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将引领医院发展的未来,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近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宁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智慧型医院标杆的视频,展示了浙大一院总部一期长达3900米的轨道小车。视频获得逾25万的海外播放量和超多点赞。
“中国将引领医院发展的未来,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近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宁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智慧型医院标杆的视频,展示了浙大一院总部一期长达3900米的轨道小车。视频获得逾25万的海外播放量和超多点赞。
除了轨道小车等智能物流系统外,浙大一院还有一套面向未来的医院信息系统,能实时协同四大院区、5000张床位,为患者提供智能便捷的就医体验。为这套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力量的,是位于五常街道的熙牛医疗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在熙牛医疗的未来版图中,医疗资源能打破时空界限。北京的专家可通过AR眼镜指导边疆手术,县医院的医生能实时调取国家医学中心的专科诊疗方案……医疗的终局不是“看病”,而是让人人享有精准、普惠的健康服务。
“产品化、版本化的信息系统建设已成为历史,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可持续迭代优化演进的服务体系才是未来。”正如熙牛医疗CEO墙辉说的,数字化不是交付一个软件版本就结束了,数字化是一项持续服务,上线仅仅是起点,产品需要不断迭代。
简言之,熙牛医疗为医院提供的不是固定尺寸的衣服,而是可以生长演化的皮肤。
一个提问触发
一家“未来医院”诞生
2017年,浙大一院筹建总部一期(余杭院区)时,提出要打造中国首家“未来医院”,但遍寻全国医疗信息化企业,发现传统厂商难以实现。
一次偶然的对话,浙大一院向阿里巴巴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医院信息系统?”
这一问催生了熙牛医疗,这家由阿里健康孵化的公司,带着“中台方法论”“云原生”技术闯入医疗行业。“医院信息化不是盖5层小楼,而是建50层的摩天大厦。传统‘包工头’建不了摩天大厦,我们想成为‘城市规划师’。”墙辉说。
熙牛医疗为浙大一院交付的HBOS(医疗健康业务操作系统)运行在阿里云专有云上,以中台为底座,将患者服务、资源调度、医保支付等共性功能沉淀为“能力中心”。
这如同搭乐高积木——医院可根据需求灵活调用模块,无需重复“造轮子”。中台底座让系统如同“活体生物”,随着政策变化、业务变化灵活扩展、持续演进。“医院业务的复杂性远超电商,但阿里的技术基因让我们敢啃硬骨头。”熙牛医疗联合创始人万炜钦坦言道。
一套系统实时协同
四大院区、5000张床位
熙牛医疗研发的这套系统,能支持浙大一院四大院区、5000张床位实时协同,年服务约800万人次的门急诊患者,却从未因流量高峰而崩溃。
患者打开浙大一院小程序,AI会根据病史自动推荐科室,实时推送就诊进度,甚至跨院区检查也能“一键改约”。自小程序开通以来,使用率从个位数飙升至56%,门诊智慧预约率超90%。正如一位患者说的:“以前看病像打仗,现在像有人牵着我的手走流程。”
以前,患者常因某院区无床位而苦等,浙大一院推行了“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在云端统一调度床位资源,平均住院等待时间从7天缩短至3.5天。
临床医生最头疼的病历质控、风险预警等重复工作,如今也由AI接管。该系统通过医疗知识图谱自动审核病历,提示用药冲突,甚至能根据患者数据推荐个性化治疗方案。
“数字魔法”
让医疗资源像水一样流动
如果说浙大一院是“未来医院”的样板,那么余杭就是熙牛医疗的“试验田”,这里的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村卫生室被“一朵云、一张网、一套系统”串联,形成树形分级诊疗网络,构建起余杭医卫健一体化数字新基建。
在余杭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遇到疑难病例,可一键呼叫区级专家远程会诊;患者在区级医院做CT发现肿瘤,医生可一键转诊至浙大一院,实时共享检查检验结果。
“我们的目标是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让优质医疗资源像水一样流动。”墙辉说,如今熙牛医疗正将大模型能力深度融入系统。“未来医院”里,AI可能化身“超级导诊员”,通过语音交互理解患者需求;或是成为“虚拟护士”,24小时监测住院患者生命体征;甚至成为“科研伙伴”,从海量病历中挖掘疾病规律。
目前,熙牛医疗研发的系统已在全国16个省份落地,服务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头部三甲医院。熙牛医疗的“数字魔法”正帮助医疗行业改写服务的底层逻辑。“医疗信息化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患者少一份等待的焦虑、医生多一份救人的从容。”正如墙辉说的,当“云”遇见医疗,冰冷的代码化身为生命守护者,这或许就是科技最美的样子。
来源:余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