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节目现场,全进华也是信心十足,他端上的是一只养了 180 天走地鸡做的湛江名菜“白切鸡”
当地域美食遇到全国性节目的评委,到底是谁说了算呢?
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受邀参加了一档美食节目《炙热游戏·百厨大战》
在节目现场,全进华也是信心十足,他端上的是一只养了 180 天走地鸡做的湛江名菜“白切鸡”
结果是万没想到,评委周晓燕只吃了一口就说 “不够嫩”,全进华毫不退缩的当场就反驳:“30天的嫩鸡在广东会被投诉!”
就这么个事儿,3 天在抖音上就有 740 多万的热度,这次广东网友更是集体战队全进化,怒喷评委:“不懂就别瞎评论!”
吃过正宗白切鸡的网友应该看的出来,其实全进华那道白切鸡看着是很地道的,鸡皮发黄、鸡肉很紧实
这位淮扬菜大师周晓燕可能也没想到,他的一句 “不够嫩”,会让广东网友全网炸锅
好多广东人评论区直接晒出《白切鸡烹饪工艺规范》的截图,还特意把 “生长期 80-180 天” 画了个红圈,说全进华用 180 天的土鸡,已经是 “顶配” 了,哪来的 “太老” 一说?
再说全进华,他自己也拍了没加滤镜的白切鸡制作过程的视频,短短12 个小时就有上千万人看
他还在抖音助农直播里卖同款土鸡,十分钟就卖光了 5000 份,直接把家乡鸡肉的销量带得涨了 3 倍
问题是,为什么一只鸡都能让全网吵起来?说到底,老广对 “正宗白切鸡” 的执念,那是直接刻在骨头里的
这道白切鸡,南北方食客的看法差得那可不是一星半点
粤菜师傅冼伟文说:白切鸡的关键就是 “骨带红、皮爽肉滑”,连蘸料都是有讲究的,广州用姜葱蓉,湛江配沙姜酱油,那叫各有各的地域特色
清远麻鸡的供应商陈小姐说:180 天的鸡脂肪分布是最好的,咬着到嘴里是能吃到啫喱层的,30 天的速成鸡根本没正经鸡味
评论区有北方网友就纳闷了:“肉不嫩还叫美食啊?”
这种差异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甜咸豆腐脑大战,至今不还是网络上的热梗嘛
你一个美食评委光拿 “嫩不嫩” 当标准,是不是忘了“地域美食”这4个字的字面意思了?
能当上评委,不说厨艺如何,至少各地方菜系应该多少有些了解吧!
所谓菜系不就是各地特色嘛
就像广东网友说的:“为了迎合改口味,那还是不是我们的白切鸡了?”
网友说:让习惯吃‘入口即化’淮扬菜的大师,去评要‘皮肉紧实’的白切鸡,这不就跟拿红酒的标准评白酒一样吗?
再说说评委名单,周晓燕是淮扬菜泰斗,还有个相声演员岳云鹏
这种 “隔行评菜” 的事之前也不是没出现过,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有个川菜师傅因为 “辣味不够” 被淘汰,其实当时评委席里也没几个川籍厨师
央媒的评论就很直接了:评委得多懂点不同地方的文化
网友调侃:下次不如请个广东阿婆当顾问,她尝一口就知道鸡养了多少天
其实这场 “鸡之争”,本质上是不同地方文化认同的碰撞
就像浙江人护着咸豆浆,四川人守着麻辣火锅,广东人对白切鸡的爱,都是在守护家乡的味道
全进华后来虽然被淘汰了,倒也看得开,他说:比起赢不赢,能让更多人知道家乡味道好,才更重要
这事之后,湛江走地鸡的搜索量涨了215%,江苏卫视也说要加设 “地域美食顾问”
等流量过去,留下的思考其实更重要:美食不该是用来比输赢的竞技场,而该是展示各地烟火气的舞台
一只白切鸡引出的争议,最后指向的答案挺暖的
就像央媒说的:美食的终极意义,是让不同的味道都被看见
全进华在节目现场的坚持,让更多网友懂了广东人 “鸡有鸡味” 的讲究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尊重差异比搞统一标准更重要
如果您下次吃到不熟悉的地域美食,不如先别忙着评判,多问问 “这背后有啥故事”
毕竟,舌尖上的互相理解,比争个输赢有意思多了
您觉得,地域美食该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吗?来评论区聊聊呗!
来源:体育大世界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