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基于对翻译本质的把握,结合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探索,对许渊冲的翻译语言观、翻译文化观与翻译美学观进行深度分析,追踪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轨迹,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价值和精神内涵、其翻译思想的前瞻性与独特性,揭示了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一周书讯
2025.09.08-09.14
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许渊冲翻译思想研究》出版
本书基于对翻译本质的把握,结合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探索,对许渊冲的翻译语言观、翻译文化观与翻译美学观进行深度分析,追踪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轨迹,对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探讨了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价值和精神内涵、其翻译思想的前瞻性与独特性,揭示了许渊冲对我国译学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所具有的深刻的启迪意义。
感受精神家园的温暖守望
《杜甫评传》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本书把杜甫的思想活动放在其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中予以论述,使得杜甫一生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更加清晰,同时可以凸显杜甫相对于其时代的先进意义。
对杜甫思想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杜甫的哲学思想、人生观、政治思想等,也即一般意义上属于“思想史”范畴的内容;二是杜甫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在诗学方面的真知灼见。
极具诗意化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
《世纪》阐释了人类历史中的重要阶段
20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一个罪恶的世纪?一个战争的世纪?一个欢乐的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这本名叫《世纪》的书中,一反其以往著作中带有浓重数学本体论色彩的风格,以极具诗意化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阐释了人类历史中这个伟大的世纪,其诗学话语赋予了哲学表达一种独特性。
本书收录了阿兰·巴迪欧的13篇讲座,它们是巴迪欧于1998—1999学年、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为哲学国际学院研究班开设的课程内容。巴迪欧在其中号召用内在性方法来取代外在性方法,以评价波澜壮阔的20世纪。巴迪欧将20世纪描述为“野兽”,这个新世纪超脱于旧的世界,践行了其思想中的一种真正的无限,它是新生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一种后马克思视域中不同寻常的百年反思。
一种极富生命活力的力量
《小万神殿》让我们真正面对不可能的真
哪些人物最能代表20世纪法国哲学和思想的形象?阿兰·巴迪欧选择了20世纪业已离我们远去的十四位哲学家,这里面有作为阿兰·巴迪欧师长的拉康、康吉莱姆、卡瓦耶斯、萨特、伊波利特、阿尔都塞;也有与巴迪欧同时代的,开创了法国思想全新视野的福柯、德勒兹、德里达、利奥塔;还有一些是我们并不太熟悉的名字, 如吉尔·夏特勒和弗朗索瓦·普鲁斯特。
但对于巴迪欧来说,这些思想家都代表着一种极富生命活力的力量,他们的思想打破了我们陈腐意识形态的藩篱,让我们真正面对不可能的真。在这个意义上,十四位思想家犹如天上的神灵,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或许这正是本书的书名《小万神殿》所要传达的意义。
探讨了一种全新的领导模式
《生成式领导力:在创新与适应共存的组织中取得成功》上市
《生成式领导力——在创新与适应共存的组织中取得成功》探讨了一种全新的领导模式,强调领导力不再局限于权威和命令,而是通过激发组织内部的创新与适应能力来实现持续进化。
书中提出,领导者应具备敏捷决策、持续学习和生态赋能等核心能力,同时倡导人人都有领导潜能,打破传统领导仅属于少数精英的观念。书中进一步分析了当今企业在追求创新与维持稳健运营之间的内在矛盾,指出传统线性思维已无法应对复杂环境。生成式领导者正是在不断的矛盾张力中,通过元认知重构、构建“耗散-自愈”生态系统等方法,引领组织不断变革和升级。此外,书中还强调构建孕育生成式领导力的组织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推行去中心化结构、运用前沿技术赋能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跨部门协同和动态决策的良好氛围。
最后,作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提供了实践策略,涵盖动态目标管理、敏捷协作工具的应用、持续知识流动等方法。同时,书中还讨论了个人如何在技术、个人价值、舒适与挑战区以及内外驱动之间寻找平衡,为未来领导力的演变和组织进化指明方向。
好书加印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
(美)迈耶·夏皮罗 著
高薪 译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的作者迈耶·夏皮罗,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研究涵盖了古代晚期艺术、早期基督教艺术、中世纪艺术,以及他毕生最为关注的现代艺术。在他所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曾有一句流行话:“假如西方文明被摧毁,迈耶可以在十天之内将它重建出来。”这位渊博深邃的艺术写作者对于一件事情深信不疑,那就是艺术的智性:它有关于设计、运思、对艺术家主体能力的确认,对艺术创作中解决方案的探索,以及对最终决定了这些方案的主导与附属元素背后的权力和社会关系的剖析。总之,艺术绝非纯感觉之物,它是精神对物质的构型,是艺术家人格的表征,也是时代的症状。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英)齐格蒙特·鲍曼 (瑞士)彼得·哈夫纳 著王立秋 译齐格蒙特·鲍曼 ,21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他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在长谈中,他继续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从“二战”“纳粹大屠杀”到“数字时代”,从“经济危机”到“消费主义与新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为悬浮在不安全感中的我们这代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他狡黠睿智地描述我们这个流动不居的时代,以及人的境况;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