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文化经纬 续写千年匠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1:40 1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非遗是文明的基因。非遗的存续发展已成为丈量文化根脉的重要标尺,如何让非遗既守住精神内核又焕发时代生机,考验着文化传承的智慧与定力。各地经验表明,非遗的活化与传承,正成为赓续文化基因、释放发展动能的创新路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非遗是文明的基因。非遗的存续发展已成为丈量文化根脉的重要标尺,如何让非遗既守住精神内核又焕发时代生机,考验着文化传承的智慧与定力。各地经验表明,非遗的活化与传承,正成为赓续文化基因、释放发展动能的创新路径。

文创产业化路径让古老技艺重获造血机能。非遗保护不能止步于抢救性记录,更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汶上县大善堂文化传媒公司以"文创+电商+直播+创业"全链融合模式,通过研发篆刻、车饰、首饰、书画等四大类3万种文创产品并打造30余个品牌,依托省级电商直播基地实现日均80万元销售额,该公司联合山东韵丰数字物流园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云仓储+直播带货"体系提升物流效能40%,形成年产值3亿元、带动就业近2000人的数字文创产业。

传承人培养机制筑牢非遗技艺存续根基。过去,非遗传承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困境,如今正被系统化的人才培育工程改写。曲阜楷木雕刻传承人颜景新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窠臼,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大师工作室,五年间培养出数十个持证技师。从家族秘技到体系化教学,技艺传承的代际断层正在弥合。

社会化参与助力构建文化传承共同体。非遗的活化需要突破行业壁垒,形成多元主体共建的生态系统。在微山湖渔家虎头服饰制作工坊,设计师团队与老艺人共同开发的十二生肖系列饰品,通过电商平台走进都市白领生活,年销售量突破10万件。"传统工艺+现代设计+数字营销"的跨界融合,实现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形成良性互动,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济宁市开展的"非遗进校园"工程,让更多青少年通过研学体验成为非遗传播的"种子工匠"。

科技创新赋能非遗传播。数字技术正在重构非遗的呈现方式,实现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组”。非遗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载体,更是民族认同的纽带。济宁曲阜的非遗端鼓腔,借助数字录音与3D建模,还原了原生态表演场景,吸引超20万年轻用户在线互动。“沉浸式体验”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创造情感共鸣的新触点。未来,随着“非遗+元宇宙”“非遗+智能制造”等模式兴起,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设计,当文化基因拥抱数字技术,非遗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永恒生命力。

非遗的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守护。守住"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打造"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舞台,传承"金梭玉帛缂丝屏风"背后的文化基因,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非遗活化、传承,定能为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作者:徐恩栋)

来源:山东商报济宁记者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