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李国健:守护根脉,匠心永恒——非遗传承人黄桂鸿的生命之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16:15 1

摘要: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

在从化区2025年“奋进从化”优秀百姓宣讲员大赛上,35组选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亲身经历或身边人身边事,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党的政策更接地气、让奋进力量更聚人心。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从化”百姓宣讲员故事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从化区“百千万工程”典型人物故事,进而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

来自广州南方学院的宣讲员

李国健向大家讲述了一位木雕匠人黄桂鸿

守护木雕传承的故事

在您的记忆里,有没有一件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呢?或许是一把爷爷用过的刻刀,奶奶缝制的衣裳,又或者是一件代代相传的护身符。这些静默的物件,是家族的记忆,更是民族的智慧。从化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桂鸿先生十年如一日,坚守一颗匠心,传承了比物品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是振兴乡村的文化力量。

2007年,黄桂鸿开始了他的木雕生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学艺是艰苦的修行。百姓宣讲员李国健第一次走进黄桂鸿工作室的那个午后,他正全神贯注地雕琢着一片花瓣的纹理,他的动作很慢,每一刀都像是在和自己的老朋友对话。

“这件木雕已经做了三年多,再有一年就能完成了。”“啊?还要一年啊,这不是都已经是个成品了吗?”李国健惊讶地问道。黄桂鸿放下刻刀,轻轻抚摸着木料说:“孩子,有些东西啊,它快不得。木头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我得慢慢读懂它。”这番话让人不禁思考,在这个3D打印技术一小时就能复刻一件精美工艺品的时代,黄桂鸿四年完成一件作品的坚持,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价值?这种近乎执拗的“慢”,是否正是我们这个快节奏时代最稀缺的智慧?

抚摸着一件件木雕,拿起手中的刻刀,黄桂鸿让其试着刻一个最简单的小花。丝毫没有接触过木雕的李国健握着刻刀不知该从何下手。黄桂鸿摩挲着木头的纹路,笑着说:“木头是有生命的,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他才会把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你看。”黄桂鸿划过每一道木头的褶皱,讲解着木头的种类和特性。他的眼中闪烁着热爱的光芒,放佛在每一段木材上都倾注了情感。常言入木三分,黄桂鸿对木头的感情,可以说,已经是“入木三分”了。

在守护文化这条路上,黄桂鸿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在从化钱岗古村的修复工作中,老匠人们用传统的榫卯工艺修复古宅的同时,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建立古宅的三维模型,确保每一个修复细节都精确无误。在莲麻村,创新推出的“红小小”系列红色绘本跳出传统框架,将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进行有趣的设计,将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和世代传递的革命精神在童趣盎然的画面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黄桂鸿四年完成一件作品的“慢”,守护的是文化基因的根基;数字技术的“快”,拓展的是文化传播的广度;创新表达的“新”,激发的则是传统智慧的活力。这些在矛盾中互补的关系,正是在告诉我们,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不仅仅需要人的坚持,还需要让他们始终走在“守正”与“创新”的路上,才能让非遗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至下一个千年。

黄桂鸿桌面上这把小小的刻刀,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能看见的是比它本身更为厚重的,深沉的文化传承之歌。

从承载民俗记忆的烙画,到萦绕乡野的水族舞,再到传承数代的竹编技艺,在从化广袤乡野田间,一位位身怀绝技的乡土工匠名师,如同散落在田野间的“技艺明珠”,他们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坚守,为从化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而深厚的匠心力量。

文字:黄颖瑶

编辑:张义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