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看见众生颠倒梦想,叹息道:你们追求的正是失去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20:35 1

摘要:《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世人常执着于眼前所见,追逐物质与名利,却不知这些外在之物如浮云一般转瞬即逝。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世人常执着于眼前所见,追逐物质与名利,却不知这些外在之物如浮云一般转瞬即逝。

当我们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是否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何越是拼命追求的东西,最终却离我们越远?为何我们耗尽心力所获之物,往往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我们是否在无意识地追逐着自己最终必将失去的东西?

禅宗有一则公案:一位禅师看着门前匆匆赶路的人们,轻叹一声:"你们追求的,正是你们失去的。"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语,却道破了人生最深刻的真相。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揭开这句话背后的智慧。

清朝末年,苏州城里有个叫顾明远的商人,家境殷实,为人精明能干。三十岁出头的顾明远已在城中开了三家绸缎铺,生意红火,日进斗金。然而近来,他却总是眉头紧锁,夜不能寐。

这一日,顾明远坐在账房里,手中拿着账本,却久久没有翻页。掌柜老张见状,轻声问道:"东家,您这是怎么了?近来总是心不在焉的。"

顾明远叹了口气,放下账本:"老张啊,你说我这日子过得好不好?"

老张一愣,随即笑道:"东家这话说的,您在苏州城那可是数得上的富商,家财万贯,妻贤子孝,谁不羡慕您哪?"

"是啊,按理说我该知足了。"顾明远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街上来往的行人,"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城东的周员外比我还多开了两家铺子,城西的赵大人府上光是金银首饰就装了三大箱。我虽然不差,但也不过是个普通富商罢了。"

老张笑着摇摇头:"东家,您这可就是贪心了。您想想,十年前您还只是个小伙计,如今已经..."

顾明远挥手打断了他:"我知道,我知道。可人这一生,总得有点追求不是?我想再扩大生意,开到京城去。那里的富贵繁华,才是真正的大场面!"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顾明远转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穿破旧灰袍的老僧正被几个顽童围着嘲笑。老僧面容慈祥,任凭孩子们戏弄,只是微笑不语。

"哎,真没规矩!"顾明远见状皱眉,随即吩咐店小二去驱赶那些孩子。

孩子们散去后,老僧向顾明远施了一礼:"多谢施主解围。"

顾明远摆摆手:"小事一桩。大师是从哪座寺庙来的?"

老僧笑道:"贫僧云游四方,无处是家,处处是家。"

顾明远被这老僧的气度所吸引,便邀请他进店歇息。老僧也不客气,跟着顾明远进了账房。

"大师看起来云游多年,定是见多识广。"顾明远给老僧倒了杯茶,"不知大师法号如何称呼?"

老僧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老衲法号无尘,施主叫我老和尚就好。"

顾明远点点头:"无尘大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无尘禅师微笑道:"施主请讲。"

顾明远坦言道:"我这辈子勤勤恳恳做生意,如今也算小有成就。但我总觉得不够,总想着再多赚些钱,开更多的店,甚至去京城发展。可又担心自己太过贪心,不知该如何是好?"

无尘禅师听完,却不急着回答,而是反问道:"施主,我且问你,你为何要赚更多的钱?"

顾明远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呢?"

顾明远想了想:"有更大的宅院,更多的仆人,更好的饭菜,更华丽的衣裳..."

无尘禅师又问:"那这些东西能给施主带来什么呢?"

顾明远一时语塞,随后道:"能让我更有面子,更受人尊敬,当然,也能让我更舒适、更快乐。"

无尘禅师点点头:"所以,施主追求的其实是尊敬和快乐,对吗?"

顾明远恍然大悟:"大师说得对,我想要的其实是这些。"

无尘禅师笑了:"那么,施主可曾想过,为何你已拥有不少财富,却仍觉得不够快乐?"

顾明远沉默片刻:"也许...是因为我总在和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钱?"

"施主聪明。"无尘禅师赞许道,"佛家讲'比较生烦恼'。人一旦陷入比较的漩涡,就永远不会满足。因为总有人比你拥有更多。"

顾明远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我应该知足常乐?"

无尘禅师摇摇头:"知足和追求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你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为何而追求。"

顾明远好奇地问:"那我应该追求什么呢?"

无尘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富商,和施主一样,拥有万贯家财。他整日忙于生意,很少回家。一天,他的小儿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家人派人去请他回家,他却说:'我正在谈一笔大生意,不能回去。找大夫给孩子看病就是了,花多少钱都行。'三天后,当他终于谈成生意回到家,他的儿子已经去世了。"

讲到这里,无尘禅师停了下来,看着顾明远。

顾明远的眼眶湿润了:"然后呢?"

"然后,这个富商终于明白,他用金钱换不回儿子的生命,用忙碌换来的财富,却失去了最珍贵的亲情。"无尘禅师轻声道,"施主,你可知道人这一生最珍贵的是什么?"

顾明远沉思片刻:"是亲情?友情?健康?"

无尘禅师点头道:"这些都很珍贵。但更珍贵的,是你与这些珍贵之物相处的时间和心境。你可以拥有最好的饭菜,但如果吃饭时心里想着生意,那再美味的佳肴也尝不出滋味;你可以拥有最亲密的家人,但如果总是身在家中心在外,那再深的亲情也会渐渐疏远。"

顾明远恍然大悟:"大师是说,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不仅如此。"无尘禅师慢慢说道,"我们追求的往往正是我们正在失去的。你追求更多财富,是因为你已经失去了简单生活的满足感;你追求他人的尊重,是因为你失去了自我认同;你追求繁忙的成就感,是因为你失去了内心的宁静。"

顾明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但心中仍有疑虑:"大师说得在理,但人活在世上,总要生存,总要发展。如果什么都不追求,那还怎么进步呢?"

无尘禅师微笑道:"追求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你是被欲望驱使,还是被智慧引导。被欲望驱使的人,永远在追逐永远不满足;被智慧引导的人,则知道什么时候前进,什么时候停下。"

顾明远问道:"那如何才能有这样的智慧呢?"

无尘禅师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包,递给顾明远:"这里有七粒菩提子,是我多年云游时收集的。施主不妨每天含一粒在口中,什么也不想,只专注于感受它的形状、质地和味道,坚持七天,或许会有所领悟。"

顾明远接过布包,心中半信半疑,但出于礼貌还是答应了下来。送走无尘禅师后,他将布包放在了桌上,继续忙碌起来。

晚上回到家中,顾明远突然想起了那七粒菩提子,便从怀中取出布包,拿出一粒含在口中。起初,他心不在焉,思绪仍飘向生意上的事情。但渐渐地,他开始注意到菩提子在口中的感觉——它的圆润,它的纹理,它淡淡的苦涩味道...

奇妙的是,当他完全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时,脑海中纷乱的思绪竟然慢慢平静下来。那一刻,他感到一种许久未有的宁静和满足。

接下来的几天,顾明远按照无尘禅师的嘱咐,每天含一粒菩提子修习。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变得不那么焦虑,对事物的感知也更加敏锐。他开始注意到以前从未留意的细节:早晨阳光透过窗纱洒在地板上的温暖,妻子为他沏茶时的殷勤神情,儿子读书时专注的小表情...

第六天晚上,顾明远坐在后院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明月,含着倒数第二粒菩提子。这时,他的儿子顾小宝跑了过来,爬到他的膝盖上。

"爹爹,你在看什么呢?"顾小宝好奇地问。

顾明远微笑着抚摸儿子的头:"爹爹在看月亮啊。"

"月亮有什么好看的?"小宝歪着头问道。

顾明远想了想:"你看,月亮虽然不像太阳那样耀眼,但它的光芒柔和,照在人身上很舒服。就像我们做人,不必事事争强好胜,温和有礼也能赢得尊重。"

小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爹爹,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忙啊?"

这个问题让顾明远愣住了。是啊,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忙?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开更多的店?可那些真的那么重要吗?

"爹爹忙是为了让你和娘亲过上好日子。"顾明远轻声回答。

小宝天真地说:"可是我和娘亲最想要的,是爹爹能多陪陪我们啊。"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顾明远心上。他紧紧抱住儿子,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情感。原来,他辛苦追求的财富和地位,竟让他忽略了最珍贵的亲情。他追求的是更多的财富,而正在失去的,是与家人共处的时光和情感。

第七天,顾明远含着最后一粒菩提子,来到了无尘禅师暂住的小庙。

"大师,我有些明白您的意思了。"顾明远诚恳地说,"这几天我通过专注于菩提子的感受,学会了活在当下,也发现了许多以前被我忽略的美好。但我仍有一个困惑..."

无尘禅师微笑着问:"施主请说。"

顾明远困惑地问:"大师,我明白了'追求的正是失去的'这个道理,也感受到了专注当下的宁静。但人生在世,总要为未来打算,总要有所追求。如何才能既不被欲望驱使,又能有所作为呢?菩提子带来的平静,究竟能否帮我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无尘禅师轻轻点头,目光深邃:"施主问得好。许多人初尝禅味,以为只要放下追求、安于现状就是智慧。但这并非佛法真义。"

他示意顾明远与他一同在小庙的石阶上坐下。庙前是一片小小的菜园,几只蝴蝶在菜花间飞舞。

"施主且看那些蝴蝶,"无尘禅师指着菜园说,"它们采花蜜是为了生存,这是自然之理。人追求生活所需,也是天经地义。但若蝴蝶贪恋花蜜,负重太多反而无法飞翔,这就是执着了。"

顾明远若有所思:"那么,追求与执着的区别在哪里?"

无尘禅师微笑道:"追求是为了满足需要,执着是为了满足欲望。需要有限,欲望无穷。一碗米饭能解决饥饿的需要,但对美食的欲望却永无止境。"

"那我该如何区分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呢?"

"需要满足后会有真正的满足感,欲望满足后却常常空虚,随即产生新的欲望。"无尘禅师解释道,"比如你赚到第一桶金时的喜悦,和你现在想要更多财富时的焦虑,感受是不同的。"

顾明远点头承认:"确实如此。刚开始做生意成功时,我满心欢喜;如今拥有的更多,反而总觉得不够。"

无尘禅师继续道:"菩提子的修习,是让你体验到了'活在当下'的宁静。这是第一步,但不是全部。真正的智慧,是在了解自己内心后,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顾明远虚心请教。

无尘禅师站起身,邀请顾明远跟他走进小庙后院。院中有一口小井,无尘禅师指着井水说:"施主请看这井水。"

顾明远走近一看,只见井水清澈,能映出自己的影子。

"这井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它静止不动。人心如水,只有平静下来,才能看清自己。"无尘禅师拿起一块小石头,轻轻投入井中,"但生活中总有各种事情打扰我们的内心,就像这石头激起涟漪,让水面变得模糊。"

顾明远看着井水上的波纹慢慢散去,水面重新恢复平静。

无尘禅师接着说:"菩提子修习教会你专注当下,这是让心水平静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当你能看清自己的内心后,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哪三个问题?"

"第一,我真正需要什么?第二,什么对我和他人都有益?第三,我的选择是被恐惧驱动,还是被爱和智慧引导?"

顾明远仔细思考着这三个问题,感觉它们直指内心深处。

无尘禅师继续道:"我现在教你一个更深入的修习方法,叫'四观法'。它能帮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请大师指教。"顾明远诚恳地说。

"第一观:观身。每天抽时间觉察自己的身体状态,呼吸是否平稳,肌肉是否紧张,这能让你了解压力对你的影响。"

顾明远点点头。他这些日子确实常常肩膀紧绷,夜间辗转难眠。

"第二观:观感。当情绪出现时,不急着反应,先观察它是什么情绪,是由什么引起的。比如当你看到竞争对手生意比你好时,先觉察自己的嫉妒或焦虑,而不是立即决定要超过他。"

顾明远想起自己因周员外多开了两家店而焦虑的情景,不禁惭愧。

"第三观:观心。观察自己的想法和念头,但不被它们控制。就像看云彩飘过天空,不必抓住每一朵云。当想要扩大生意的念头出现时,观察它,但不立即跟随它行动。"

"第四观:观法。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观察财富的本质是什么?它能带来什么,不能带来什么?观察事业成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顾明远虚心请教:"这四观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呢?"

无尘禅师解释道:"每当你要做重要决定时,先停下来,用四观法审视自己的动机和选择。比如,你想去京城开店,可以这样思考:我的身体状况能否承受更大压力?我想开店的情感动机是什么,是虚荣心还是真正的事业热忱?我的想法是否被攀比心理影响?开店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它与我的人生价值观是否一致?"

顾明远恍然大悟:"这样就能避免盲目追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正是如此。"无尘禅师欣慰地点头,"施主悟性甚高。"

顾明远忽然想到另一个问题:"大师,如果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意味着我要放弃追求事业发展了?"

无尘禅师笑了:"非也。佛法讲求中道,既不执着,也不放弃。你可以有追求,但不被追求所奴役;你可以有目标,但不被目标所困;你可以有事业,但记得事业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那具体来说,我应该如何平衡事业和生活?"

无尘禅师沉思片刻,说道:"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叫福安的商人,与你境况相似。他求见一位禅师,问同样的问题。禅师让他取来四个碗,第一个碗装满石头,然后问他:'碗满了吗?'"

"福安说:'满了。'禅师又取来一些小石子,倒入碗中,石子填满了大石头之间的空隙。禅师又问:'现在满了吗?'"

"福安说:'现在满了。'禅师又取来沙子,倒入碗中,沙子填满了石子之间的缝隙。最后,禅师倒入水,水浸满了所有空间。"

"禅师对福安说:'大石头代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健康、家人、内心平静;小石子是次要的,如事业发展、社会关系;沙子是日常琐事;水则是生活中的享受和消遣。如果你不先放入大石头,后面就没有它们的位置了。'"

顾明远听得入神:"这个比喻真是妙极了!"

"所以,"无尘禅师继续道,"你可以追求事业发展,但要先确保生命中的'大石头'安放妥当。每天先留出时间关注健康、陪伴家人、修习内心平静,然后再处理事业和其他事务。"

顾明远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不是让我放弃追求,而是调整优先顺序?"

"正是如此。而且,当你内心平静、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时,你的事业反而会更加顺利。因为你做决策时更明智,处理关系时更圆融,面对挫折时更坚韧。"

顾明远忽然想到了什么:"难怪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显得从容不迫,而那些终日焦虑的人,反而成就有限。"

无尘禅师点头赞许:"施主悟性不凡。我再教你一个实用方法,叫'三省日课',可以帮你在繁忙中保持觉知。"

"请大师指教。"

"每天早晨起床后,问自己:今日我要专注于什么?确定当天的重点,避免盲目忙碌。"

"每天中午,问自己:我现在的状态如何?觉察自己的身心状况,必要时调整节奏。"

"每天晚上睡前,问自己:今日我学到了什么?反思得失,但不执着于结果,只关注成长。"

"这三省日课简单易行,却能让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纷扰所动。"

顾明远认真地记下这些方法,感觉自己找到了珍贵的宝藏。

无尘禅师看着顾明远专注的样子,又说:"施主,有一点很重要: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你仍然可以扩大生意,甚至去京城发展,但动机和方式会有所不同。"

"有何不同?"

"未开悟前,你追求成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开悟后,你追求成功是为了发挥才能,创造价值,利己利人。前者是执着,后者是随缘。"

"未开悟前,你扩大生意是不顾一切代价,牺牲健康和家庭;开悟后,你在保证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的前提下,适度发展事业。前者是消耗生命,后者是享受生命。"

顾明远深受启发:"大师所言极是。我以前总觉得修行是消极避世,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修行是积极入世但不被世俗所困。"

"你已经领悟到了关键。"无尘禅师欣慰地说,"禅修不是要你放弃世间的一切,而是教你如何在世间生活而不被世间所转。"

就在这时,一个小和尚匆匆跑来,在无尘禅师耳边低语几句。无尘禅师点点头,对顾明远说:"施主,城东有位老人病重,特请老衲前去开示。我们今日的谈话就到这里。"

顾明远恭敬地行礼:"多谢大师指点迷津。只是,我还有许多问题想请教..."

无尘禅师微笑道:"修行如品茶,贵在自己体会。我已为你指明方向,接下来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

说完,无尘禅师转身欲走,又回头道:"施主若有疑惑,可去城西的普照寺寻我。记住,你追求的正是你失去的,当你不再执着追求时,你想要的或许自然会来。"

顾明远目送无尘禅师远去,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却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回到家中,顾明远决定实践无尘禅师教授的方法。第二天一早,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往店铺,而是在家中静坐片刻,问自己:"今日我要专注于什么?"经过思考,他决定今天的重点是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以及审视自己的事业计划。

用过早饭后,他主动提出陪儿子读书。小宝惊喜不已,连忙搬出自己的《三字经》。顾明远耐心教导,不时解释其中的道理。看着儿子专注的样子,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以前他总认为自己忙于事业是为了儿子的将来,现在才明白,对儿子来说,父亲的陪伴才是最宝贵的礼物。

中午时分,顾明远前往店铺。在路上,他回想起"三省日课"的第二问:"我现在的状态如何?"他发现自己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静愉悦,肩膀不再紧绷,呼吸也更加顺畅。

来到店里,他召集几位掌柜开会,讨论近期的生意状况。以往这种会议,他总是急于求成,动辄批评责骂。今天,他尝试用"四观法"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结果发现自己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也更能理解员工的难处。

会议结束后,老张忍不住说:"东家,您今天不一样了。"

顾明远笑问:"哪里不一样?"

"说不上来,就是感觉更平和了,让人很舒服。"老张实话实说。

顾明远心中了然,这正是内心平静带来的改变。他想起无尘禅师的话:"当你内心平静时,你处理关系会更圆融。"果然不假。

下午,顾明远翻看账本和生意计划。以前,他总是一味追求扩张,希望尽快开到京城去。现在,他用"四观法"重新审视这个计划:

观身:京城路途遥远,频繁往返必然劳累,身体能否承受?

观感:想去京城的情感动机是什么?是虚荣心作祟,还是真有商业机会?

观心:这个念头是否被攀比心理影响?是否因为周员外有四家店,自己就非要开五家?

观法:开店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财富本身,还是为了创造价值?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是否一致?

经过深思熟虑,顾明远得出了新的结论:不急于去京城开店,而是先把苏州的三家店经营得更好,提高商品质量,改善管理方式,让员工和顾客都更满意。与其盲目扩张,不如精耕细作。等时机成熟,再考虑去京城发展。

这个决定让他感到无比轻松,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他忽然明白,自己追求的京城梦,恰恰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而当他放下这种执着,反而能够更理性、更明智地规划未来。

晚上回家,顾明远陪妻儿用过晚饭,又教儿子下了一盘围棋。临睡前,他按照"三省日课"的第三问,反思今日所学:他学会了平静地面对问题,学会了倾听他人,学会了区分需要和欲望,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在忙碌中保持觉知,不被外界纷扰所动。

就这样,顾明远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他每天坚持"三省日课",遇事运用"四观法",同时不忘无尘禅师的教诲:把生命中的"大石头"——健康、家人、内心平静——放在首位。

三个月后,奇妙的变化发生了。顾明远的三家店铺生意比以前更好了。因为他不再一味追求利润,而是注重商品质量和顾客体验,店铺的口碑越来越好。员工们也更加尽心尽力,因为他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们。最重要的是,他的家庭关系前所未有地和睦,妻子常说他变得更加体贴,儿子也更加亲近他。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位京城的大商人,慕名前来拜访顾明远。两人相谈甚欢,大商人欣赏顾明远的经营理念和为人处世,主动提出合作,邀请他到京城开设分店,还愿意提供场地和人脉支持。

顾明远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按照"四观法"仔细思考了这个机会。经过慎重考虑,他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良机:不必冒险独自闯荡,有了当地合作伙伴,风险大大降低;而且对方的理念与自己相似,合作应该会愉快。最重要的是,他现在追求事业发展不再是为了虚荣心,而是为了创造更多价值,这与他的人生价值观一致。

于是,顾明远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但提出了一个条件:他每月只去京城一次,其余时间由合伙人负责日常运营,他通过书信指导。这样,他既能拓展事业,又不至于牺牲与家人的时间。

合作很成功,一年后,京城的分店生意兴隆,甚至超过了苏州的店铺。顾明远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很多商人前来请教经商之道。

这一日,顾明远正在后院教儿子下围棋,忽然家丁来报:"东家,普照寺的无尘大师前来拜访。"

顾明远惊喜不已,连忙出门迎接。

无尘禅师还是那一身灰袍,面容祥和。顾明远请他入内,奉上香茶。

"大师近来可好?"顾明远恭敬地问道。

无尘禅师微笑道:"贫僧一向无事。倒是听闻施主这一年来,事业蒸蒸日上,还开了京城分店,可喜可贺。"

顾明远谦虚地说:"都是托大师的福。若非大师点拨,我还在执着追求中挣扎呢。"

无尘禅师摇摇头:"非是老衲之功,而是施主自己悟性好,能身体力行。"

顾明远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大师,记得您当初说'你追求的正是你失去的',现在我似乎有了更深的体会。"

无尘禅师饶有兴趣地问:"施主请说。"

顾明远道:"以前我拼命追求财富,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追求他人尊重,是因为缺乏自尊;追求不断扩张,是因为内心空虚。当我不再被这些欲望驱使,反而获得了更多财富、尊重和发展机会。这是否就是您说的'当你不再执着追求时,你想要的或许自然会来'?"

无尘禅师欣慰地点点头:"施主悟得很深。佛法讲'无所求,无所得,无所惧',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被欲望和恐惧所驱动。当你的行动源于智慧和慈悲,而非贪嗔痴,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顾明远又问:"大师,我还有一事不解。为何同样是做生意,我现在比以前更成功?我投入的时间反而更少了。"

无尘禅师解释道:"因为你现在做事更专注,心无旁骛;决策更明智,不被情绪左右;与人相处更圆融,自然得到更多支持。更重要的是,你不再被结果所困,反而能看到更多可能性。就像射箭,越是专注于命中靶心,反而越难命中;能够放松身心,自然而然地射出,反而更容易中靶。"

顾明远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以前总是患得患失,担心这个,顾虑那个,反而无法全力以赴。现在心态平和了,反而做事更有效率。"

无尘禅师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世人常说'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意思。过度的执着和急切,反而阻碍了目标的实现。"

顾明远又想起一事:"大师,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商人,我向他推荐了您教我的方法,但他试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说没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无尘禅师笑道:"修行如农耕,播种后需要时间生根发芽。有些人希望一夜之间就看到成果,这是不可能的。再者,方法虽同,但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领悟也不同。有些人需要更多痛苦才能真正醒悟。"

顾明远点点头:"确实如此。我那朋友性格急躁,做什么都想立刻见效。"

无尘禅师又问:"施主现在可还有什么困惑?"

顾明远思索片刻,说:"我现在的生活和事业都很顺利,但有时还是会有不安和担忧,担心这种好状态会失去。这种担忧本身,是否也是一种执着?"

无尘禅师赞许道:"施主问得好。是的,担忧失去现在的美好,也是一种执着。万事万物皆是无常,今日的顺境可能变为明日的逆境,今日的逆境也可能变为明日的顺境。真正的智慧,是接受这种无常,既不沉迷于顺境,也不畏惧逆境。"

"那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无常呢?"顾明远追问。

"顺其自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尘禅师解释道,"随缘不是消极接受,而是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变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变化中坚守本心。比如,市场变化了,你可以调整经营策略,这是随缘;但你坚持诚信经营的原则不变,这是不变。"

顾明远再次被无尘禅师的智慧所折服:"大师的教诲如甘露,让人醍醐灌顶。"

无尘禅师微笑道:"施主过奖了。其实,我所说的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结晶,老衲不过是传递而已。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自己的实践和体悟。"

就在这时,顾小宝跑了进来,手里拿着围棋:"爹爹,我们的棋还没下完呢!"

顾明远有些尴尬:"小宝,爹爹正在和大师说话,不要打扰。"

无尘禅师却笑着说:"小施主,你喜欢下围棋啊?"

小宝点点头:"嗯,爹爹教我的。我已经能赢他了!"

顾明远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是我让着你呢。"

无尘禅师和蔼地说:"围棋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它教人专注、耐心、全局观,还教人输赢看淡。小施主能喜欢围棋,是好事。"

小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大师,我爹爹说您很厉害,能看透人心。您能看透我的心吗?"

无尘禅师捻须笑道:"小施主的心很纯净,像一面明镜,映照出世间的真实。只是这面明镜上,还沾着一些小小的灰尘。"

"什么灰尘?"小宝好奇地问。

"比如,总想赢爹爹的棋,有时会因为输棋而不高兴,对吧?"

小宝惊讶地瞪大眼睛:"大师真的能看透我的心!"

顾明远和无尘禅师都笑了。顾明远对儿子说:"去和你娘亲玩吧,爹爹一会儿就来陪你下棋。"

小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顾明远对无尘禅师说:"孩子天真烂漫,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大人是否也能保持这种纯真?"

无尘禅师意味深长地说:"孩童之心,即是道心。他们活在当下,不执着于过去,不忧虑未来;他们充满好奇,对世界充满探索欲;他们心地纯净,不被太多欲望所困。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回归到这种纯真状态,但同时又具备成人的智慧和担当。"

顾明远若有所思:"所以,修行不是要变得超脱世俗,而是要在世俗中保持纯真和智慧?"

"正是如此。"无尘禅师点头道,"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问,是要不断增加知识;为修道,则是要不断减少执着和烦恼,回归本心的纯净。"

谈话间,天色已晚。顾明远挽留无尘禅师在家中住下,无尘禅师婉拒了:"贫僧习惯了简朴生活,还是回寺里去吧。"

临别前,顾明远问道:"大师,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无尘禅师微笑道:"缘分不可说,有缘自会相见。无论如何,修行之路需自己走,贫僧所能教的,已经教了。"

顾明远恭敬地送无尘禅师出门。看着禅师远去的背影,他忽然明白,真正的老师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自己寻找答案。无尘禅师给了他修行的方法和方向,但真正的修行,还需要他自己在生活中实践和体悟。

从那以后,顾明远一直践行着无尘禅师的教诲。他的事业继续发展,但他不再被成功所困,也不再惧怕失败。他懂得了追求与放下的平衡,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取,什么时候该停下。他不再被物质和名利所奴役,而是将它们视为生活的工具,而非目的。

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他明白,人这一辈子,不是要拥有更多,而是要活得更明白。

多年后,顾明远已是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一日,他带着小孙子在后院赏花,孙子问他:"祖父,您一生经历这么多,获得这么多成就,有什么秘诀吗?"

顾明远微笑着回答:"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常常追求的,恰恰是自己正在失去的。当你追求财富时,可能正在失去健康;当你追求名声时,可能正在失去真我;当你追求权力时,可能正在失去自由。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值得追求,什么应该放下。"

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顾明远又说:"你还小,可能现在不太理解。但记住祖父的话:活在当下,珍惜所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你的人生才会真正圆满。"

园中花香四溢,蝴蝶翩翩起舞。顾明远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感恩。他感谢那位无尘禅师的指引,让他在繁华世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也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踏上了这条既不执着也不放弃的中道。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诱惑的世界里,他学会了在追求中保持觉知,在得失间保持平衡。这或许就是无尘禅师所说的最高境界:不被世间所转,而能转世间。

一切皆有因果,执着追求外物者,必然失去内心宁静;沉迷名利不舍者,终将失去生命真谛。然而,智者并非逃避世间,而是在万千变化中保持初心,既随缘生活,又不迷失本性。愿我们都能在纷扰世间,找到那颗平静而明亮的心,不再追逐那注定会失去的虚幻,而珍惜当下真实的美好。

来源:肉鸽岛PmJK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