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SaaS产品?分享五条经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1:38 1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转型浪潮中,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工具。然而,做好SaaS产品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时,如何在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SaaS产品经理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当今数字化转型浪潮中,SaaS(软件即服务)产品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工具。然而,做好SaaS产品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时,如何在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SaaS产品经理必须面对的挑战。

2022年进入SaaS行业时,第三面的招聘HR问我:“为什么要从教育产品转向SaaS产品?”

我回答道:“SaaS产品是面向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对产品经理的抽象能力有一定要求,而这是B端产品最重要的能力,我期望进一步提升这种能力。”

3年过去了,虽然答案没变(即坚信抽象能力是做好SaaS产品的关键能力),但问题变了。

作为一名SaaS行业的“过来人”,分享三个相关问题的看法,让你对SaaS产品经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个问题:“是否还要进入SaaS行业?”——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上次分享是否进入SaaS产品?写给传统企业主的四点建议时,已经从市场空间、成本、人才结构、产品架构四个方面,分享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再赘述。

第二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好SaaS产品?” ——这是今天想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分享五条经验教训。

第三个问题:“如何落地AI应用?看看HR SaaS产品的答案”——提前预告,下次分享,主要是分享AI在HR SaaS行业里的真实落地情况。

SaaS产品核心是提供标准化服务,规模化解决客户群的共性需求。

这是理想结果,现实是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管理理念、不同风险偏好等,导致出现大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有效解决,影响最终的服务满意度与续签率。

以通用型HR SaaS产品为例。

它面向企业提供通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包含人才管理、组织人效、招聘、绩效、考勤、薪酬个税、培训、数据等模块。

首先是行业差异

比如同样是排班跟加班,制造业和餐饮业需求差异明显。制造业通常需要周期性的白夜班、大夜班连班以及班后自动加班,而餐饮业则更倾向于每天灵活排班和调班,且通常不允许加班。

第二是管理理念差异

比如同样是制造业企业的客户A和客户B,面对同样的政策,由于管理理念不同,对加班时长控制和结转的做法大相径庭。

客户A严格限制加班时长,确保不超法规上限。即每月加班时长不超36小时,工作日加班不超3小时,公休日/节假日加班不超11小时;客户B则不限制每月加班时长,但通过固定结转36小时加班费,优先使用1.5倍工作日加班费,保留2倍公休日加班费,鼓励员工调休消耗,以此来节省成本。

第三是企业阶段差异

比如同样是互联网行业的客户A和客户B,因企业阶段不同,导致对年假发放/使用规则差异非常大。

客户A,作为上市企业,除依法执行年假规定外,还根据司龄额外发放福利年假。严格按法律规定执行的情况下,还会根据司龄的不同,每年单独给员工新增发放福利年假(1-10天不等);客户B,作为成长期企业,统一每年5天年假,司龄超过5年后逐年增加,上限为10天/年。

结果是某个模块的需求池里,待解决需求常年在5000条左右的状态,而这些需求呈现非常明细的离散性(即需求无共性)。

“如何有效解决个性化需求”成为了做好SaaS产品的关键

分享五条相关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经验1:立项之初,提前规划并设计个性需求解决方案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太多国内的SaaS厂商,为了追求市场占有率,采取快速推进研发的方式。

导致出现两类常见问题:

第一类是频繁重构。前期追求快速研发,架构设计不合理,导致企业进入成长关键阶段后,不得不重构系统。每次重构约需1年,造成需求空窗期,这是追求速度的“代价”;

第二类是个性化解决方案成本高。企业成熟后,客户体量增大,市场竞争加剧,解决个性化需求成为难题。因前期欠考虑,研发成本翻倍,且解决方案常需妥协,与完美方案有差距。

举个例子。

SaaS企业A早期专注于通用型SaaS产品迭代,未考虑PaaS、插件平台或低代码建设。进入成熟期后,面临客户个性需求堆积和产研资源有限的问题,重新设计产品架构的成本,至少是立项初的2倍以上。

目前经过半年的建设,其插件平台仍仅限内部使用,未能实现共享外部产研资源的目的。同时,其功能与适用范围受限于现有SaaS产品架构,难以达到理想的技术与产品架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在SaaS产品立项之初,必须深思熟虑:随着企业成长,个性化需求问题不可避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必须提前进行架构设计。

如果目标客群是中大型企业,则SaaS+PaaS的产品架构,可能是立项之初,可以考虑的架构设计;

如果目标客群是中小企业,则SaaS+低代码平台或插件平台的架构,可能是立项之初,可以考虑的架构设计。

经验2:产品功能设计之初,全面进行抽象化设计

有时,我们迫于某个客户的签约压力,追求快速实现客户需求,不得不采取一些折中方案。

结果,功能上线后,更多客户开始使用,延伸问题频发,不得二次迭代(甚至重构)。

原因,“欲速则不达”,过于追求当下解决问题的速度,放弃了长远的价值思考。

所以,在产品功能设计之初,最好追求全局最优设计,而不仅是局部最优。

举个例子。

加班属于制造业员工的常态需求,其中一个场景是:因生产任务紧急,班组长需要按需安排员工加班。比如周一至周五白班08:00-17:00(正常上班),周六安排白班加班08:00-17:00(补偿2倍工资)。

在项目立项之初,承诺了其中一家新签客户,必须在2023年3月底之前上线。

当时,面临两个不同的解决方案:

方案1:单独新增一种班次(即加班班次),它区别于正常班次,只根据打卡统计加班时长,不会计算员工迟到、早退、旷工等异常,不出勤也无需请假,预计投入1.5月;方案2:仅新增一种班次类型,本质与正常班次一致。即可根据打卡统计加班时长的同时,支持用户自定义,是否计算员工迟到、早退、旷工以及请假,预计投入3个月。

为了“节省”了1.5个月时间,以及履行对新签客户的承诺,选择了看似“最合理”的方案1。

当后续客户安排加班时,期望正常计算迟到、早退、旷工异常时,必须重构——所需投入的时间,甚至超过当初的3个月——必须兼容现有逻辑,避免影响已有客户的使用。

这就是“临时方案”的代价,“贪小便宜”而吃了“哑巴亏”。

如何全面设计与落地,可参考如何在入职1周内,输出产品规划?

经验3:关键功能的设计,最好在初始时就支持自定义

报表、列表、工作台属于SaaS产品的标准化功能,如果设计之初,因为工期等原因而选择标准化方案,不提供“千人千面”的自定义能力,那就是在给自己“埋坑”——除非你不想在公司久待。

以报表为例。

一般会有两种方案:

方案1:内置“所有”报表,但不支持自定义字段、列表顺序、显隐设置等。比如内置日统计表、月统计表(含出勤统计表、加班统计表、补贴统计表、扣款统计表、外勤统计表、工时统计表、每日出勤统计表等)、年统计表(含假期余额表、请假统计表等)、加班统计表等。方案2:内置关键报表,但支持自定义报表、字段,以及自定义列表显示顺序以及字段显隐等。比如内置日统计表、日明细表、月统计表,同时支持按对应三种类型自定义报表(可选所有出勤类、加班类、补贴类、扣款类、外勤类字段),以及允许自定义字段与显示顺序等。

我们曾经追求快速上线,选择了方案1,大概花了1.5个月时间支持了日报、月报,后面陆陆续续又花了1个多月,才完成了内置“所有”报表的工作。

上线后的2年内,基本都可解决大部分客户的报表类诉求.

可当进入第5年后,报表定制类的需求成为了“客户的痛点”——客户认为的基础功能,而你却不能提供。

比如:

有人觉得内置报表以及字段太多,很多用不到,每次查看/导出都是干扰;有人觉得内置字段的定义,跟客户需求不匹配,无法实现重新定义;有人想要每天出勤明细表,而不仅仅是每日/月的统计;有人觉得报表都是统计类或明细类,实际需要每月统计和每日出勤明细表是可以组合在同一张报表;有人需要每周的统计表,而不一定是每日/每月/每年;等等。

当我们想迭代时,发现基于现有的产品和技术架构,必然需要重构,且现有用户量非常大,考虑兼容的话,所需花费的成本,将比立项之初高2-3倍(即半年以上);

经验4:用户端的功能,最好设计初始时就支持配置化

SaaS产品面向两类人:客户、用户。用户又可分为管理员、员工等角色。

当我们在给用户(尤其是员工类角色)设计产品时,最好是做成可配置化,否则可能会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客诉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是否可以仅显示员工的上班打卡,而隐藏下班打卡时间,避免员工知道自己的真实上班时长?”“是否可隐藏年假的周期?或只显示年假余额,而不显示调休假余额?”“是否可按小时显示年假余额,而不是按天?”“是否可隐藏请假审批,今年所请假的总天数?或不按自然年统计天数?”“是否可以在员工确认工资条后,自动隐藏,不让后续再查看,避免后续可能的纠纷?”“是否可控制员工打卡时,必须拍照,避免员工不在办公区打卡,而是在楼下?”“是否可自定义提醒打卡时间?以及仅支持某个端口打卡?”“是否可自定义模块的名称?不要叫“奖金提成”或“工资条”?”等等。

不同管理员对期望可自定义控制的内容,千奇百怪。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确保与员工相关的元素,均可自定义控制显示/隐藏、名称等。

如果我们在每个设计之初不考虑,后续就只能采取“半妥协式”方案。

经验5:用户关键操作全部留痕,并外化给用户

我们每年会有近6000条客诉问题,其中超过30%以上都是规则确认、数据不一致等导致

比如:

“加班规则是按0.5小时的倍数进行取舍,结果却有员工加班时长是2.89小时?”——原因是先加班后修改规则导致不生效;“张三请了3天假期,为什么只扣了2天年假?”——原因是管理员改动了排班,将其中一天修改为休息;“为什么李四的年假余额被人调整过,麻烦查询下是谁操作的?”——原因是管理员A调整后,管理员B有疑问。“张三的调整年假和调整婚假都有值,实际不应该有值的,麻烦看下是谁修改的?”——原因同上“李四10月01日有法节加班记录,而他并没有申请加班,是什么原因?”——原因是管理员安排了加班,生成加班记录后,又把排班取消了。等等。

SaaS产品面向的是多客户、多用户的模式,每个人的操作可能都会对数据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我们想确保后续溯源的高效且精准,则在产品功能设计之初,必须进行详细的操作记录、日志明细等设计。

否则,功能上线后,所带来查询类的客诉问题,将会占据大量的产研成本。

邢小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枚在线教育的产品,关注互联网教育,喜欢研究用户心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