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欢独处、重复同样的话、回避眼神交流、迷恋单一物品……这些独特的行为特征,指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症儿童(俗称“星星的孩子”或者“星孩”)。
目前医学界尚未找到孤独症的根治之法,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应用行为干预
搭建“星孩”成长桥梁
当家庭面对孩子确诊孤独症时,应积极就诊,尽早干预。王少雯介绍,当代医学与教育领域已构建起多维支持体系,尤其针对6岁前的黄金干预期,形成“行为干预+生物医学”双轨并行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以自然生活场景为课堂,通过游戏互动构建社交基石。治疗师引导家长在超市购物、公园玩耍等日常情境中,创造多种社交互动机会,将语言理解与情绪认知融入生活实践。这种模式强调动态评估,每月调整干预重点,形成“评估—教学—泛化”的良性循环。应用行为分析(ABA)体系则基于“目标的分解、强化和辅助”这一基本原则,采取将某些技能与指令分解步骤教给孩子的方法。一旦做对了立即强化刺激,进行奖励;而做不到时,家长可辅助完成。除了康复训练模式,医学与科研的发展也为孤独症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经颅磁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新型神经调节技术,可以改变皮层特性,导致脑血流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的变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影响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突触兴奋和抑制。目前,经颅磁治疗在临床科研、少数案例病人身上已经取到一定疗效。托举“星孩”走出孤独
“果果的好转离不开家庭干预。”王少雯指出,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过程中,家庭干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状况。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其参与能够为孩子提供更长期、稳定且个性化的支持环境,这是康复机构和治疗师无法完全替代的。她表示,“家医结合”模式如同双翼,二者共振,才能托起“星星的孩子”穿越孤独苍穹。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学习,在家对孩子进行持续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并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和症状改善情况,适时调整家庭干预措施。这种紧密的合作,将专业医疗知识与家庭日常照料紧密结合,为孩子打造全方位的康复环境。王少雯还特别提醒,对于低龄孤独症儿童,家庭干预的形式可选择以运动与游戏为主,例如“躲猫猫”“举高高”,或者面部行为的注意力训练等。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对低龄儿童的发展却有着深远影响。亲子游戏既能让孩子在欢乐中成长,还可以增强依恋,提高孩子对人的关注,为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王少雯提到,在孤独症儿童治疗过程中,家长也面临自身心理的挑战,需要经历一个心理调整过程:从最初难以接受孩子患病事实的拒绝期,逐渐转变为接受并积极实施孤独症干预措施。在这一心理转变过程中,医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要向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和书籍资料,让他们对孤独症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合理评估孩子的病情,引导家长选择正确的康复训练模式,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积极反馈,帮助家长保持积极心态。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更新文章。为防丢,建议您:
来源:大河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