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摘要:为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 ISO 15189:2022 相关要求,强化检验科生物样本全流程风险管理,保障人员、环境及公众健康安全,结合我院检验科 2025 年检测项目、样本类型及技术操
为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 ISO 15189:2022 相关要求,强化检验科生物样本全流程风险管理,保障人员、环境及公众健康安全,结合我院检验科 2025 年检测项目、样本类型及技术操作实际,对生物样本(含人体来源及潜在病原体污染样本)的生物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及管理漏洞开展系统性评估。本报告基于风险矩阵法(发生可能性 × 后果严重性),明确风险等级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评估范围与依据 (一)评估对象检验科 2025 年常规及新增检测涉及的所有生物样本,覆盖以下类别:
1. 人体来源样本:血液(全血、血清、血浆)、尿液、粪便、脑脊液、胸腹水、痰液、分泌物(如咽拭子、宫颈拭子)、组织(如穿刺活检组织、手术切除标本)、骨髓液等;
2. 特殊检测样本:核酸检测样本(如新冠病毒、 HPV 、 EB 病毒等呼吸道 / 生殖道病原体核酸)、微生物培养样本(如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分子诊断样本(如肿瘤组织 DNA/RNA 、遗传病基因检测样本)、血培养样本等;
3. 潜在风险样本:含消毒剂残留的标本(如未彻底清洗的容器采集的尿液)、多项目混采样本(如血常规与生化同管采集导致交叉污染)、冷链依赖样本(如 HBV DNA 、凝血因子需 2-8℃ 或 -20℃ 保存)。
(二)评估依据• 法规标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 技术规范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手册》《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
• 科室实际 : 2025 年检验科检测项目清单(含常规、急诊及新增分子诊断 / 基因检测项目)、样本年处理量(预计 ≥50 万份)、近 3 年生物安全事件记录( 2 例标本泄漏、 1 例锐器伤后职业暴露)。
二、评估方法与流程采用 “ 风险识别 → 风险分析 → 风险评价 → 风险控制 ” 四步法,具体如下:
4. 风险识别:通过文献调研、科室讨论及历史事件回顾,明确生物样本可能引发的生物危害、人员暴露、环境污染、数据泄露及操作失误五大类风险事件;
5. 风险分析:针对每个风险事件,分析其发生可能性( P )(高 / 中 / 低)和后果严重性( S )(严重 / 较重 / 一般 / 轻微);
6. 风险评价:根据风险等级( R=P×S )划分(高风险 / 中风险 / 低风险),确定优先控制项;
7. 风险控制:针对高风险事件制定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人防护( PPE )及应急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三、生物样本风险识别与分析 (一)主要风险事件分类 风险类别 具体风险事件 关联样本类型 生物危害风险 病原体泄漏(血液中的乙肝 /HIV/ 梅毒;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尿液中的多重耐药菌);样本溅洒 / 泼洒(操作台面、地面);气溶胶产生(离心、混匀、接种环操作)。 血液、痰液、尿液、脑脊液、培养物、核酸检测样本。 人员暴露风险 锐器伤(针头、玻片、接种环刺伤);黏膜暴露(标本溅入眼睛、口腔);皮肤接触(未戴手套直接接触感染性标本);职业暴露后未及时处理。 所有人体来源样本(尤其是采血针、静脉穿刺针等锐器相关样本)。 环境污染风险 感染性废物(标本、培养基、沾染标本的耗材)未规范高压灭菌;医疗废物混装(感染性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实验室空气 / 台面 / 地面污染未彻底消毒。 所有生物样本(尤其是病原体阳性标本及培养物)。 数据与信息风险 遗传信息泄露(基因检测样本的 DNA 数据、肿瘤标志物关联的患者隐私);样本条码 / 信息与申请单不符导致误检测;电子数据未加密存储。 分子诊断样本(如基因测序)、急诊样本(信息传递错误风险高)。 操作流程风险 标本采集量不足 / 过量(影响检测结果及试剂反应);标本类型错误(如用促凝管采集血常规);标本保存条件不当(冷链样本未冷藏导致降解);多项目混采交叉污染。 所有生物样本(尤其是特殊检测项目如凝血功能、血培养)。 设备与技术风险 高速离心机未盖盖子导致气溶胶扩散;生物安全柜( BSC )故障(气流异常);自动加样仪故障导致标本交叉污染;核酸提取仪未规范清洁(残留核酸污染后续样本)。 需离心 / 高速操作的样本(如血培养、分子诊断样本)、使用自动化设备的样本。(二)风险事件详细分析与等级划分(示例)
通过风险矩阵(发生可能性 P :高 / 中 / 低;后果严重性 S :严重 / 较重 / 一般 / 轻微)评估,筛选出高风险( R= 高 × 严重 / 较重)、中风险( R= 中 × 较重 / 一般)、低风险( R= 低 × 一般 / 轻微)事件,重点分析如下:
1. 高风险事件(需立即控制) 风险事件 发生可能性( P ) 后果严重性( S ) 风险等级( R ) 关联样本 具体描述 血源性病原体泄漏(血液样本) 中(操作不规范时) 严重(职业感染风险) 高 全血、血清、血浆 检验人员接触未灭活的血液标本(如离心后开盖、移液时溅洒),若未戴手套或防护面屏,可能通过黏膜 / 皮肤破损感染(乙肝病毒载量> 2×10⁵ IU/mL 时传染性极强, HIV 暴露后感染风险约 0.3% (病毒载量> 1000 copies/mL ))。 结核分枝杆菌气溶胶暴露 中(离心 / 接种操作时) 严重(潜伏期长,易传播) 高 痰液、呼吸道培养物 痰液样本离心(未盖盖子)或接种环操作时产生气溶胶,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粒可悬浮空气中,被吸入后导致实验室获得性肺结核(潜伏期数周至数年,传染性强)。 锐器伤(针头 / 玻片刺伤) 高(每日高频操作) 较重(血源性病原体感染) 高 所有含锐器的样本(血液、体液) 检验人员处理静脉采血针、玻片碎片时被刺伤(年发生率约 0.5-1% ),若暴露源为 HIV 阳性(病毒载量> 1000 copies/mL ),感染风险约 0.3%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时感染风险> 10% 。 核酸检测样本泄漏 中(样本开盖 / 混匀时) 较重(传播风险 + 假阳性) 高 咽拭子、宫颈拭子、痰液 核酸检测样本开盖时若未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气溶胶可能污染环境或操作人员;若样本泄漏至其他标本(如混采管),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影响疫情防控或临床决策)。 培养物(细菌 / 真菌)溢洒 中(倾倒 / 划线时) 较重(耐药菌传播) 高 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 含多重耐药菌(如 MRSA 、 ESBLs 大肠埃希菌)的培养液溅洒至台面,若未及时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处理,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给工作人员或其他患者(耐药菌感染治疗难度大)。 2. 中风险事件(需重点管理) 风险事件 发生可能性( P ) 后果严重性( S ) 风险等级( R ) 关联样本 具体描述 离心未盖盖子导致气溶胶 中(操作疏忽时) 一般(局部污染) 中 血培养瓶、核酸提取前样本 离心机未盖盖子时,样本高速旋转产生的气溶胶可能附着于离心机内部或操作台面,若含有活菌 / 病毒(如布鲁氏菌、新冠病毒),可能通过后续操作(如开盖)导致暴露。 冷链样本保存不当 中(夏季 / 断电时) 较重(检测结果失真) 中 血清、血浆(需 -20℃ 保存) 乙肝病毒 DNA 、 HPV DNA 等核酸样本若未在 2-8℃ (短期)或 -20℃ (长期)保存,可能导致核酸降解,检测结果假阴性(延误乙肝 /HPV 感染诊断)。 信息错误(标本条码与申请单不符) 高(高峰时段) 一般(误诊风险) 中 所有样本 急诊或批量采集时,标本条码粘贴错误(如患者 A 的血液贴到患者 B 的申请单),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张冠李戴(如将健康者的正常结果误报为患者的异常值,影响临床治疗决策)。 3. 低风险事件(需常规监控) 风险事件 发生可能性( P ) 后果严重性( S ) 风险等级( R ) 关联样本 具体描述 标本轻度溶血 / 脂血 高(常见于急诊) 轻微(结果偏差) 低 血液(血清 / 血浆) 溶血(血红蛋白> 5g/L )可能导致钾离子假性升高(影响心内科用药)、脂血(乳糜指数> 1000 )干扰比色法检测(如总胆固醇),但不会直接危害人员或环境安全。 普通标本溅洒(非感染性) 高(日常操作) 轻微(清洁成本) 低 尿液、粪便 非感染性尿液溅洒至地面,虽无病原体风险,但可能造成滑倒事故或清洁资源浪费(需及时擦拭)。 四、风险评价结果(汇总)通过评估,检验科生物样本风险等级分布如下:
• 高风险事件( R= 高): 5 项(占比 15% ),集中于 血源性病原体(乙肝 /HIV/ 结核)、锐器伤、核酸检测泄漏、耐药菌培养物溢洒 ,需优先控制;
• 中风险事件( R= 中): 8 项(占比 25% ),主要包括 离心气溶胶、冷链保存不当、信息错误、普通气溶胶操作 ,需重点管理;
• 低风险事件( R= 低): 18 项(占比 60% ),多为 结果准确性偏差(溶血 / 脂血)、清洁问题 ,通过常规操作规范即可控制。
五、风险控制措施(针对性整改方案) (一)高风险事件控制(立即执行)1. 血源性病原体 / 锐器伤防控
• 强制使用 安全型采血针、无针闭合系统 (如真空采血管自动分离装置),减少锐器暴露;
• 操作血液样本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 + 护目镜 ,离心后开盖前静置 10 分钟(或使用密封离心转头);
• 锐器盒容量 ≤3/4 时强制更换(智能锐器盒满溢报警),废弃针头禁止二次分拣;
• 职业暴露后 15 分钟内启动应急处理 (冲洗 → 消毒 → 报告 → 评估 → 预防性用药), 24 小时内完成 HIV/ 乙肝 / 丙肝抗体检测及随访。
2. 结核分枝杆菌 / 气溶胶样本防控
• 痰液、呼吸道培养物操作 必须在 Ⅱ 级生物安全柜( A2 型)内进行 ,离心机配备密封转子及自动开盖功能;
• 高风险操作(如接种环划线、样本开盖)前开启 紫外灯预处理 30 分钟 + 通风 30 分钟 ,操作后用 2000mg/L 含氯消毒液 喷雾消毒台面及空气;
• 分子诊断实验室(如 PCR 室)维持 负压环境(压差 ≥-10Pa ) ,排风经 HEPA 过滤器( ≥99.99% 过滤效率)处理。
3. 核酸检测样本泄漏防控• 核酸检测样本(咽拭子、痰液)开盖前需在 生物安全柜内完成 ,禁止在普通台面操作;
• 样本管标签需双人核对(患者信息 + 检测项目),混采管(如 10 合 1 核酸采样管)拆分时使用专用拆分工具(避免开盖溅洒);
• 检测后阳性样本(如新冠病毒核酸阳性)需 立即灭活( 56℃ 30 分钟) 后再转运至扩增区,避免气溶胶污染。
(二)中风险事件控制(重点管理) 1. 离心与冷链管理• 所有离心操作 必须盖紧离心机盖 ,高速离心(> 10000rpm )时使用密封转子;离心后开盖前等待 5 分钟(降低气溶胶浓度);
• 冷链样本(如 HBV DNA 、 HPV DNA )需 2-8℃ 短期保存(< 7 天)或 -20℃ 长期保存(> 7 天) ,实验室配备 温度监控报警系统 (超温自动短信提醒责任人);
• 每日检查冰箱运行状态(温度记录仪打印存档),断电时启用 备用发电机 (维持 2-8℃ 4 小时以上)。
2. 信息与操作流程规范• 标本采集时 严格执行 “ 三查七对 ” (查患者、查申请单、查容器;对姓名、住院号、检验项目、标本类型、采集量、采集时间、送检时间),急诊标本需额外标注 “ 急 ” 及采集时间;
• 信息录入后 双人核对(操作者 + 组长) , LIS 系统设置 “ 逻辑校验规则 ” (如血常规不能用促凝管,凝血功能必须用蓝帽管);
• 定期培训标本采集规范(每季度 1 次),新员工上岗前考核合格方可独立操作。
(三)低风险事件控制(常规监控)• 溶血 / 脂血标本:检测前 肉眼筛查 (血清 / 血浆颜色异常需标注 “ 溶血 / 脂血 ” 并备注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报告中明确提示 “ 检测结果可能受溶血 / 脂血干扰,建议复查 ” ;
• 普通标本溅洒:立即用 500mg/L 含氯消毒液 擦拭地面,记录事件并纳入月度安全分析会讨论。
六、风险评估结论与持续改进 (一)结论2025 年检验科生物样本主要风险集中于 血源性病原体(乙肝 /HIV/ 结核)、锐器伤、核酸检测泄漏及冷链保存不当 ,均为高风险或中风险事件,需通过 工程控制(安全设备)、管理控制(流程规范)、个人防护( PPE )及应急响应 综合防控;低风险事件(如溶血、信息错误)通过常规操作优化即可有效控制。
(二)持续改进计划• 每季度 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复盘,结合新检测项目(如基因测序、罕见病分子诊断)动态更新风险清单;
• 每年 组织生物安全应急演练(包括锐器伤处理、病原体泄漏、信息系统故障),演练覆盖率 100% ;
• 每月 统计职业暴露、标本拒收、设备故障等事件,分析根本原因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如锐器伤发生率 ≤0.3%/ 年,标本泄漏事件 ≤1 例 / 季度)。
编制部门:检验科评估
日期: 2025 年 XX 月 XX 日
生效日期: 2025 年 XX 月 XX 日
下次评估时间: 2026 年 XX 月 XX 日
文章仅作分享,如有版权问题情联系我们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