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西头的张老汉蹲在田埂上,摩挲着手里干裂的黄土,远处轰隆作响的推土机正在碾平他种了三十年的麦田。"一亩地补三万二,可这土里埋着俺爹的汗珠子啊!"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60万个村庄中反复上演。当耕地退出政策遇上农民的生计与情怀,这道选择题背后,远不是签字领钱那么简
村西头的张老汉蹲在田埂上,摩挲着手里干裂的黄土,远处轰隆作响的推土机正在碾平他种了三十年的麦田。"一亩地补三万二,可这土里埋着俺爹的汗珠子啊!"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60万个村庄中反复上演。当耕地退出政策遇上农民的生计与情怀,这道选择题背后,远不是签字领钱那么简单。
一、耕地是饭碗,更是命脉
在鲁西南的刘家庄,73岁的刘大娘至今保持着"祭土神"的习俗。每月初一,她都要在田头摆上三炷香:"没有这六亩地,早些年闹饥荒时全家就得饿死。"据统计,我国2.2亿农户中,超半数仍以种地为重要收入来源。但现实很残酷:种一季小麦亩产1200斤,收购价1.2元/斤,扣除种子化肥,净赚不到500元。
年轻一代用脚投票。在江西某村,90%的耕地由60岁以上老人耕种,20%的田地常年抛荒。村支书老李算过一笔账:"年轻人进城送快递,一个月挣的比种十亩地都多。"但政策文件里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老人摸着稻穗时的喃喃自语:"地荒了,心就空了。"
年轻一代用脚投票。在江西某村,90%的耕地由60岁以上老人耕种,20%的田地常年抛荒。村支书老李算过一笔账:"年轻人进城送快递,一个月挣的比种十亩地都多。"但政策文件里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老人摸着稻穗时的喃喃自语:"地荒了,心就空了。"
二、退地的诱惑与陷阱
2014年启动的"三权分置"改革,让土地流转成了新风口。在江苏盐城,王大哥把8亩地流转给蔬菜合作社,每亩年租金1000元,自己当上田间管理员,年收入翻了两番。但这样的成功案例往往需要两个前提:紧邻消费市场,且有龙头企业带动。
更多农民遭遇的是"甜蜜陷阱"。河南周口的赵大姐被镇上的承诺打动:"签20年合同,每亩年租金1500元!"结果企业跑路后,她发现自家耕地已被硬化成停车场,复垦要自掏腰包8万元。更隐蔽的是"以租代征"——某中部省份审计发现,23%的流转合同存在变相侵占耕地现象。
更多农民遭遇的是"甜蜜陷阱"。河南周口的赵大姐被镇上的承诺打动:"签20年合同,每亩年租金1500元!"结果企业跑路后,她发现自家耕地已被硬化成停车场,复垦要自掏腰包8万元。更隐蔽的是"以租代征"——某中部省份审计发现,23%的流转合同存在变相侵占耕地现象。
补偿标准更是痛点。根据《土地管理法》,征收耕地应按"区片综合地价"补偿,但实际执行中,中西部地区每亩补偿常不足5万元。而农民进城后,这笔钱只够买县城房子的卫生间。有老乡苦笑:"拿祖宗留下的金饭碗,换了个塑料饭盒。"
三、守住红线还是解开枷锁?
在安徽蒙城,一种"土地银行"模式正在破局。农民将零散耕地"存"入村集体,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村民既能拿租金,又能分红。老孙头把5亩地存入"银行"后,每亩年收益从800元涨到2200元。这种模式既保住了耕地红线,又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政策制定需要更多温度。四川某县为退出耕地的农民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山东试点"退地农民技能培训计划",这些配套措施让土地退出不再是"断崖式"抉择。但据农业农村部调查,全国仅15%的县市建立了完善保障体系。
最根本的是尊重农民意愿。在河北保定,政府制作了"退地风险告知书",把土地性质变更、补偿款购买力等风险写得明明白白。村民大会上,当63岁的陈大爷拍桌子喊"不签"时,干部们依然恭敬地双手递上《保留耕地确认书》。
结语
站在田垄上远眺,无人机正在给连片麦田喷洒农药,5G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现代农业的浪潮不可阻挡,但土地流转不该是"逼农上楼"的运动。对想进城闯荡的,要确保补偿款抵得过房价涨幅;对愿扎根土地的,要让他们种地也能体面生活。耕地该不该退,答案不在文件里,而在秋收时金黄的稻浪里,在老农数着卖粮钱时舒展的皱纹里。毕竟,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而非过客,才是乡村振兴的真谛。
来源:牛羊预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