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及其人道主义精神,9月7日,《拉贝日记》(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开幕式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缅怀国际友人约翰·拉贝及其人道主义精神,9月7日,《拉贝日记》(修订版)新书发布会暨“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开幕式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拉贝日记》译者刘海宁,朴阅书店创办人许剑锋等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朴阅书店主办。
活动现场照片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经理的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设立了“南京安全区”,拯救了25万余中国人的生命。在此期间,他将自己在南京特别是安全区内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以各种形式记入“战时日记”(1937年9月19日—1938年2月26日)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拉贝日记》。这部在柏林尘封60年的珍贵史料,直至1997年中文版以世界首版面世才重见天日,是当时“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讲话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在讲话中强调,《拉贝日记》不仅是珍贵的史料,更是“穿越时空的正义呐喊”,而本次《拉贝日记》的修订再版与本次展览的开幕,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表示,纪念馆始终致力于历史真相的挖掘与和平理念的传播,近年来不断征集文物史料、举办国际展览、开展公众教育,未来将继续与各方携手,推动历史研究与教育传播。
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致辞
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在致辞中介绍了江苏人民出版社与《拉贝日记》的渊源。1997年,中文版《拉贝日记》以世界首版刊行,轰动全球。2023年12月,再度推出《敌机飞临南京——拉贝日记全译本》与《拉贝日记》(青少版),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及大众读者、研究者的不同阅读需求。他指出,此次推出的修订版,秉承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充分吸纳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核查史料、优化编校的倾心之作。同步推出的“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依托《拉贝日记》原文,以“记忆、联结、和平”为关键词,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拉贝其人其事,期待通过书籍与展览的结合,能让拉贝的故事被更多人感知,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致辞
“约翰·拉贝是穿透暗夜的一缕曙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在发言中,以深情的话语回顾了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25万生命的壮举以及《拉贝日记》的不朽价值。发言指出,拉贝的精神正通过其故居的保护和日记的不断再版得以传承,持续叩击着后世读者的心灵。展览主题“我从不停止呐喊”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唤,激励人们从历史中思考和平的真谛,共同守护人类的光明未来。
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致辞
陈民在发言中回顾了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以《拉贝日记》为切入点,致力于传播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讲好历史故事,以青春力量建设和平南京的历程。团队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组织过读书行走、分享会及西部捐赠等多项活动,推动历史记忆传播。比如,该团队在今年8月在拉贝的故乡德国汉堡举办了名为“我的邻居:约翰·拉贝”的展览,并将《拉贝日记》(修订版)带至德国汉堡、不莱梅,受到当地观众和机构的积极关注。这些实践传承了拉贝先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搭建起连接中外、沟通历史的桥梁。陈民表示,团队将继续扩大合作,推动拉贝精神传播,甚至推动《拉贝日记》选段进入大学德语专业教材,让历史记忆在更广阔范围内产生回响。
《拉贝日记》译者刘海宁致辞
译者刘海宁分享了修订过程中的心得。他提到,拉贝在中国生活了30年,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其日记不仅详实记录了日军的暴行,更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正义感。刘海宁表示,本次修订在语言与考据上力求精准,是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体现。刘海宁老师在现场分享了拉贝的一段日记:“在我的收容所(所谓的西门子难民收容所)的草棚里,在污泥垃圾中,过去的两个夜晚出生了两个婴儿:一个男婴和一个女婴。不能为产妇提供别的栖息之地,我真感到惭愧。……我分别给这两对夫妇送了10元钱,为此女婴取名‘多拉’,男婴取名‘约翰’,非常有趣!”刘海宁强调,这就意味着当时最年轻的难民可能都已经88岁了,正是这些细节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再是粗线条的,而是精确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让侵略者无可辩驳。
周峰、王保顶、刘海宁、杨善友共同为新书揭幕
王保顶、刘海宁向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学生代表李冉琪、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代表陈宣淇赠书
活动现场,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以及《拉贝日记》译者刘海宁共同为新书揭幕。王保顶社长、刘海宁先生分别向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代表赠送《拉贝日记》修订版、《拉贝日记》青少版。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代表王敬一、王美錕、缪言用中德双语朗诵《拉贝日记》选段。
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代表王敬一、王美錕、缪言用中德双语朗诵《拉贝日记》选段
新书发布后,本次拉贝主题展览主办方代表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保顶、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南京大学德语系主任陈民、朴阅书店创办人许剑峰为拉贝主题展“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与《拉贝日记》及南京安全区”揭幕。
王保顶、杨善友、陈民、许剑锋为展览揭幕
德国海德堡大学杜克(Burckhard Dücker)教授及其夫人与外孙女也来到了开幕式现场
本次发布的《拉贝日记》修订版对原译文进行了重要的修订与完善,译者通过多年资料考据与实地走访,确证了许多碍于当年信息条件未能明确的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并配以大量历史照片,增加近500条注释,是对原版本的全面升级。正在展陈的“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与《拉贝日记》及南京安全区”拉贝主题展,依托《拉贝日记》原文,以“记忆、联结、和平”为关键词,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拉贝其人其事,共设置“谁是拉贝?”独立展厅,以及“1937—1938,拉贝在南京”和“不止拉贝——并肩者与传承者”两大主展厅,开发源自日记原文的创意互动产品如“拉贝手绘乌鸦”木刻体验等,并集中展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大蓝鲸APP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发起的 “珍爱和平·少年说” 征集活动中的优秀绘画、音频作品,并设置打卡点、多媒体互动等。
展览介绍
左右滑动查看展览现场实景
本次“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主题展,打破了传统编年史展陈模式,依托《拉贝日记》原文,采用三层渐进式叙事空间,引领观众从“认识一个人”到“理解一段历史”,再到“传承一种精神”。
1.独立展厅“谁是拉贝?”从生活家、职场人、矛盾体、与中国结缘深厚和守护者五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拉贝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一楼主展厅“1937—1938拉贝在南京”以日记为线索,通过选择与准备、坚守与职责、生存与抗争、离开与留下四个板块,展现了拉贝为什么又是如何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以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护住了超过25万中国平民,以及他回国后的遭遇与中国人民对他的感念。
3.二楼主展厅“不止拉贝——并肩者与传承者”以拉贝为起点,详细介绍了在南京安全区内外与拉贝共同抗争的并肩者,同时,该展区通过音频、影像与互动游戏,重现了危难时刻的国际协力,也记录了后人对和平的思考与践行。
展期:2025年9月7日—10月8日(周日至周四9:00-19:00,周五至周六 9:00-21:00,9月15、22、29日闭馆)
来源: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