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人一听闻肺结节,首要反应即为“是否罹患肺癌?””“要不要忌口?”“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于是网上各类信息满天飞,说吃韭菜不好、茼蒿刺激、果类含糖高……
但真相真的有这么吓人?其实大多数时候,人们关注错了方向,把枪口对准了那些根本无害的食物,而真正该警惕的几类“幕后黑手”,反而没人说。
肺结节怕不怕韭菜?说句实在的,压根不怕,甚至可以说,一点事都没有。怕的,是你压根想不到的那几样。
先从一个冷门但扎实的数据说起。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35岁以上的城市居民中。
每100个人里有将近27个被查出肺部结节,有的是偶然体检发现,有的是因为别的病才被发现。然而,在这些人当中,结节发展为恶性肿瘤者,占比尚不足5%。
而且在这5%的人当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体内慢性低度炎症指数偏高。注意,不是吃辣吃咸的那种炎症,是细胞层面一种长期的“低烧”状态,叫做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
这时候有人就会好奇了,那这种炎症是从哪儿来的?韭菜吗?不是。果类?更不是。真相其实藏在那些看起来“健康”得不得了的加工食品里。
像早餐经常吃的即食燕麦,市面上大多数都是经过高温膨化、添加甜味剂、香精、抗结剂制成的,糖虽然标着“低”,但加的是果葡糖浆,它可是让C-反应蛋白升高最快的添加剂之一。
再比如一些人追求轻食,喜欢吃的“无糖酸奶”,里面的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虽然不升血糖,但却能显著激活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
这些听起来像是健身神器的“健康品”,其实才是体内炎症的幕后帮凶。
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是过量饮用草本代茶饮。许多人认为绿茶苦涩,于是开始饮用枸杞决明子、菊花金银花,甚至诸如清肺茶、排毒茶之类的饮品。
这些茶是好东西没错,但问题出在“过量”和“乱搭”。像决明子,它在中医理论里偏寒凉,长期大量饮用,会抑制胃黏膜修复能力,进而影响蛋白质吸收,慢慢引起营养不良型低免疫状态。
一个免疫系统长期处在“哑火”状态的人,肺结节的修复能力也就大打折扣。而且这些草本饮料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忽视的作用。
它们会轻微影响肝药酶的代谢速率,间接干扰体内激素平衡,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一旦内分泌失调,结节的不稳定性就更难以控制了。
再来看一个更隐蔽的“帮凶”——心理应激状态。这可能是最没人提起、但又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
医学研究领域曾有一项长达12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上,研究对象为1200名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的患者。
研究发现,长时间处于中高强度心理压力下的人,其肺结节增长速度是情绪稳定人群的2.3倍,结节异变概率也显著升高。
这里说的心理压力,并不是单纯的烦躁,而是那种“持续性、高压、睡眠障碍伴随躯体紧张”的状态。
压力怎么让结节变大?机制很复杂,但可以大致理解为,高压状态下,人体分泌的皮质醇水平上升,导致淋巴细胞活性下降。
而肺部是个“爱储存沉默细胞”的器官,淋巴细胞一弱,肺部本就存在的微小炎性病灶就可能变成“活跃状态”,结节也更容易被激活并生长。
加上长期睡眠不足,会干扰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是目前研究中唯一被证明对肺部细胞有“修复与清道夫”双重功能的激素。
最离谱的一类是“熬夜+重口味+久坐”三连组合。这种生活方式几乎不属于单一食物,但却是最具破坏力的“隐形食物”系统。
原因很简单,它破坏了肠道菌群。近五年大量研究已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和肺部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某些有害菌群如Proteobacteria、Fusobacterium等过度繁殖。
会通过“肠-肺轴”影响肺部免疫屏障,削弱纤毛清除系统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肺结节可能只是肺部清除效率变差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病因本身。
最有意思的,是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做的研究,他们对上百名肺结节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发现结节缩小甚至消失的人群里。
有个非常奇怪的共性: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个稳定、固定、可预测的“午休”时间,平均每日午睡20分钟以上的人,体内褪黑素水平比完全不午睡的人高出接近42%。
研究者推测,午休可能激活了一种叫PARP-1的DNA修复酶,而这种酶恰好在肺部纤维化修复中有关键作用。这是不是说明“躺会儿”比喝多少保健茶都强?可别不信,还真有可能。
回头看,那些被千夫所指的韭菜、茼蒿、果类,其实都是“替罪羊”。
韭菜富含硫化物,有抗氧化效果,茼蒿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物质,有一定的镇咳平喘作用,而水果只要不过量,它们的维生素、类黄酮甚至多酚类物质。
都是结节修复期的重要营养源。真正让结节“动起来”的,从来不是这些天然食材,而是生活方式背后的长期慢性伤害。
那问题来了:肺结节到底能不能逆转?有没有可能它自己“消失”?这个问题,倒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
关于肺结节是否能自行逆转,目前的研究方向更多集中在两个路径:一是身体自身免疫系统是否有能力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团”,二是体内环境是否允许“纤维化逆转”这个过程发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曾在2020年开展一个为期18个月的实验性观察,找来了58名“不干预观察型”肺结节患者。
不开药不做手术,只调整生活习惯,比如每天午休、控制体重、限制超加工食品、控制情绪、保证日照时间。结果18个月后,有19人的结节缩小,有7人完全消失,剩下的也基本稳定。
这说明什么?说明肺结节不是“宣判死刑”,它其实更像是身体在给出的一个警告信号,告诉你:“兄弟,是时候收收心了。”
[1]陈宽,焦莉,赵世豪,等.肺结节中医辨治研究进展[J/OL].世界中医药,1-6[2025-04-01].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