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康地处鄂西北,全境皆山,是名副其实的全山区县。一方面,保康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下辖乡镇全部偎依在荆山怀抱里,无一例外;另一方面,荆山从东边的汉江之畔而来,到西边的远安、当阳而去,巨龙般蜿蜒绵长约数百公里,但莽莽主脉横贯保康,巍巍主峰挺立保康,倾情奉献,
保康地处鄂西北,全境皆山,是名副其实的全山区县。一方面,保康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下辖乡镇全部偎依在荆山怀抱里,无一例外;另一方面,荆山从东边的汉江之畔而来,到西边的远安、当阳而去,巨龙般蜿蜒绵长约数百公里,但莽莽主脉横贯保康,巍巍主峰挺立保康,倾情奉献,演绎出最美丽的风景。
保康是早期楚国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文化的富集地
史料线索披露,禹划九州,荆州因荆山而得名。荆山不仅是早期楚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发祥地,而且是长江支流沮河、漳河以及汉江支流蛮河的发源地,历史文化与生态禀赋相映生辉,孕育并激射出荆楚文化的光芒。考古学家们多年考证认为,荆山与沮水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因子,不仅在许多典籍中有文字记载,还早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中均有明确标注。许多考古发掘证明,与楚文化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都是在荆山区域和沮漳流域内发生的。荆山巍峨,土地深沉,它见证了楚国从羸弱的诸侯小国发展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奋斗历程。
荆州与襄阳唇齿相依,历史渊源深厚,长期并称“荆襄”。研究认为,早在夏商时代,伴随着人类交流通行的需要,荆州与襄阳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古道。荆襄古道自襄阳至荆州(江陵),呈南北走向,史上有过几次小规模改线和移动,但大致从汉江之畔的襄阳出发,经荆山、沮水、漳河,一路跋山涉水,长度大约二百多公里,最终抵达荆州与长江,是一条承担着商贸物流、信息往来的交通要道,沿途分布有大量的关隘、驿站和镇铺。两汉时期,荆州是一级行政区划,为“十三州部”之一,管辖地域包括襄阳,范围较大,素有“荆襄七郡”,一度析分九郡,治所几经变迁,至刘表任荆州刺史时,移治襄阳。赤壁之战以前,“荆州城”实际上是襄阳;而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瓜分了荆州,这时的“荆州城”实际上是江陵。
三国鼎立时,襄阳和荆州作为当时的两大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尤其重要,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2回涉及荆州,32回发生在襄阳。由于魏、蜀、吴三方激烈争夺,襄阳与荆州时在曹操手中,时在刘备手中,时在孙权手中,一直都是刀光剑影、兵家必争之地。这时的荆襄古道,地位更加突出,当两地分属不同政治集团把控时,荆襄古道则为前线战场;当两地归属同一政治集团时则遥相呼应,荆襄古道成为信息传播和军事补给的黄金通道。地处荆山腹地的保康,虽然当时尚未建制立县,但荆山之间、沮漳两岸留下了不少地名故事和风土人情。如蜀国谋士马良传递紧急军情,因过度劳累猝死,后人为表纪念,将该地取名“马良”,是为今天的保康县马良镇。歇马镇的由来,则因关羽驻守荆襄巡边时经常在此歇马调养而得名。
综合而言,今天的保康既是早期楚国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文化的富集地。
关羽总理荆襄,留下许多地名和故事
叙罢历史,且归正文。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孔明,联吴抗曹得胜之后,拜关羽为元勋,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实际上,当时的襄阳城区仍被曹操势力所占据,由折冲将军乐进驻守。关羽的襄阳太守,只是一种“遥领”。这在当时比较常见。一方面,魏蜀吴三国都将自己视为正统,其他势力都是反叛势力,所以对于没有实际占据的地区,魏蜀吴三国也都册封有相应的官职。比如东吴有兖州牧朱然,幽州牧文钦,但实际上,兖州、幽州都处在曹魏的统辖范围内。另一方面,也有鼓励关羽去攻打襄阳,进而成为襄阳太守的意思。后来,关羽之所以发动襄樊之战,真实的意图就是让襄阳太守这一官职由虚变实。
历史上,蜀军虽然没有占据襄阳主城区,但其军队人马一直在周边地区活动,且牢牢占据着临沮县,并在荆襄古道沿线的不少地方设有关隘、山寨驻防。据《汉书·地理志》载,临沮县是西汉初期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朝廷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因该县临近沮水,故名“临沮”,隶属于荆州南郡。该县位于荆山山脉中部,沮水贯穿全境,地域面积较大,包含了如今的远安、南漳、保康等县的部分区域,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今天的保康东临南漳,北接谷城,西与房县、神农架交界,南与远安、夷陵、兴山毗邻;县境南北长82.5公里,东西宽68.5公里;下辖11个乡镇、257个村19个社区。由于荆山主脉在保康境内大致呈东西走向贯穿,自然将县域一分为二,习称保南、保北。三国时,荆山南麓大部归临沮县管辖,小部属房陵县辖。关羽镇守荆州、总理荆襄,经常足蹬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带领亲兵巡视防务、除暴安良、体察民情,荆山一带、沮漳河岸处处都有足迹,今天保康的歇马、马良、马桥、店垭和两峪等乡镇,遗留下很多故事与传说,民间至今口声相传,津津乐道。民间故事中,歇马因关羽经常在此停脚歇马而得名;马桥的由来,是因为关羽雨中行军至此,遇河水暴涨,下令善水的士兵牵马立于河中,在马背上架设捆缚牢固的木杆,以马为桥通行而得名。
两峪原名“凉峪”,现存碑文佐证。据传某年盛夏,关羽率兵途经此地,当时天气炎热,加之兵器在手盔甲在身,一行人长时间赶路,个个汗流浃背,燠热难当。山谷里几个回旋后,恍然间盘上一个垭口,清风徐徐来,精神朗朗爽,关羽情不自禁地叫道:“这个地方真凉快!”勒马而立,放眼环顾,但见众山退而簇拥,间出一块平地,溪流依依,古木苍苍,农舍点点,真个如诗如画。遂下令士兵就地宿营,搭建凉棚,夜读《春秋》。后人口声相传,“凉峪”成为地名,新中国成立后流变为“两峪”。
在保康,除了乡镇,还有不少村名也与关羽相关。歇马镇官斗村即是如此。那地方原是一个无名山村,百余户人家,因当时有一条古道经过这里,交通便利而富庶。汉末,势力割据,天下大乱,有一个外地和尚云游至此,先借村庙栖身,后来发展势力,构筑山寨,占山为王,以收取过往商客的买路钱为生。时间久了,手下难免有人好吃懒做,滋生恶习,先是悄悄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后来明抢暗夺,进而欺男霸女,村民敢怒不敢言。关羽一身浩然正气,最爱扬正辟邪,听说后立即安排手下率兵前去镇压。那和尚素闻关羽大名,又见军旗上“关”字赫然,阵容威严肃穆,哪敢应战,索性下令紧闭寨门,集体当缩头乌龟去了。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关羽的人马剿杀山中蟊贼,本如探囊取物尔,可由于山贼据险坚守,僵持几天只好收兵回营。关羽闻报后,手抚长髯,沉吟未语。不久后,山道上偶有商客出现,人数不多,货物甚是丰富诱人,山贼们按捺不住下山作案,屡屡得手。某日,三人一行经过山道,行囊包裹沉甸甸的,一众山贼看得眼红,拦住去路,索要钱财。谁知这路人功夫厉害,一人立而旁观,只两人出手,一番拳脚将山贼们伺候得鬼哭狼嚎一般。哭喊声惊动了贼首和尚,他一声呼喊,20余人手持刀枪棍棒呼啸而来。山贼平日欺凌柔弱扬武耀威,这回却遭遇到硬茬,不一会儿,一帮人又滚爬在地上,“哎哎哟哟”叫成一锅粥。混战时,贼首和尚闪在一旁,悄悄观察,只见立而旁观的那人英雄气概,身高两米有余,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形貌奇伟,神威英武。突然间,他一个激灵:这不是那个名动荆楚、万人崇仰、威震八方的关老爷吗?
真是关羽关老爷!原来,这些过路商客都是关羽巧妙安排的,意在引蛇出洞。
山贼和尚心中惊慌,拔腿要跑,关羽丹凤眼微微轻启,眼到身到手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空手夺过和尚的刀刃,手腕再一翻一抹,一颗血淋淋的秃顶头颅几个翻滚后,停落在路旁的草丛中。
关羽山中除恶,村民弹冠相庆。随着故事的流传,此地得名“关斗”,亦作“官斗”,意为关羽代表官方惩除山贼。
官斗村南一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割头坡,民间传说就是关羽割取和尚头颅的原生地。
关羽忠义辟建桃园,龙潭磨刀护佑苍生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关羽、张飞情愿跟随刘备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遂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焚香礼拜盟誓。那时正值桃花盛开,三人按年龄长幼排序,刘备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桃园一拜,死生不弃。桃园结义虽然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但影响意义非常深远。一方面,在人伦社会留下了最好的一段兄弟情,带给大家一种团结和凝聚的力量,传递出困难时刻守望相助、共同进退的兄弟情谊,对于团结鼓舞人心、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经典表现了忠义之士的气质风范。儒家思想强调对君主、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道义,三人桃园结义,盟誓以国家和人民为重,肩负平定乱世、担当道义的责任。他们的行动成为忠义精神的典范,永远激励着后世的英雄豪杰。
关羽极其重视信义,驻守荆襄时,刘备、张飞不在身边,他一个人常常怀念往事,尤其怀念桃园结义的情景。情感的驱动下,他经常带领亲兵选择合适的地方广植桃树,冠名“桃园”。保康县境内,含有“桃园”的地名至今仍有五六处之多。《保康县地名志》(P492)记载,两峪乡的长冲村有个居民点叫桃园。相传三国时期,关羽在此种了一大片桃树,春来桃花灿烂时,曾邀请刘备、张飞在此相聚,把盏叙情;距此不远处,还有一地叫桃园庙,系后人为纪念刘关张聚会而筹资兴建的庙宇,规模不大,香火绵延清末民初,现已被毁,但地名故事仍在流传。
荆山一带至今有个奇妙的自然气象,一般情况下,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总要下一场小雨,当地称为“磨刀雨”;有趣的是,如果五月十三下了雨,那么后来的六月初六就是艳阳天,当地称为“龙晒衣”。反之,如果五月十三没下雨,六月六就不会是好晴天。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许你晒龙衣!”据传,“磨刀雨”与“龙晒衣”的故事与关羽相关,故事原型发生地在今天的保康歇马大龙潭。
话说有一年仲夏,关羽带领几名亲信出营,沿着沮水河岸溯流而上。一路艳阳朗照,花草苍翠,空气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美景怡人爽心,信马轻蹄漫游,某天路过河边的一个集镇,只见街面上商铺贸易,生意往来,给人生机勃发的感觉。关羽授意下人找了家临河客栈歇马小憩,一边品茗赏景,一边听人谈论,知道这里再往上30余里,就是沮水的源头了。仔细打听,那里山高坡陡,树林茂密,与炎帝神农架木为梯、采挖草药的地方相邻,水从天然洞穴中潺潺流出,冬暖夏凉,清冽甘甜。关二爷一听,来了兴致。他的青龙偃月刀,磨法很有讲究,对磨石和水温水质等都有特殊要求。思忖间,忽然沮水上游涌来几卷波浪,一袭洪水汹涌直下,人群中有人向河边发喊:“快点跑哟,快点跑,龙潭又走蛟了!”
河边洗衣人急忙奔走,不少衣物用品散落在河滩上,水浪一卷,不知去向,幸亏那股水虽然来得猛但势不大,去得也快,仅仅半炷香的功夫,一切又恢复正常,只留下湿漉漉的河床。大家一阵谈论,说上游十余里有条沟谷,幽静神秘,里面的绝壁处天生两个龙潭,一大一小,大潭不知道多深,常年“咕噜咕噜”从底部向上泛水,像一锅水烧开了一样冒泡,有时突然喷出水柱,高出丈余。潭水外流后,钻进一堆乱石里面暗流,只闻水声,不见水形,悄悄注入小潭。两个潭口距离大约三百来步,但小潭却是另一种景象,这潭看起来不深,底部一些怪石支棱着,石缝里漩涡一个连一个,“呼噜噜”转个不停,时多时少,时大时小,变幻莫测,把大潭流来的水不知道漏到哪个爪哇国去了。奇怪的是,小潭也有不漏水反而向上泛水的时候,时间不定,有时一年三五次,有时呢,两三年一次,就像人得病一样,吃不进东西不说,还反过来呕吐。这就瘆人了,两股水合在一起,一路奔流,下游两岸的田地物产难免遭殃。
古老传统认为,掌管洪水的龙叫“蛟”,民间敬畏神灵,习惯把突然的洪水暴发叫做“走蛟”。所以,刚才有人叫喊---龙潭走蛟了!
关羽登马启程,一行人奔向龙潭,意探究竟。沿沮水上行十多里路,循着洪水洗刷的痕迹,拐进一条山沟,地势先开阔后逼仄,也没有明显的道路,一阵阵悦耳的鸟叫,一棵棵高大的树木,给人清爽的感觉。终于到达龙潭的位置了,真像那些人谈论的一样,两潭绿茵茵的水赫然入目,沁人心脾。关羽选择高处立足,眼中透出神采,手搭美髯沉吟片刻,突然一个龙跃,跳落到乱石堆顶层的一块石头上。块石骤然受到外力,晃动同时伴随着“哗啦啦”的轰响,说时迟那时快,关羽又突然一顿足一拄刀,两点同时发力,身子借力跃出三丈开外,那堆乱石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开始向内部陷落,不一会儿,石落水出,滋滋流出一抹清浅的河床。关二爷选择河边的一块石墩,伸手取水荡了荡,颔首自语道:“灵山秀水好石头,就在此磨刀!”
用现在的地理知识看,保康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由于潜在的溶洞多,有些地表水向下渗漏,而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呢,反而有地下水向上泛涌,水体长时间的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某些外力的作用,可能导致溶洞崩塌、坍塌,势必影响水流方向的改变。这本是一种地理现象,但民间传说喜欢添油加醋,对崇敬的人物更是如此。后人谈及此事,传说关羽本身是神龙转世,加上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的双龙护体,把龙潭的蛟龙降服了。有人掐指推算,说那一天是农历5月13,还说关羽霍霍磨刀时,赤兔马立在旁边,马尾摆动不停浇水,就像龙王显灵下雨一般。这就是“关公磨刀雨”的来历。几经衍变,形成了“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六,龙晒衣” “你不给我磨刀雨,我不许你晒龙衣!”等民俗故事,并在荆山一带广泛流传。
龙潭之水汩汩流出形成河床后,陆续有人搬来居住,河边打鱼,坡地耕种,慢慢形成了村落,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起来。一户尤姓人家离河最近,久之,“尤家河”叫成了地名,再后来遂成了村名。为了纪念关羽,后人在旁边的山包上修建庙宇,供奉香火,慢慢地,山叫“香炉山”,庙叫“老关庙”。
多形式纪念关羽,忠勇仁义永远流传
史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召张飞、赵云、诸葛亮入川支援,荆州只留关羽驻守。后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是年十二月,关羽一路突围至临沮县,遭遇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魏蜀吴三国都为其举办丧礼。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关羽首级安葬于洛阳,孙权则将其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蜀汉则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因为关羽忠义为先,后来的封建朝廷一路封号,“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实现了从人到神的跨越。
英雄的故事总是百世流芳,官方加封的同时,民间则直接将其神化,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深入民心。荆襄地区是关羽崇拜的发源地,也是其故事的主要流传地。文化考察发现,保康、南漳、远安三个县,关羽的故事和关庙、关公庙、关帝庙遍布荆山、沮水。伴随着文化传播,关二爷的形象已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源远流长。现代普遍认为,关公是武财神之一,姿态各异的关公雕像被视为财富吉祥物,引申各种意义;如阅书关公寓意饱读诗书、智勇双全,立刀关公寓意威严肃穆、守财镇宅,骑马关公寓意马到成功、大告功成。
保康马桥镇原有一座古佛寺,地处的山岗因寺而名“寺岭”,足见寺庙历史悠久。根据碑文记载,公元625年(唐武德8年),因该寺遭遇火灾损毁,太祖李渊敇令开国名将尉迟恭(敬德)主持重建。清代的皇家国志《大清一统志》记载,古佛寺壁画为邑人王莲所绘,比皆三国事迹,关羽肖像惟妙惟肖,工细绝伦。1931年5月,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鄂西北开辟革命根据地,曾在古佛寺正殿外墙上书写“红军是不收劳役税的”,只可惜“破四旧”时被毁。
在保康城关镇南关街,隐居着一位叫周邦源的八旬老人。他小时候喜欢看三国连环画,对关羽非常迷恋,经常用泥巴捏制关羽等三国人物,涂色后摆放在家中。他说:“三国故事充满智慧,启迪人生,洋溢着家国情怀,以刘关张为首的人物,散发着仁义、孝道、忠善等正能量。”年岁渐长后,得知保康的马桥、马良和歇马等地名与三国相关联后,愿望就更加强烈了,成为一种深深的情结。工作之余经常练习,2002年退休后,他再次反复阅读与三国历史有关的书籍,开始塑造以关羽为主要代表的三国群英像。创作中,他从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们熟知的人物入手,通过“造型”与“绘色”,20余年完成近300尊泥塑,并腾出一间房屋,免费开办泥塑展馆,还利用退休工资,将面积不断扩大到上百平方米。每年寒暑假期间,泥塑展馆总是吸纳一批又一批学生。泥塑展馆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网友纷纷为之点赞。保康县档案局及时上门服务,免费为周邦源的泥塑雕像建立档案。现在,每一尊泥塑像都附有照片、编号管理,还配以文字说明。2018年,周邦源被襄阳市政府授予“隆中工匠”光荣称号。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关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的神武风貌和大义凛然、以身殉志的高贵品质,以及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尚勇精神,是三国历史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关羽的形象和精神仍在激励着我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在逆境中保持勇敢、在困厄中永不放弃,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静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曾主编出版多部地方历史文化书籍。
陈德道,湖北省作协会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先后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60余万字,部分作品录入地方志书与文化书丛。
来源:荆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