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看中关村,就应该像全世界看硅谷一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1:42 1

摘要:“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跟往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与会人员,有人说更有国际视野,也有人说科技感更强,还有多名受访者认为,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北京味更足。

3月31日,为期5天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圆满闭幕。

“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跟往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北京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与会人员,有人说更有国际视野,也有人说科技感更强,还有多名受访者认为,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北京味更足。

诞生于2007年的中关村论坛,历经10余年积淀,已成为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窗口,成为北京科技力量在这个全球性舞台的一次集中展现。

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蝶变。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已经成为引流全球创新和发展,展现北京综合科技实力的一个舞台。开放的中关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是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办方供图)

人工智能的东方叙事

从“一条街道”开始

在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机器人随处可见,它们已经成为论坛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人机共生”的场景仿佛让你置身于科幻电影

在石景山首钢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现场,机器人递过来一杯冲好的咖啡让你感受温暖;从新闻中心前往会场的路上,一只“通勤赶路”的机器狗让你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创新中心大厅,身高1.2米的T1接待机器人为嘉宾带路,能让你想起《银翼杀手2049》里面的仿生人;在前台的智能接待员“妮娅”,搭载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与情绪识别算法,能以微表情、多国语言解答问题,并完成挥手、比耶等拟人化动作……

本次年会上,有15家企业近百台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承担着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不同工作任务。这些机器人企业大部分来自北京,更准确地说,大部分来自中关村。

现场为客人端咖啡的银河通用机器人,由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出品,这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的机器人企业成立于2023年5月,截至今年1月已有算法、软件、硬件研发团队80余人。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展示的是机器人服务人类未来社会的一个场景,在24小时无人值守的商超环境下,机器人可以按照用户下单,把商品从货架上拿下来。“目前已经在一些实体商超里运用了”。

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很多与会人员第一次在大型会议现场见识了人工智能的场景化应用。比如论坛依托AI大模型打造“中关村论坛智能体”,实现母语演讲的实时多语言同传,并应用声纹识别技术还原演讲者原声,显著提升参会人员的交流效率。

在日前发布的《中关村街道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蓝皮书》中,中关村首次对外披露了出征全球AI竞赛的硬核班底。蓝皮书显示,中关村街道辖区目前共有人工智能企业86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6家人工智能企业,AI浓度可谓相当高。其中,热门企业DeepSeek在北京的办公地点也在中关村街道;以综合类AI原生应用网页端访问量为维度,2024年10月排在前三名的月之暗面、百度和字节跳动也都发迹于中关村。

如果将范围扩大到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已有15家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占北京市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的73.3%,占全国的26.2%。将这个版图进一步扩大到全北京市,据《北京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2024)》披露:2024年全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提前一年完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三年实施方案目标;人工智能企业超2400家,同比增长超9%;上市企业46家,总市值约4.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全国领先,前三季度社会融资约320亿元,同比增长84%;备案大模型94款,占全国约四成。中关村论坛的永久会址就设立在这片优渥的土壤上,人工智能的东方叙事可以说是从“一条街道”开始讲起。

北京全力推动

人工智能全球创新策源地建设

根据《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目标,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推动北京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高地。

3月27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涉及人工智能、基因治疗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首次展示了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和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包含AI+工业制造、AI+生活服务、AI+医药健康、AI+个性化学习等9个应用场景,系统展示在AI的深度赋能下,材料、医药、金融等领域产出的前沿创新成果,展现北京打造AI+高地,AI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

在AI+金融领域,瑞莱智慧攻克了AIGC欺诈防护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全球首个针对实时音视频场景的金融级AI欺诈防护产品。在AI+医疗领域,AI赋能儿科医生,辅助生成更精准的诊疗方案。据了解,AI儿科医生是基于百川智能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研发的儿童健康大模型打造的颠覆性儿童医疗产品,是儿科医疗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今年1月15日,北京儿童医院组织12位主治医师及住院医生,对60例儿童门诊病历进行了诊断,医生诊断率达78%,AI儿科医生准确率达到82%。

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则通过“天工”“长安链”“RISC-V处理器核”“理想开源整车操作系统”等重点开源成果,全面展示北京引领开源潮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最新成就,展示了北京经济的开放性和内在活力。

中关村外贸发展

实现“三个加速”

北京海关公布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外贸数据显示,自2007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以来,中关村累计外贸规模突破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占比突破五成,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突破七成。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07年,随着首届中关村论坛举办,中关村的外贸成绩表现日趋优异。2007年以来累计进出口规模突破万亿元,民营经济进出口占比突破五成,2022年民营经济在中关村外贸中的比重首次超越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关村外贸中的比重不断攀升,至2021年占比突破七成。

北京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中关村论坛升级为国家级平台,中关村外贸发展实现“三个加速”:一是自主品牌出口加速增长,二是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发展,三是先进制造产业加速提质。据了解,今年前2个月,中关村出口自主品牌商品20.1亿元,增长11.6%,占中关村出口总值的60.2%;中关村有进出口实绩的“小巨人”企业共62家,占北京地区“小巨人”企业数量的31.6%,较去年同期提升3.6个百分点;中关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产业进出口分别增长31.8%、19.8%、87%,产业结构更趋多元化。

3月27日,在国家网信办、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数据跨境流动创新发展论坛上,《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围绕持续优化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应用、服务、技术、生态、监管等6个方面,重点提出24项创新政策举措,从“营造高效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优化全链条全领域安全监管”等6个方面提出24项重点任务,推动北京市数据跨境流动从“以落实国家数据跨境基础制度创新实践1.0版”向“以促进数据资源高效便利安全跨境流通利用2.0版”升级迭代,全力打造成为国家数据领域高水平开放的展示窗口、全国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的创新实践高地、全球数据资源流通的重要枢纽。

全世界看中关村

就应该像全世界看硅谷一样

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到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过去,中关村诞生过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这十年来,中关村瞄准制约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先行先试一批改革政策,并辐射全国: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等新政,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实施科研经费28条、“科创30条”等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举措;为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永久居留提供“直通车”,落实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新政,集聚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北青报记者日前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作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历经三年探索,交出亮眼答卷。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累计出台了50余项配套政策,形成了“试点突破—经验总结—全国推广”的完整闭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评价称,中关村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验证了“新型举国体制+市场机制”的可行性,其经验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等全局性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全球创新规则制定的重要平台。正如科技部副部长林新所言:“我们致力于将论坛打造成新技术、新场景、新合作的国际枢纽。”在这场科技盛宴中,中国正以开放姿态链接全球智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动能。

3月28日,北青报记者在中关村论坛会场看到一段2025中关村论坛的宣传片,其中有一段回顾了2024年雷军在中关村论坛上的精彩集锦,开头他深情回望14年前出发时的那一幕:“2010年,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在很小的一间办公室开始创业。中关村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一个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从创办之初就心怀天下,希望做全球市场……”在结尾他特地强调:“特别感激北京这片沃土,如果不是在北京,小米汽车不可能诞生,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因其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旗帜,更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缩影。多次参与中关村论坛的创新工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说:“全世界看中关村,就应该像全世界看硅谷一样。”

家门口盛宴彰显首都科创底色

春日,北京,中关村论坛聚集了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他们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连续三年参加中关村论坛的报道,这一届中关村论坛是北京味道最浓的一届。可以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各个场景都在提示大会的东道主属性,来自北京的企业用自己的产品和创新塞满了大会会场的每一个角落。100多个来自几十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机器人各显身手,假如这些机器人之间能交流,可能见面都会问你是来自中关村哪一条街道的那一栋楼。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在“家门口”的全球科技盛会,彰显了首都科创的底色,为眼下各类新技术验证、新产品落地、新应用推广提供高质量、大规模、集约化的平台空间。

一位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公司今年对中关村论坛的重视是空前的。以前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本身还比较弱小,不想多展示,另外就是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今年不一样了,公司的产品即将走向消费市场,人工智能也有了应用场景。再加上中关村论坛年会本来就是自家的主场,同行们都积极参会,争取在会上展示自己的产品,展示中关村的科技力量。“所以这届大会在村里格外热闹,往年没有这种氛围”。

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是北京科创实力的真实写照,映射出北京经济的底色。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亦是中国科创不断迸发新力量的缩影。今年,论坛年会旁边的海淀公园变身AI未来科技公园,举办20余场配套活动为创新创业主体构筑起科技成果展示、交流沟通的平台。3月底的海淀公园柳色青青,春天已经奠定了中国经济的底色。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统筹 | 余美英

编选 | 杜小溪

监制 | 王子轩

来源:北京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