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咽癌听起来离普通人有点远,但它其实并不稀奇,尤其这几年,它悄悄换了“主力军”。过去是老烟枪、老酒鬼的专属,现在,越来越多中年人,尤其是男性,即便不抽烟、不喝酒,也会中招。而其中一个原因,说出来确实让人有点脸红:HPV感染。
口咽癌听起来离普通人有点远,但它其实并不稀奇,尤其这几年,它悄悄换了“主力军”。过去是老烟枪、老酒鬼的专属,现在,越来越多中年人,尤其是男性,即便不抽烟、不喝酒,也会中招。而其中一个原因,说出来确实让人有点脸红:HPV感染。
别急着皱眉头,这个HPV,可不只是宫颈癌“代言人”。它的“业务范围”比你想的广得多,尤其在口咽部位的“攻城略地”,已经让不少临床医生眉头紧锁。
很多人一听到HPV,脑子里马上浮现“女性”“宫颈癌”这些关键词。这种人乳头瘤病毒,是个“男女通吃”的角色。它有100多种亚型,其中有几十种能感染生殖道、口腔、咽喉,甚至眼睑、手指、肛门等部位,高危型HPV才是真正让医生头疼的“狠角色”。
尤其是HPV16型和18型,几乎垄断了HPV相关肿瘤的“半壁江山”。而口咽癌中超过70%的病例,都能检测出高危型HPV的“踪迹”,尤其是HPV16。
这种感染,一般没啥症状,不痛不痒,等到喉咙不适、吞咽困难、耳朵疼的时候,往往已经是癌变的“后半程”了。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我口腔挺干净的,也不抽烟,怎么就感染了HPV?
这就得说说HPV的“主要传播路数”。除了血液、体液、皮肤接触,它还有一个“隐秘通道”:口交。是的,你没看错。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不洁性行为,尤其是口腔与生殖部位的接触,是HPV感染咽喉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都明确提到,近年来由于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HPV相关口咽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在40岁以上男性中更为突出。这不是道德评判,而是流行病学的实话实说。
HPV感染后不一定马上发病,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中年男性突然查出癌症,回忆起来却“找不到原因”。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烟酒是口咽癌的罪魁祸首,这并没错。但HPV的出现让这个病的“画像”变得复杂起来。
一项发表于《中国肿瘤临床》杂志的多中心研究发现,非吸烟、非饮酒的HPV阳性患者,其患口咽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近20倍。更麻烦的是,这类癌症往往喜欢“安静潜伏”,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不像传统的烟酒型口咽癌容易出现溃疡、出血。
HPV进入口腔黏膜后,并不会立刻搞事情。它先在细胞里“安营扎寨”,如果人体免疫力强,90%以上的感染能在2年内“自愈”。
但问题就出在那不到10%的情况上。病毒“赖着不走”,在黏膜细胞里反复整合自己的DNA,激活E6和E7致癌基因,抑制人体的“肿瘤守门员”p53和Rb蛋白。这两个蛋白一旦“下岗”,细胞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异常增殖,最终一步步走向癌变。
整个过程可长可短,视个体免疫状态、生活习惯、病毒亚型而定。也就是说,一旦感染了高危HPV,每个人的“发展路线”都不一样,这也增加了早期筛查的难度。
说到HPV疫苗,很多人以为是女孩的“专属”。WHO早在2018年就建议将HPV疫苗纳入男性人群接种范围,尤其是10到26岁的青少年男性。
目前国内核准使用的疫苗虽未全面开放男性接种,但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支持其对男性咽喉部感染的有效防护作用。
有意思的是,HPV疫苗在男性中的接种率极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面子问题”:觉得这玩意儿是女生打的,自己打是不是显得“没面儿”。但事实是,男性是HPV的“隐藏传播者”,不仅“中招”率高,而且常常无症状,简直是“沉默的传染源”。
如果你有多个性伴侣、或者伴侣有HPV感染史,别犹豫,该打就打,别在意“性别刻板印象”。
HPV相关口咽癌有个特点:来得静悄悄。有些人只是觉得喉咙有异物感、吞咽不太顺,或者以为是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结果一查竟然是早中期癌症。
有研究指出,HPV阳性的口咽癌患者,其肿瘤更常见于扁桃体隐窝和舌根部,这些地方解剖结构复杂,肿瘤不易被察觉。且这种肿瘤对放化疗敏感,预后其实比传统口咽癌还要好,但前提是:你得早发现。
不要等到脖子上摸到硬块、吞咽困难、说话变音、耳朵疼,那时候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
除了HPV之外,还有一些生活中的“小习惯”,正在悄悄地把你往口咽癌的方向推进。
比如反复口腔溃疡,有可能是黏膜屏障受损的信号。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维生素A和E缺乏,都会让黏膜的“防御力”变差,HPV更容易趁虚而入。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口腔卫生。牙龈炎、牙周炎、龋齿,都是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就像火苗,遇到病毒就容易“着火”。口腔清洁不到位,等于给病毒铺了红地毯。
首先说检查。咽拭子HPV检测目前在部分城市已经推广,尤其是有高危行为史的人群,可以考虑定期检测。对经常咽喉不适的人,建议做电子鼻咽镜或MRI来排查隐匿性病变。
再说治疗。HPV相关的口咽癌,对同步放化疗反应良好,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不手术。近年来还出现了免疫治疗的新方向,比如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患者中展现出不错的效果。
但要记住一句话:再好的治疗,都不如一次有效的预防。
你知道吗?有研究用AI分析患者的声音变化,提前识别出咽部肿瘤的早期信号。虽然这项技术尚在初期,但说明了一个方向:声音沙哑、变调、共鸣异常,不只是“感冒上火”,可能是咽喉部肿瘤的“敲门砖”。
生活中如果你发现自己说话总是“发飘”、声音变低、或者一侧耳朵常有闷胀感,请别只靠含片、喝水解决,还是得让耳鼻喉科医生好好看看。
HPV感染这个话题,的确有点“难以启齿”。但医学从来不是“遮遮掩掩”的学问。它讲的是事实,说的是预防,救的是生命。
口咽癌不是“坏习惯的惩罚”,它是病毒、环境、免疫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不是羞于启齿,而是勇于面对——打疫苗、查HPV、改习惯、早发现,每一步都能拉你一把,远离那个看不见的“癌魔”。
参考文献:
[1]蔡宏伟,章晋,林炜,等.HPV感染与口咽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4):217-222.
[2]李秀琴,孙璐,陈楠,等.不同人群HPV感染特征及其与口咽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57(3):186-190.
[3]王晓彤,刘海燕,张磊,等.HPV疫苗在男性中的接种价值与策略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2):159-163.
来源:药到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