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考过关进了高中,本来是全家人集体狂欢的高光时刻,甚至有人提前幻想孩子三年后敲锣打鼓考上名牌大学。
中考过关进了高中,本来是全家人集体狂欢的高光时刻,甚至有人提前幻想孩子三年后敲锣打鼓考上名牌大学。
结果开学没多久,气氛就变了。
成绩单一出来,家长的心态比股市还刺激——昨天还在畅想未来,今天开始怀疑人生。孩子咋一上高中就掉链子?成绩像坐滑梯一样直线下滑,情绪也跟过山车似的,一会儿兴奋一会儿低落。
有人安慰说,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期”,意思是挺一挺就过去了,等孩子找到节奏,一切就会恢复正常。
听起来挺轻松,像感冒一样吃点药多睡觉就好。
可真有那么简单,还要什么教育专家?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成绩下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偷懒了?可惜,答案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
真正的原因是,初中的那点知识顶多算是“拼音水平”,到了高中,难度立刻跳升,相当于直接切换到“文言文水平”。
数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初中学的代数、几何,就像玩积木,规则简单,题型固定。到了高中,突然甩你一大堆函数、数列、立体几何,难度倍增,还不给说明书。初中时背一背公式还能混个高分,高中则完全不行。
你得理解、推理、归纳,把思路转化成解题的能力。
很多孩子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考试一来,卷子全在讲“火星语”,自然只能干瞪眼。
语文也是一样。
初中时,写作文还能靠套模板,高中要求的是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老师经常说一句话:“你写的不是作文,是流水账。”孩子心里委屈,明明写了八百字,怎么就成流水账了?
答案很简单,老师要的是“思想”,不是“字数”。
英语也一样。
初中英语背单词就能过关,高中阅读理解一来,孩子就傻了。文章长,句子绕,题目刁钻,做起来像在闯关。背单词不够,还得有语感、逻辑和阅读技巧。
所以,孩子不是笨,是环境换了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停在初中阶段。就好像突然被扔到国外,还想用家乡方言点菜,结果饿肚子是必然。
初中时,晚上写到八点已经算是勤奋。
到了高中,情况立刻升级:十点下晚自习,十一点才写完作业,第二天六点起床继续背书。更关键的是,班里每个人都盯着好大学,人人都在拼命。卷子不是随便写写,卷子是未来的门票。
在这种环境下,你不努力不是“差生”,只是被推到了淘汰区。
所有人都在赛跑,你慢一点就意味着掉队。卷得狠的,成绩上升,卷不动的,心理压力倍增。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循环:孩子明明平时学得不错,一到考试就紧张,考完分数比平常低二十分。
家长一急,孩子更慌,最后成绩和心态双双崩盘。
一句话,高中已经不单是学习场,更像是生存场。你犹豫的时候,别人已经冲到了终点。
竞争不仅激烈,而且持续不断,没有喘息的机会。
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靠死记硬背还能混个前几名,高中完全行不通。题海战术可以练熟练度,但理解和思维才是硬通货。很多孩子还在原地踏步,用“锤子”思维去解答复杂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心理压力过重。
孩子自己想考好大学,家长天天念叨“非985不嫁”,老师动不动就说“高考一锤定音”。一个未成年人,硬是被塞进了“人生输赢”的重担里。问题是,成年人面对KPI都崩溃,更别说十几岁的孩子了。焦虑成了常态,甚至有人因此失眠。
社交关系断裂。高中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社交环境,初中的关系网瞬间清零。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孤立,时间一长,情绪受影响,学习自然也跟着下滑。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学习,而是没人可以倾诉,所以越积压越糟糕。
对孩子来说,第一件要紧事就是换方法。
别再单纯背书,要学会理解、总结、归纳。比如历史,年份是结果,关键要搞清楚因果链条。数学更是要多动笔推导,错题要反复总结。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结束,高中考的是灵活度。
第二件事是学会减压。
压力合理就是动力,过度就是炸药。运动、音乐、写日记,甚至发呆,都比闷在心里强。成绩掉几分没什么,人心态崩了才是大麻烦。孩子要学会给自己留出口气的空间。
第三件事,不要做独行侠。
社团活动、同学交流,哪怕只是课间的闲聊,都会让自己感觉没那么孤单。高中的人际关系反而比初中简单,大多数人目标明确,就是学习。态度真诚,自然能找到朋友。
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别太急。
孩子刚进高中,本就需要时间适应。家长要做的,不是拿成绩单当战报,而是陪着孩子慢慢调整。鼓励比批评更有效,理解比压力更有力量。帮孩子建立规律作息,比天天唠叨分数实用得多。
睡眠充足,心态才稳,成绩才可能上去。
说到底,高中适应期,表面是学业的坎,其实是孩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升级”。
如果能挺过去,他们会逐渐学会自我管理,会懂得承受压力和寻找出口,会发现朋友和环境的重要性。分数很重要,但稳定心态和建立方法更关键。
因为梦想中的985名校,不会靠焦虑熬出来,只能靠一步步稳扎稳打积累出来。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