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施农业怎么搞才有发展前景?政府都有哪些支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4:00 1

摘要:在城市的边缘,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温度、湿度恰到好处,各种蔬菜绿意盎然,黄瓜挂满藤蔓,西红柿娇艳欲滴,全然没有外界季节更替的痕迹。这,就是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

在城市的边缘,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温度、湿度恰到好处,各种蔬菜绿意盎然,黄瓜挂满藤蔓,西红柿娇艳欲滴,全然没有外界季节更替的痕迹。这,就是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缩影。

现代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它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多个领域 ,是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稳定供应。

(一)全球设施农业发展态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设施农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设施农业市场估值达到 405.1 亿美元,预计在 2023 - 2033 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11.3%,到 2033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181.7 亿美元 。这一增长趋势反映出设施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设施类型上,塑料大棚(含中小拱棚)的面积近 292 万 hm²,占比约为 63.5%,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塑料温室类型面积达 130 万 hm² 左右,占比约为 28.3%;玻璃温室类型面积达 6 万 hm² 左右,占比约为 1.2%,结构大多为文洛型(venlo)连栋温室,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国、非洲的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土耳其、意大利和西班牙、荷兰及北欧一些国家;其他类型温室面积占比约为 7%。从栽培作物来看,蔬菜占设施园艺总面积的 85% 以上,以番茄、黄瓜、茄子、甜椒等为主;其次为鲜切花和盆栽花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以高附加值的鲜切花和盆栽花卉生产为主,如荷兰花卉的生产全部在温室内进行,生产的鲜切花、观赏植物约占世界温室市场的 80%,每年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花卉贸易的 60%,占欧洲市场的 70% 。

(二)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进程与成果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 2200 多年前。秦朝时期,就有 “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沟谷中温处,瓜实成” 的记载。此后,西汉、唐朝、元朝、明朝等朝代均有设施蔬菜栽培的相关记录。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社会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设施农业发展较为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设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总结传统设施园艺生产经验,积极推广风障、阳畦、加温单屋面温室蔬菜栽培技术。1954 - 1955 年,农业部组织专业人员对北京市郊区设施蔬菜栽培进行深入调查总结,并出版相关调查报告专著,有力地促进了阳畦、温室蔬菜生产在北方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迅速发展,为冬春淡季蔬菜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我国重点开展单屋面土温室改良和塑料薄膜大中小棚蔬菜生产技术研究。期间,从日本引进农用聚氯乙烯(PVC)薄膜,并在小拱棚蔬菜早熟栽培试验中取得成功,随后国内开始生产农用聚氯乙烯和聚乙烯(PE)薄膜。1965 年,长春市英俊公社福利大队建造了中国大陆第一栋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此后竹木结构、竹木水泥混合结构大棚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广泛发展。到 60 年代末,中国北方大中城市郊区初步形成了由简易覆盖畦、风障畦、阳畦、大中小拱棚、单屋面温室所构成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有效调节了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进入 90 年代,我国设施农业持续发展,1996 - 2000 年期间,首次正式提出 “工厂化农业” 概念,并通过工厂化规范的栽培技术实现了番茄、黄瓜等作物的高产。自 1999 年以后,我国成为世界上设施园艺面积最大的国家。2001 - 2005 年期间,可控环境农业生产技术(ECAT)研究正式列入国家 “863” 计划,在无公害全季节生产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6 - 2010 年期间,对产业化示范、设施农业配套关键技术装备、日光温室结构优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如 “生态基质无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示范及在非耕地上规模化应用” 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仅设施园艺作物面积就超过 4200 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 80% 以上,设施类型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为主,具有投资较少、节能节本的优势。在种植结构上,蔬菜(含食用菌)占据了设施总面积的八成,其余主要是果树和花卉,为每个国人贡献了接近 200 公斤的蔬菜和超过 30 公斤的瓜果。设施农业的亩均收益是大田作物的 20 倍以上、露地园艺作物的 4 - 5 倍 。同时,设施农业在水产、畜禽养殖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 “长鲸 1 号” 坐底式桁架类网箱、“国信 1 号” 养殖工船以及 “楼房养猪” 等模式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一)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引领发展潮流

科技是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正引领设施农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在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园区,智能控制系统成为了农业生产的 “大脑”。通过遍布在大棚内的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等环境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智能控制系统。系统根据预设的参数和作物生长的需求,自动调控通风、遮阳、灌溉、施肥等设备,为作物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以山东寿光的一些智能温室为例,这里的蔬菜种植实现了高度智能化。工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里,通过电脑或手机 APP,就能远程监控和管理温室的各项设备。在灌溉方面,智能系统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情况,精准地进行滴灌或喷灌,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施肥时,系统会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自动调配肥料比例,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在病虫害防治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在大棚内安装高清摄像头和病虫害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作物生长图像和病虫害信息,运用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并及时发出预警,指导农户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使用量。

除了智能控制系统,农业机器人也逐渐在设施农业中崭露头角。采摘机器人能够根据果实的成熟度,精准地进行采摘,不仅提高了采摘效率,还减少了人工采摘对果实的损伤;除草机器人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区分杂草和作物,实现精准除草,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科技的应用,让设施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智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二)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农产品的数量,对品质、安全、营养、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等受到市场的热捧。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有机农产品在过去三年内需求量翻了一番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环保、健康的产品。

现代设施农业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的这些需求。通过精准控制环境条件,设施农业可以生产出品质更优、口感更好的农产品。在设施栽培中,可以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生产出无农药残留、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设施农业还能够实现反季节生产,让消费者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品尝到新鲜的果蔬。例如,在冬季,通过温室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等水果和蔬菜,丰富了市场的供应品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而设施农业可以在城市周边布局,缩短农产品的运输距离,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此外,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也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农产品,设施农业企业可以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到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

(三)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成趋势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设施农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资源利用方面,设施农业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精准地供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相比传统漫灌方式,可节水 50% - 80% 。同时,设施农业还可以对养分进行精准管理,通过智能施肥系统,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生长需求,精确供应肥料,减少肥料的浪费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在环境保护方面,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农药的使用量。由于设施环境相对封闭,可以阻止外界病虫害的侵入,同时通过调节环境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环境。即使发生病虫害,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此外,设施农业还可以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为设施内的设备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它将在保障农产品供应、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层面政策

国家对设施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23 年 6 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 (2023 - 2030 年)》,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推动我国现代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规划提出了优化现代设施农业布局,适度扩大规模,升级改造老旧设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要素投入产出率;强化技术装备升级和现代科技支撑;持续提升现代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构建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等重点任务。

2024 年,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统筹安排了 3000 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 “两新” 工作,设施农业新纳入支持范围,正在加快更新改造。此次新政策强调,要充分尊重经营主体意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项目;要遵守国家用地政策,严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严禁违规建设 “大棚房”;要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发挥投贷联动作用 。更新改造将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主要聚焦国内各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推进老旧棚体结构改造和基础生产设备更新,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扩大 “两新” 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的范围,适时启动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等领域的更新改造。

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从宏观规划到具体行动方案,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资金和政策保障,对推动设施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二)地方政府政策

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设施农业在本地区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这些扶持政策,在补贴方式上,多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减轻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在扶持对象上,涵盖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充分调动了各方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在扶持内容上,不仅支持设施建设,还包括设施改造提升、配套设施建设等,全面推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它正以科技为引领,不断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向着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方向大步迈进。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规划,到地方政府的具体扶持政策,都为农业从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坚实的政策保障。

对于广大农业从业者和有志于投身农业领域的朋友们来说,现代设施农业无疑是一片充满机遇的沃土。在这里,你可以将科技与农业完美融合,实现自己的农业梦想;可以为保障农产品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价值。

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关注和参与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在设施农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我们的农业新篇章!如果你对设施农业有任何想法、经验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推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

来源:智慧农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