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既要薪火相传又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作为黄帝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河南正以更强的文化自信、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多的时代作为,将黄帝文化转化为谱写
□河南日报社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既要薪火相传又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作为黄帝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河南正以更强的文化自信、更高的历史自觉、更多的时代作为,将黄帝文化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磅礴力量,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中担当新的历史使命。
寻根溯源: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核
黄帝文化是由黄帝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为后世所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与身份认同的内在依据。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体现为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蕴含着开创性、和平性、包容性的特质。
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从郑州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的“北斗九星”祭祀遗迹,到巩义河洛古国展现的早期国家形态,黄帝时代已经形成了以器物发明突破生存局限、以制度创设规范社会秩序、以文化创造凝聚族群共识的社会治理体系,融汇成黄帝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一是开疆拓土。黄帝部族历经黄土高原迁徙,在与炎帝、蚩尤的部族融合中,以“修德”服众,以“振兵”安民,最终形成华夏部族联盟,建立了“协和万邦”的政治基础。二是创制百物。黄帝被誉为“百物创制之祖”,黄帝时代的发明涵盖生产、生活、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明舟车突破地理限制,改良弓箭增强防御能力,“划野分州”“计亩设井”、建立农耕制度,教民养蚕缫丝、酿酒、制陶,令仓颉造字、伶伦定音律,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三是问道究微。黄帝时代完成了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的思维跨越。与岐伯论“阴阳五行”,“西见广成子于崆峒山”,求问“至道之精”,将部族治理经验升华为制度文明,体现了探究真理的虔诚和决心;以“阴阳合历”构建时空秩序,将自然规律凝练为农耕文明的历法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开拓和应用。
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黄帝时期造就了“协和万邦”的和谐格局,也孕育了中华文明“天下一家”“四海归宗”的家国情怀,推动独具特色的和平思想的形成。一是政治智慧。《史记》中记载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未行灭族,反以“共祭天地”盟誓,凸显了“以战止战”的军事思想、“合符契以息兵”的政治智慧。二是制度设计。黄帝时期就开始尝试建立对地方部落的监察制度。据史书记载,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开创了多元部族融合共生的治理范式。三是文化整合。通过“正名百物”统一部族认知,以婚姻联盟促进跨地域交流。据《礼记》记载,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通过统一祭祀仪轨,将分散部族凝聚为“黄帝子孙”;设立“九德之臣”,以“孝、慈、文、信”的德行教化百姓,主张以道德认同替代血缘仇恨;“娶于西陵之女”,通过联姻会盟的柔性联结,促进跨地域的文化认同。
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黄帝文化中孕育的“天人合一”理念,形成了贯通微观个体与宏观自然的认知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一是顺时而动。黄帝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遍取周边诸身事物变化规律,构建了原始的自然科学知识系统。《史记》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令大挠作干支、容成制历法,融“二分二至”入农耕,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律,将天文观测转化为农耕实践,使黄河流域成为早期的农耕文明高地。二是法地之宜。《管子》讲:“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而黄帝居“有熊之国”,北依具茨山,南临双洎河,既保障军事防御又满足农耕灌溉需求。这种在都城选址上的生态智慧,体现了先民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辩证关系的系统性认知。三是体天之道。《黄帝内经》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此,“治未病”需“顺四时而适寒暑”,开了生态医学的先河。“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将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视作个人和国家活动的基本准则,凸显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崇礼尚仪的教化传统。黄帝时期的礼制实践,推动“礼仪”从祭祀走向生活。黄帝文化中崇礼尚仪的教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一是制礼作乐。黄帝创嫁娶制,“正姓氏,别婚姻”,创立“纳采、问名、纳吉”六礼雏形;创丧葬制,“棺椁之作,自黄帝始”。婚姻制度以礼制终结血缘混乱,奠定华夏人伦基础,丧葬礼仪的棺椁规制构成“礼仪即秩序”的文明实践。《白虎通义》记载“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使礼制兼具规范性与包容性,成为延续华夏民族的治理框架。二是藏礼于器。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传说,实为以服饰材质(丝麻)、纹样(十二章纹)建构身份标识系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与青铜爵组合,证实“器以载礼”的用器制度,其源头可追溯至黄帝时代的礼器规制。多项考古成果表明,礼器纹饰承载着“辨等威、昭德行”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礼仪之邦”的典型代表。三是以礼入法。黄帝以礼法整饬社会秩序,使人们的行为有所依据,规范了内部存续竞争行为,通过推行礼制实现社会治理转型。
继往开来:黄帝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帝文化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准则,更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积淀成跨越时空的文明基因。既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又是创新发展的“源”与“流”。深入挖掘黄帝文化的时代价值,是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铸牢民族共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黄帝文化以“同根同祖同源”为内核,强化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血脉认同与文化归属,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载体,唤醒民族基因中的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一是强化文化认同。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源头,蕴含着“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绘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始精神图谱。通过“龙图腾”的符号凝聚、“礼仪之邦”的文明标识,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强化着“华夏一体”的文化认同,彰显着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坚守。二是铸牢民族共识。黄帝文化中团结、和谐、统一、开拓的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先祖崇拜到文明标识的演化,构建起中华文化的符号体系。通过历史记忆的赓续、仪式活动的共情、符号传播的创新,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认知共识,形成民族共识凝聚机制。三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黄帝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深化对中华文明根源的认知,厚植“根、梦、魂”,推动形成凝心聚力的繁荣发展局面。黄帝文化中孕育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智慧,超越了西方的“文明冲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底气,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东方智慧。
弘扬道德规范,引领文明风尚。黄帝文化中“崇礼尚仪”的教化传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资源。《周易》所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治理理念,在黄帝时代已初具端倪。通过礼乐教化实现“移风易俗”,体现了中华民族“以文化人”“礼乐教化”的文明传统。一是弘扬道德规范。黄帝文化强调“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倡导公平与秩序。将黄帝文化中“德治礼序”的治理智慧以及道德资源转化为现代公民的道德自觉,可以为现代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与公民道德培育提供历史镜鉴,形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二是活化传统基因。黄帝文化中蕴含的“合符釜山”的联盟智慧,“器以藏礼”的制度传统,“以文化人”的治理理念是现代社会价值准则的源头活水。借助“日用而不觉”的濡化路径,激活其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公民个体的价值准则,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三是培育文明风尚。黄帝文化倡导“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有助于引导社会形成包容互助、尊重差异的文明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兼具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的文明培育体系。
强化开拓创新,激发奋进力量。黄帝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创新基因,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强劲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周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种通变智慧,早在黄帝“造舟车、制衣冠”的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新时代新征程,要激活黄帝文化中开拓创新的因子,激发奋勇前进的力量。一是为破解难题提供精神动能。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的开拓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意志力量。从“物质满足”到“全面发展”,从“生存保障”到“高品质生活”,黄帝文化激励我们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升华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自觉,在破解发展难题中释放精神动能。二是为社会治理筑牢根基。黄帝文化“多元共生、和合共融”的文明理念可以较好融入现代社会治理,转化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治理效能。从“枫桥经验”的深化实践到“议事协商”机制的创新探索,以制度创新打通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在“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实践中,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治理根基。三是为科技发展培育创新基因。黄帝“制衣冠、创音律、立舟车”等发明实践,生动展现了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跨越的技术突破,奠定了中华民族创新基因的实践基础。在此过程中,强化“开拓者”的角色认同,激发科技工作者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科技发展的新路径。
薪火相传:传承弘扬黄帝文化的河南实践
黄帝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华章。河南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黄帝文化的新使命,通过系统构建黄帝文化标识体系、塑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品牌、激发黄帝文化资源活力等多项实践,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
系统构建黄帝文化标识体系。河南持续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篇大文章,系统推进黄帝文化标识体系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精神标识。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将黄帝故里打造为世界华人的精神地标和心灵家园;2023年出台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首次提出“构建黄帝文化国家精神标识体系”,明确将黄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表达。二是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河南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抓手,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工作,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三是注重强化符号建构。黄帝时代,龙图腾逐步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象征,逐渐积淀成为各民族的文化共识与情感认同。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黄帝叙事中的龙图腾与神话传说、祖先缅怀、节日习俗以及各类共享的文化符号,已然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与文化情感的有效载体。河南通过“政策引领—文明探源—符号建构”,推动黄帝文化从历史记忆升华为当代共识,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滋养。
塑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品牌。河南厚植“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理念,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袭古盈新中,系统推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品牌塑造,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文化地标,让中外来宾深刻感受到“老家河南”的深意、诚意和新意。一是注重保持传统。拜祖大典保持了办典的基本格局,严格遵照“九项仪程”。大典现场在场景布置、服装礼器、启幕仪式等方面,突显完备的礼仪规制、庄严的恭拜氛围,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黄帝文化元素,在传承中彰显了文化的厚重底蕴。二是强化科技赋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利用网上拜祖与现场拜祖结合、境内拜祖与境外“同拜”互动的形式,结合新技术应用,对全球华人网上拜祖平台进行优化提升;对拜祖模块3D建模,增强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升级拜祖现场有声VR,提升黄帝故里园区导览功能,引入情境,带来沉浸式体验。三是提升传播效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充分利用“报、台、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点线面结合,讲好新时代“黄帝故事”。通过“保持传统—技术赋能—提升传播效能”,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造为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激发黄帝文化资源的活力。河南承深厚历史底蕴,扬开放创新精神,在传承中固本、在创新中突破、在共享中升华,系统激活黄帝文化遗存,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时代新活力。一是摸清黄帝文化资源。河南境内汇聚了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主要以纪念地为精神象征,以遗址群为实证基础,构成完整的文化体系。新郑黄帝故里作为黄帝的出生、创业与建都之地,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拜祖的圣地。新郑具茨山是黄帝部族活动的核心区域,留存众多黄帝文化遗迹。此外,灵宝黄帝铸鼎塬有现存最早专述黄帝事迹的碑刻。北阳平遗址与西坡遗址反映黄帝时代社会复杂化进程;巩义双槐树遗址,生动展现了黄帝时期的文明礼制与生产生活场景;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完整呈现了仰韶文化发展脉络,充分展现了黄帝时期先民们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创造。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为中华儿女绘就了一幅探寻精神家园的文化地图,通过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让黄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二是打造活化传承河南样本。推出“黄帝文化+研学”的创新模式,设计汉服体验、历史情景剧、华夏古乐等环节,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动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开发AR历史沙盘教具,将黄帝时期部落战争与文明演进转化为动态推演场景,突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彩陶纹样、黄帝传说等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确权,建立全球共享的黄帝文化数字资产库,推动文化资源向数字IP转化,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以黄帝文化符号为核心,开发AR明信片、智能盲盒等轻量化文创产品。将黄帝文化理念融入产品设计,打造文化新标杆,实现文化IP与商业品牌双向赋能,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优秀的河南样本。三是构建全域文化体验网络。河南围绕“黄帝文化+文明探源”“姓氏寻根”等主题,打造跨区域文旅线路,串联黄帝文化的核心资源,形成“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之旅”“拜祖寻根之旅”等精品线路。通过举办黄帝文化论坛、全球豫商大会、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轩辕情·中国梦”中国书画作品展等系列活动构建全域文化体验网络,形成良好发展态势。通过“摸清资源—打造样本—构建网络”,不断激活黄帝文化资源,将厚重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当代活力,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勇担使命:奋力实现“四高四争先”
文化传承担使命,奋勇争先正当时。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四高四争先”决策部署,要加快构建更富活力、更具影响、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黄帝文化传承发展新格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注入强劲文化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助力黄帝文化品牌价值提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在深化改革和创业创新创造上奋勇争先”,全面优化黄帝文化的产业布局,持续推动黄帝文化高端化、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黄帝文化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坚持项目带动。以新郑、巩义、郑州为核心,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底蕴深的黄帝文化主题园区和研学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项目和旅游线路,以精品化建设推动黄帝文化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二是发挥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建立黄帝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和休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孵化培育一批兼具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与品牌项目,增强黄帝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三是构建协同合作机制。鼓励龙头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文创团队协同合作,开发以黄帝故事为内核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IP,构建IP矩阵,探索黄帝文化的时代表达,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黄帝文化创意精品。
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中提升黄帝文化全球传播效能。扩大高水平开放,是“四高四争先”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立足“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以黄帝文化对外传播为抓手,推动河南文化走出去,增强黄帝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话语权。一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与全球知名文化机构和国际组织合作,定期举办国际性黄帝文化论坛和文明对话活动,搭建高规格文化交流平台,推动黄帝文化与全球文明对话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国际话语权。二是推动精准传播。建立“黄帝文化全球传播云平台”,创新多语种传播方式,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特点,实施分众传播策略,精准策划推出黄帝文化海外系列传播内容与活动,实现传播手段、传播内容与传播受众的精准对接,不断扩大黄帝文化海外影响力。三是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从传播效果、品牌影响力、经济转化力等层面着手,确立黄帝文化传播的评估维度与指标设计,形成包含内容创新度、渠道覆盖度、受众参与度等的可视化评估反馈机制,实现黄帝文化传播从粗放式推广向精细化运营升级。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厚植黄帝文化传承根基。创造高品质生活,是“四高四争先”的根本目的。我们要主动作为,聚焦“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大力推进黄帝文化进基层、进社区、进乡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认同感,真正实现黄帝文化在新时代全民共享。一是构建全民文化教育体系。将黄帝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开发相关的动画课程、AI互动问答系统,通过“研学+实践”模式覆盖河南的中小学校。在社区设立“黄帝文化角”试点,配置投影设备,让民众在生活场景中感知黄帝文化的精神内涵。二是探索文化融入方式。建立覆盖城乡的黄帝文化宣讲队伍,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讲述黄帝故事,以群众参与为导向打造黄帝文化节庆活动和特色体验线路,让黄帝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认同、践行黄帝文化。三是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以“黄帝文化”为主题的非遗文创、独具特色的各类演出等项目。建设“黄帝文化驿站”,提供姓氏族谱定制、非遗手作课程等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对黄帝文化的共建共享。
在实施高效能治理中优化黄帝文化传承保障体系。实施高效能治理,是“四高四争先”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围绕“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奋勇争先”,强化黄帝文化保护传承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持续提升治理效能,确保黄帝文化传承行稳致远。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出台《河南省黄帝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在黄帝遗址保护与周边生态修复的协同责任,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黄帝文化保护机制。在始祖山、具茨山等核心区域试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一体化保护模式,将黄帝“顺天应时”的生态智慧融入治理实践,推动传承工作从自发行为走向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确保黄帝文化传承的长效性与可持续性。二是健全协同机制。成立省级黄帝文化传承发展领导小组,构建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联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部门统筹文化廊道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整合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多部门资源,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形成整体联动、有效互动的治理新格局。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建立黄帝文化传承发展专项基金,出台专门扶持政策,支持黄帝文化研究、传播与开发;单列“生态人文研究”专项,重点支持黄帝农事智慧整理、生态祭祀仪轨复原等课题研究,资助建设融入黄河湿地保护、节能建筑技术的文化展馆。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黄帝文化研究智库。设置生态哲学研究议题,培育既通晓传统文化、又掌握生态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传承人,为黄帝文化注入绿色基因,使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当代可持续发展动能,实现文化根脉守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生共荣。
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张涛
统筹:万川明 赵士红
组长:胡远慧 杨晓东 周海涛
成员:芦 洁 郭宇坤 赵艺扬 徐婷婷 童昀 刘红涛 贺新 赵文心
执笔:周海涛 芦洁 郭宇坤 赵艺扬 徐婷婷 童昀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