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注定塌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2:07 1

摘要:他们为什么塌房,我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吴京,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人说:

今年是网红的塌房之年。

前有三只羊、辛巴,后有吴京,现在又出了个张雪峰。

他们为什么塌房,我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吴京,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他们塌房的背后机制,却越来越清晰了。

网红为什么会塌房,一般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1、人设

网红都是表演型人格,他们塑造的人设跟真实的自己,反差很大,一旦成名,在聚光灯下,更加不懂得收敛,或者因为利益纠纷,迟早要露底。

2、反噬

网红都有流量焦虑,很多人并没有能力保证稳定输出,而只能剑走偏锋地炒作,一旦走得过偏,就会被流量反噬。

但这些原因都过于表面,没有触及背后的机制。

这个机制是什么?

简单一句话:

再拆分一下就是三个步骤:

正是这一整套机制,成就了网红,也最终会将网红毁掉。

简单说一说。

我至今依然认为:

某巨头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弊大于利。

尽管它开创了从自媒体时代到短视频时代,甚至未来在AI领域也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最富潜力的互联网巨头,但它开创的这一套做法已经成为中国所有互联网平台的标配,造成的破坏过于深远。

1、用户标签化

用户标签化并不是信息平台的原创,最早是广告和电商平台的专属。

用户被标上了标签,目的是为了效率。

这样才能更精准地将广告和商品触达给目标客户。

后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通过兴趣标签来匹配用户,增加信息传播和用户粘性。

这本来问题不大。

2、平台算法化

2015年,某平台横空出世。

用更加细化的用户标签,除了以往的兴趣标签,更是提取了用户的浏览偏好,使用习惯,停留时间,进而研究出一套算法推送。

因为媒体版权的问题,这个平台还开创了自媒体时代,大批泥沙俱下的信息,在算法的推送下,终结了门户时代。

这套算法的效率惊人:

你喜欢什么,或者你点过什么内容,算法就推送什么,甚至还不断提高信息的密度和强度,后来大家知道这叫信息茧房。

用户标签和算法推送,从信息时代平移到了短视频时代,因为门槛更低,用户更下沉,这套算法的效率更高。

网红就是靠这套机制来的:

只要有钱通过筛选标签持续投流,然后通过个性化信息制造信息茧房,你就可以成为网红。

成为网红干嘛,自然是赚钱。

怎么赚钱,靠流量。

流量怎么来?

舆论商品化,信息极化。

3、信息极化

在这套标签+算法的信息生态下,再有流量变现的激励下,几年时间,影响就造成了:

舆论商品化,信息极化。

一方面:

网红要出圈,要起号,就要发布各种极化的信息,并且不断强化这些信息。

另一方面:

网红的受众被极化信息日积月累的影响,也已经塑造成了一种极化的思维。

整个舆论场:

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喜欢这个网红的,必定讨厌另一个网红,喜欢这个手机汽车的,必定要踩另一个手机和汽车。

共识,可以很简单的通过标签和算法来塑造和驯化。

而且,你可以塑造你的,我可以塑造我的,甚至还形成了一个延申流派,饭圈化。

这种环境下:

网红被一拨人极度喜欢,被另一拨人极度讨厌,互相攻击的环境下,最终就是网红的塌房,拉长时间来看,几乎无人幸免。

这就是背后的核心逻辑。

每一个网红的塌房:

背后都是如丧考妣和拍手称快。

但是放到更大的舆论生态来看,真是一件可悲的事。

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

我们只能自己尝试做一些微小的改变,比如不关注,不转发,不参与各种极端的信息和网红,并为自己建造信息防火墙。

除此之外,多关注现实世界和身边的人,不要成为算法和流量的工具。

就这样。

来源:苏清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