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永寿县在大力实施“千万工程”中,积极推动乡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通过以产带村,以村促产,进一步做实产业“里子”,展现美丽“面子”,让广大村民尝到了产村齐美的“甜头”。
在永寿县甘井镇烟庄村大棚里,村民正在给西葫芦拴吊绳。
永寿县监军街道古屯村丹参喜获丰收。
在永寿县马坊镇寨子村广茄种植基地,村民正在移栽茄子苗。
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永寿县在大力实施“千万工程”中,积极推动乡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通过以产带村,以村促产,进一步做实产业“里子”,展现美丽“面子”,让广大村民尝到了产村齐美的“甜头”。
产业兴旺动力足
天气回暖,春色渐浓。近日,来到永寿县马坊镇寨子村利康广茄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358座塑料日光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务工群众正忙着运苗、移栽、覆土、浇水,一排排茄子幼苗在这里“安家落户”,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这里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茄子比西安附近的品质还好,销量也好。”茄子种植大户李康介绍,“茄子基地占地340亩,去年共收获茄子350万斤,产值280万元。采完茄子,我们后期还种了香菜、菠菜、青菜、甘蓝、西瓜等。”
2020年底,李康返乡成立利康广茄蔬菜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永寿广茄”品牌商标。当年11月动工建设“永寿广茄”基地。为扩大规模、提升产业效益和品牌效应,李康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团队,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种植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周围乡亲提供技术支持。最初他聘请来自山东的技术员进行育苗、嫁接、移栽,并同步培养本村6名有种植基础的农户学技术,此外还免费为周边村镇提供技术指导、管理方法等。
“基地从最初的63座日光大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358座日光大棚,年产值近千万元。‘永寿广茄’商标获得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级认证,还带动了马坊、渠子、永平等镇相继建成大棚220余座。”李康自豪地说。
如今,李康的团队通过传播种养专业知识和进行实用技能培训,让当地群众带着技能进基地,有效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2024年,吸纳周边260多名村民务工,劳务费共发放176万元,村集体经济资产累计达151万元。
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的同时,也让乡村美起来。去年以来,寨子村对照省市“千万工程”示范村的创建要求,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立支部发动、党员带动、干部促动、党群互动机制,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集中改厕98户、硬化道路650米、改善生产路1375米,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好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寨子村党支部书记李乃荣笑着说。
乡村蝶变展新颜
走进永寿县甘井镇烟庄村,宽阔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行道树,活灵活现的文化墙,无害化厕所,无一不显示着农村新面貌。鲜艳的党旗在烟庄村党员活动室上方迎风飘扬,便民服务中心人来人往。
“要说村里的变化,我最清楚。”谈起如今的生活,村民胡德智高兴地说,过去自己生活在破旧的瓦房里,村里道路坑坑洼洼,到处堆着生活垃圾,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2019年,烟庄村开展农房改善工作,让村民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胡德智也住进了满意的新房。
近年来,烟庄村以富民强村为目标,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子“靓”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以来,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水泥路4000多米,门前铺设花砖11000多平方米,绿化街道16条,安装路灯80多盏,大大提升了村容村貌的亮化美化程度。”烟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清莹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设施农业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2019年4月,经过村两委不断探索、调查、酝酿、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烟庄村决定发展设施农业,改变落后的农业模式。
在烟庄村设施蔬菜塑料大棚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暖湿的空气弥漫着泥土与蔬菜交织的清新气息——西红柿、菠菜、西葫芦等蔬菜苗冲破了冬日的低温束缚,绿意葱茏,奋力生长,处处洋溢着盎然春意。
“镇上下发了扶贫切块资金50万元,我们要建设10座大棚,还是不够呀!可是产业发展不等人,时令不等人。”烟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清莹说,最终,王清莹和村上的副主任胡社利分别贷款25万元,建起了大棚。如今已发展大棚29座,其中日光温室大棚7座,双拱双膜大棚14座,单拱单膜大棚8座,先后对圣女果、西红柿进行了绿色认证,注册了“槐香烟庄红”商标,年带动务工4000多人次,发放劳务费用28万多元。
以菜生“财”、以菜聚“财”。近年来,永寿县紧紧围绕强产业、扩面积、提产量、增效益的整体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在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精准化培育、集约化经营上做文章,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大棚经济蓬勃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幸福生活甜如蜜
近日,来到永寿县监军街道古屯村车厘子产业园,看到工人们正在辛勤劳作,剪砧、划膜、刻芽、打清园药等一系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充满活力的景象。尽管工人们的脸上挂满了汗水,但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一排排格架杆线整齐有序,栽植基垅松软平整,水肥滴灌系统正在紧张施工中,一派有序忙碌的景象,为接下来的苗木栽植做全面准备。示范园引进全球车厘子行业领先技术和优质品种,通过全球名、优、新、特车厘子品种的标准化示范种植,本土化选育优质车厘子种苗,配套实效化系统种植技术,推动车厘子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果农收入。
董列列是古屯村村民,她感慨地说:“去年我们家土地流转了,原本以为会无所事事,没想到找到了这份工作。回家只需要五六分钟,一天工作8个小时,这份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太适合我了。”
古屯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军介绍,立足资源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企业及种植大户,让很多农户通过“家门口”就业提高了收入。
另一边,古屯村岁丰种养农民合作社的丹参种植基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垄垄长势喜人的新鲜丹参破土而出,村民们穿梭其间捡拾、分选,构成了一幅春日农忙的画卷。
“我从2015年开始种丹参,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去年种了160亩,亩产2000公斤左右。”合作社负责人李锋随手拿起一根鲜参向记者介绍,“根据今年的行情,收购价每公斤3.6元,每亩丹参毛收入有6000多元,纯利润合下来将近3000元。”
药材收成好,高兴的不仅仅是种植户,还有周边的村民。“这一年我在药田里栽苗、薅草、施肥、帮忙采收,每天有60多块钱的收入,一年算下来也能收入万把块钱呢。”村民李乐乐激动地说,她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还能到药田进行季节性务工,不出“家门”就有钱挣。
“产业兴”带动“农民富”。近年来,永寿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订单农业,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新方式,延伸产业链条,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条不紊地走实走细,走出一条群众多元增收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户和集体经济的“双丰收”。(来源:咸阳日报)
责编:王薇
编辑:李英
来源:荣耀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