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发现:大量喝水的肺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5大变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5 21:5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1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爸得了肺气肿,最近特别爱喝水,每天喝好几大瓶,这样对身体好吗?”

门诊上,这样的提问并不少见。肺病患者尤其是在慢阻肺、肺纤维化等慢性疾病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口干、咽干、总想喝水。于是,很多家属认为“多喝水排毒好”,开始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可你知道吗?喝水虽好,但喝多了不一定是好事。根据美国《胸腔医学杂志》(Chest)发布的一项临床观察研究,某些肺病患者如果长期、大量饮水,身体可能会悄悄出现5种变化,有些甚至会加重病情。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肺病患者喝水这件事,喝多了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

正常人喝水,水分通过肾脏代谢,多余的就排出去。但肺病患者尤其是有肺功能受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人,身体的水调节能力会下降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喝进去容易,排出去难

尤其是患有肺气肿慢阻肺肺纤维化等疾病的患者,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本就减弱,如果再大量饮水,会增加血液容量,进而引发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肺间质或肺泡渗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肺泡水肿”。

一旦出现肺泡水肿,病人会感觉胸闷、喘不过气、咳嗽加重,严重时甚至需要住院吸氧、用利尿剂治疗。

水喝多了,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稀释体内钠、钾等电解质

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服用利尿剂或糖皮质激素的肺病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本就脆弱。如果再大量喝水,很容易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最常见的表现是:头晕、乏力、恶心、心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所以医生常提醒:肺病患者不能盲目“灌水”,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每日液体摄入控制。

很多人认为,肺病患者多喝水,可以稀释痰液,帮助排痰。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确实,水分可以让痰液变得不那么黏稠,有利于咳出,尤其是慢阻肺、支气管扩张患者。但如果喝水过量,痰液可能变得过于稀薄,反而不容易通过咳嗽排出。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不停咳嗽,但就是咳不干净,咽喉里总像有什么黏着的东西——这其实是“痰在气道里滑来滑去,不上不下”的表现。

此外,夜间频繁喝水还可能导致夜间咳嗽加重,睡眠质量下降,第二天精神萎靡。

所以,适量喝水利排痰,过量喝水反而堵气道,要掌握好度。

肾是人体的“水处理厂”,负责将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但很多肺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肾功能也在悄悄变差

如果这时候还每天灌个3000ml水,肾小球、肾小管的负担就会明显增加,长此以往,肾功能可能进一步受损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一项流行病学数据也显示,在60岁以上患有慢阻肺的患者中,约有30%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因此,医生常说一句话:“肺不好,不能让肾跟着遭殃。”

你有没有听说过“水中毒”?这并不是影视剧夸张的说法,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

当人体摄入过多水分,又无法及时排出时,细胞会因为渗透压变化而“胀”起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体重迅速增加、四肢浮肿、小便减少。

肺病患者本身营养状况就偏弱,大量喝水还可能稀释胃液,导致食欲下降、消化变慢、营养吸收变差

这类患者往往有一个共同点:体重忽上忽下,体力明显下降。其实这不是胖了,而是“虚胖”,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一句话:不能多,也不能少,必须“对症”喝水。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肺病患者每日饮水量建议如下:

轻症患者:每日总液体摄入1500~2000ml;

中重症或伴心肾功能异常者:每日液体摄入需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调整;

伴有痰多者:可适量增加水分,但应分次、慢饮,避免“灌水式”饮水。

此外,建议优先选择温开水,避免冰水或含糖饮料。饮水时间以清晨、上午为主,晚上8点后尽量减少饮水量,以免影响睡眠。

写在最后

“多喝水”这句话,听起来是句金玉良言,但对于肺病患者来说,却可能是个“双刃剑”。

身体不是水缸,喝进去的每一口水都要代谢出去,肺病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有限,喝得不对,反倒成了负担

所以,面对肺病,别再一味地“多喝水”,而是要科学喝、听医生的话、看身体的反应,才能真正喝出健康。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3):170-205.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十日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