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要在1545万亩地里种出“黄金粮”,旱作农业再升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7:12 1

摘要:今年甘肃的农业圈有个大动作——全省要在1545.7万亩旱地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当于把1400多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土地变成“抗旱粮仓”!这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省农业农村厅刚发的《方案》里,连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比例都算得明明白白:玉米占1079.1万亩,马

今年甘肃的农业圈有个大动作——全省要在1545.7万亩旱地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当于把1400多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土地变成“抗旱粮仓”!这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省农业农村厅刚发的《方案》里,连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比例都算得明明白白:玉米占1079.1万亩,马铃薯占466.6万亩,简直是给黄土高原量身定制的“增产密码” 。

这技术听起来复杂,说白了就是给土地穿“棉袄”+建“小水库”。大垄宽70厘米、小垄宽40厘米,像梯田一样把雨水“锁”在沟里,再盖上地膜防止蒸发。秋覆膜和顶凌覆膜双管齐下,就算秋冬雨雪少,春天播种时土里还能“藏”着水。更绝的是,地膜上每隔50厘米打个渗水孔,让雨水直灌作物根部,连5毫米的毛毛雨都能变成“救命水” 。

这次推广可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全方位升级:

专门挑耐旱抗病的玉米、马铃薯品种,比如玉米选玉源7879,马铃薯种陇薯系列,在旱地里也能“野蛮生长” 。

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覆膜机上阵,7小时能铺20亩地,误差不超过2厘米。以前人工覆膜又慢又累,现在农民只要盯着手机APP就能当“甩手掌柜” 。

废旧农膜回收成了硬指标,以旧换新、积分兑换,甚至探索无害化处理。庆阳环县的农民算了笔账:每亩地用5.8公斤地膜,回收后能换20元补贴,既赚了钱又保护了地 。

为了让农民放心干,甘肃把“钱袋子”捂得死死的:

财政衔接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全用上,庆阳、定西这些重点县区还能拿到额外补助。光2025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就砸了2750万元,相当于给每个示范基地发了个“大红包” 。

合作社、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政府给你贴息,最高能省一半利息。天水秦州区的示范基地就靠这政策,建起了连栋温室,樱桃错峰上市,亩收益超过3万元 。

省农业农村厅派专家蹲点指导,从选种到收割全程“手把手”教学。平凉的农民说:“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手机里装着‘农业大脑’,啥时候浇水施肥都有提示,比请个农技师还管用!”

这次1545万亩的任务,其实是甘肃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的关键一步。未来五年,甘肃要建成“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要破6000亿元。旱作农业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带动饲料加工、生物质能源等下游产业,真正把黄土变成“黄金” 。

这就是甘肃的智慧:把旱情变成机遇,用科技破解困局。1545万亩旱作农田,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当银色地膜在阳光下闪耀,那不是普通的塑料,而是甘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来源:坦荡的咖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