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空的广阔,在于它空旷得没有边际;宇宙的浩大,在于它深远得难以探测。太阳和月亮悬挂在天空,光芒照耀四方;星星点缀在天幕上,像点点钻石。地球绕着地轴自转,一天转一圈,分成昼夜各一半;月亮绕着地球运行,一个月转一圈(接近三十天),上半月从缺变圆,下半月从圆变缺;地
《天地人赋》(白话版)
天空高远,大地深厚,人类生活在其中,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一、天的景象
天空的广阔,在于它空旷得没有边际;宇宙的浩大,在于它深远得难以探测。太阳和月亮悬挂在天空,光芒照耀四方;星星点缀在天幕上,像点点钻石。地球绕着地轴自转,一天转一圈,分成昼夜各一半;月亮绕着地球运行,一个月转一圈(接近三十天),上半月从缺变圆,下半月从圆变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转一圈(大约三百六十五天,分为十二个月),依次更替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约九十天)。只有密布的星星,遥远得无法触及,距离地球有亿万光年,仿佛自古以来从未改变,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二、地的样貌
地球表面十分之中,七分覆盖着水,三分露出陆地。
大地的深厚,在于它坚硬得难以深入;大地的广阔,在于向任何一个方向延伸,都超过万里。
陆地的样貌多种多样:既有山峦河流起伏、田地纵横交错,也有泥土和石头混杂、沙子碎石铺展;既有田埂沟渠交错、洞穴隐秘暗藏,也有江河奔涌向前、湖泊大海广阔无边。陆地上草木青翠茂盛,花朵和果实散发着香气,藤蔓绵延不断;其中昆虫鸣叫、野兽奔跑,鸟类和兽类栖息在此,充满蓬勃生机。
水资源丰富多样:细小的水流不断汇聚,形成江河,最终流入大海。海洋广阔而深邃,海浪像山一样起伏,水流在天地间循环,有时清澈有时浑浊,鱼虾、乌龟、甲鱼在其中嬉戏,海带、珊瑚在里面生长,船只和飞鸟出现在海面之上。
风雨霜雪轮流到来,滋润养育万物;雷电闪光、雷声轰鸣偶尔发出警示,彰显上天的威严。寒冷与温暖随着四季变化,明亮与黑暗随着昼夜交替,共同勾勒出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景象。
三、人的能力
人类看似渺小,虽是“小小的个体”,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能够一代一代繁衍下去,随着时间成长:到成年时,身高接近六尺(约两米),体重有一百多斤,寿命能达到一百岁。
看人的外形:头部是脸庞,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各自承担职责——耳朵能聆听四面八方的声音并分辨,眼睛能看清极细微的事物并认识万物,嘴巴吃五谷杂粮滋养身体,鼻子分辨气味好坏以了解环境,皮肤能感知寒冷、炎热、柔软、坚硬和疼痛,它们和大脑一起,既能感知外界的变化,也能调和身体内部的平衡;身体中部生长着两条手臂,末端各有一只手,每只手有五根手指,可以提举重物、制作精巧的物品,创造世间各种各样的东西;身体下部生长着两条腿,粗壮而有力,末端各有一只脚,能够支撑身体、奔波到各个地方,走遍山川河流,拓展天地的边界。
看人的发展态势:人类从诞生以来,种群数量从少变多,有时增加有时减少,如今数量已达到七十亿之多,称得上是动植物界的主宰,在天地间自由活动。人类以家庭为基础,聚集家庭形成社会,建立人间的秩序。凭借聪明才智、勤奋学习和善于思考,积累古今的知识;依靠灵巧的双手制造工具,改变生活的样貌。更能携手合作,在自然界中获取利益却不伤害它的根本,在社会中进行治理以追求稳定,用微小的力量,推动世间的变化,书写文明的篇章。
四、世间的景象
看世间的景象:鱼儿在水中游动,摆动尾巴自由自在;鸟儿在高空飞翔,振动翅膀翱翔天际;羊在吃青草,低下头神态悠闲;牛在田里耕种,弯着身子劳作;马在平原上奔跑,扬起蹄子奔腾;鸡在庭院里栖息,清晨啼叫报晓。树木朝着阳光生长,枝叶繁茂能遮挡烈日;花草迎着风绽放,鲜艳芬芳让人心情舒畅。高空之上,气球、飞机和宇宙飞船穿梭往来,载着人和物品快速运输,探索未知的奥秘。
人类则辛勤劳作不停歇:有的在田野里耕种,种植蔬菜培育果实,满足衣食的需求;有的饲养家畜家禽,放牧牛羊、喂养猪马,弥补生活的不足;有的在工厂矿山的机器间劳作,制造工具、用品和食物。为了穿衣、吃饭、住房、出行奔波,为了抚养孩子、赡养老人操劳,虽然忙碌不停,却到处都透着蓬勃的生机,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人间画卷。
五、共生的境界
太阳和月亮的光芒,洒遍万物,让天地变得明亮。植物得到阳光就扎根生长,郁郁葱葱;动物得到阳光就寻找食物、繁衍后代,活跃自在。万物各自遵循自身的规律,在自然界中各自找到合适的位置,形成和谐共生的状态。
风不停息,吹过旷野催促草木生长;水不停止,流过田间小路滋润农田,潮水上涨又落下,映照太阳和月亮共同的光辉。人间之上,楼房像树林一样矗立,连接成村庄、城镇和城市,汇聚人间的生活气息;道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绵延千万里,任凭车马往来穿梭,贯通各个地方的脉络。万物流动,人群来来往往,天空、大地和人类,从此相互融合成为一体,难以区分彼此。
六、人类的社会
人类以群体居住为天性,于是形成社会。它的形态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最初是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承载着血脉延续和情感寄托的功能;接着聚集成为村庄、单位、工厂矿山,形成既有生产协作又有生活联系的群体;再扩展成为城镇集市,汇聚多种产业和人口,成为区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最终汇聚成为众多的国家,以疆域为界限,建立起包含治理体系、公共服务和文化认同的复杂共同体。如今世界上有近二百个主权国家,虽然在地域、文化上存在差异,却通过贸易、科技、外交等纽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覆盖全球的人类社会整体。
人类为了生存延续而奔波:有的努力学习获取知识,积累认知来探索世界;有的辛勤劳作,在各个领域深耕以创造价值。向上获取自然界的资源——从山川中的矿产和树木,到田野里的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再到江河中的水产资源;向下依靠灵巧的双手进行加工,把原始的材料转化为穿衣、吃饭、住房、出行所需的物品:把棉花、麻织成衣服,用泥土、石头建造房屋,制造船和车方便出行,烹饪谷物、蔬菜作为食物。在“获取-加工-消耗-再创造”的循环中,人类得以维持生存、实现成长,后代得以繁衍,文明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想要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必须依靠互相帮助、共同生存:个体的力量有限,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所拥有的、弥补所缺少的——弥补自己的短处,帮助他人的需求;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传授技艺的巧妙,教授认知的深度;互相帮助解决困难——解决生活的难题,帮助度过发展的难关,才能凝聚力量,共同促进群体的发展。正是在这样持续的互动与协作中,经验凝结成知识,符号演变成文字,习俗沉淀成文化,逐步奠定人类文明的基础,推动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简陋走向繁荣。
一个国家想要追求稳定的发展,应当以智慧和谋略为纲领,从多个方面发力:需要有先进的思想引领方向,为社会发展确定价值准则;有科学的政策规范行为,平衡各方利益,保障资源分配的公平与高效;用前沿的科技为发展提供动力,革新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生产力。由此引导民众有序利用资源、理性消费,在兼顾当下效益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既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巩固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万物,情感是核心特质之一: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础,既有对自身的爱护,维护个体的尊严和自我认同;也有对他人的关爱,连接亲友、群体,建立情感共同体;更有共情的善意,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产生善意和帮助的举动。与此同时,怨恨、失落等负面情绪也伴随而来。在社会交往和与自然相处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交织出现,人们都以情感为纽带和标准,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万物的关系,让冰冷的生存需求,多了温度和意义。
然而在欲望追求之下,纷争难以避免:人类有生存的需求、发展的期望、享乐的追求,就会因为资源分配的多少而争夺,因为自由时间的分配而竞争,因为生活品质的好坏而追逐。再加上个体的认知不同、利益立场不一样,做事方式有差异,矛盾就随之产生,小的方面是为日常小事争吵,大的方面就演变成群体、国家之间的冲突。为了防止纷争失去控制,演变成动乱和互相伤害,社会需要以治理为关键:在国家层面,依靠法律、制度明确行为的界限;在人类共同体层面,需要确立共同的正义原则和合作规范,通过协商、相互制约化解矛盾,维护秩序和平衡,让人类社会在多样和差异中,实现稳定发展 。
来源:雨过天晴驾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