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时,我关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因素;五四新文化运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阅读《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时,我关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因素;五四新文化运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置之时代大背景下,站在《新青年》角度,再 回首,“五四”在赋予一些特殊的色彩与因素后,逐渐转为“五四时期”。
周作人曾说过:“五四从头到尾,是一个政治运动。”梁启超谓之为“文化运动源动力。”放眼历史洪流,后人把“五四新文化”概括为“文学革命”“五四运动”“文化运动”三段式。我们在陈万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一文中,深度解析中,明确Get到,《新青年》杂志和北大的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中心。
而王晓明在《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一文中却尖锐指出,《新青年》骨干陈独秀、胡适等人,皆不是文学家,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虔诚,他们只是想通过文学的缺口打通新思想的一传播口径。
陈万雄还从《新青年》各个阶段的作者群结合过程,给读者勾勒出了认识新文化运动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但《新青年》同人的努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方式(最先喊出新文学的口号;共同缔造最初的新文学作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包含着错综复杂,多方面因素的催化剂。
一战,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旧制度,寻求新的救国之道。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和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过去几近一个世纪过去,1979《传记文学》的编辑们对这场运动关于定性的那些疑惑重重、复杂难辨的问题,依然存在:新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艺运动、
白话文运动、现代化运动、西化运动、启蒙运动……
而壹卷这次的重访汇集,绕过一贯采用一代名家对五四新文化的种种文学创作、社会定义,也即避开历史光环,个人塑造,换个角度 ,把目光倾注到当时的报刊杂志和文学社团等共生的文学规范,共造的文学运行机制等,从配角角度出发,在具体的事件与运动中,重新去认知、审视当时的文化与社会,从而避免以前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局。
这便是阅读《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的收获。
来源:是辞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