙茶带到欧洲;
今天,一条TikTok短视频只需要3秒。
历史没有终结,只是换了赛道。
“浙茶出海十条”最大的价值,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把300年的轮回压缩成一声发令枪——
“新一轮航海,现在开始。”
来源:丝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