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在红军里当过军长的人,后来成了国军“剿共”的头头,又在几十年后写信给曾经的战友,说想回大陆养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人要是活得够久,什么样的场面都能翻回来。
一个在红军里当过军长的人,后来成了国军“剿共”的头头,又在几十年后写信给曾经的战友,说想回大陆养老。
最让人想不通的不是他叛变了,而是他晚年还能如愿以偿地回家,而且是邓小平亲自批的。
他叫龚楚,年轻的时候是个能人,枪法、兵法、带兵,全都拿得出手。
井冈山那会儿,他和朱德、毛泽东并肩作战,不折不扣的红军栋梁。
那时候,谁要是提起红军的军事指挥,绕不开他。
但后来,他变了。
先说说1935年那个春天。
那年苏区被围得死死的,物资断、通信断,红军主力都已经开始长征了,留龚楚和陈毅、项英在后面打游击。
龚楚带着人守在湘南一带,等着中央给他回话。
可等啊等,等了一个月,电报打了几次,就像掉进了井里,没回声。
这边天天吃萝卜,连盐都成奢侈品;那边国民党天天广播,说红军已经全军覆没,别再幻想了。
老百姓跑的跑,躲的躲,就剩一帮实在没地去的人。
龚楚心里也不是铁做的,他开始动摇了。
以前他顶得住,是因为相信中央还在,革命还有希望。
可现在呢?连个回信都没有。
再一想,前阵子自己的老同学李明瑞在肃反中给整没了,自己也被贬过几次,心里那口气早就憋着。
说实话,他不是没想过坚持,可坚持得下去吗?
等到5月2日那天晚上,他说胃疼,要先回屋歇着。
看着营房里几个战士还在打水、做饭,他转身进屋,关上门,趁着天黑,什么也没说,悄悄往家乡广东乐昌走了。
他走得安静,留得干净,就像从来没来过似的。
这边龚楚刚回到家乡,那边国民党的陈济棠就找上门来了。
陈济棠是广东的地头蛇,专门研究怎么围剿红军。
他一听说龚楚回来了,马上给他递了个“橄榄枝”:你懂红军啊,来帮我们抓项英和陈毅。
龚楚犹豫了一下,还是点头了。
他带了四十个人,个个穿上红军制服,把自己冒充成湘南游击队。
他琢磨得挺细,先找到赣粤边一个叫何长林的游击队长,说自己是红军,想联系项英他们。
何长林一听有人来支援,还拉着他一起写信给上级。
信发出去了,项英信了,陈毅没信。
他觉得这事蹊跷,说再等两天看看。
龚楚一看没动静,急了。
他知道时间拖得越久,越容易穿帮。
他直接设了个局,说要开个会,把游击队的人骗到北山。
结果呢?没人肯投降,三十多个战士全都战死,就剩几个人逃出去。
这事在当时传得不广,但后来一查线索,全是他一手安排的。
再往后,他跟着国民党打了不少年,换过不少单位,从参谋做到“剿共顾问”。
可惜的是,他再也没回到以前那种指挥一整支红军的高度。
到了抗战后期,他也就算是个能人,但不是核心。
1949年新中国要成立前夕,他还在海南。
他那时候心里也清楚,国民党这边快完了。
他原本还能立点功,说服老乡薛岳投降。
组织上也愿意给机会,但他不敢。
他怕的不是失败,是怕回去了没人信他,反而被当成旧账清算。
他找了个借口,跑去了香港。
香港那边,他过得不算穷,也不算富。
写字、画画,卖点书法,靠点小生意过日子。
他不说话,不发声,不参与政治。
身边人都知道他是谁,但没人敢多问。
转眼就是四十年。
八十年代末,国家开始对国民党老兵放宽政策,说愿意原谅愿意回来的。
龚楚听说后,心里那个激动,就像等了一辈子的车终于来了。
他写了几封信,分别寄给邓小平、杨尚昆,说自己想回家养老,不求职位,只想落叶归根。
这事放别人身上,可能早就被搁置了。
可邓小平看了信,批了。
龚楚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
回去后,当地政府给他安排得挺好,家电、家具都配齐了。
老街坊一听说他回来了,原先的那点旧事也都翻了出来。
有人躲着他,有人去看他,大多是些研究历史的人,想听他说点红军那会儿的事。
他倒也不藏着掖着,只要是红军时期的事,他都愿意讲。
谁带的兵,打过哪一仗,用的什么战术,他说得头头是道。
但一说到叛变后那几年,他就闭嘴了。
有时候说不记得了,有时候说那是误会。
到底记不记得,谁也不知道。
只是他总说一句话:“我没背叛,我只是不能认同当时的路线。”
说到底,龚楚不是第一个离开红军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他不是为了钱,也不是怕死。
他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又看不到希望。
他觉得他走那一步,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留条命。
但他也知道,他错过了。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权,长征转危为安,红军走了出来。
龚楚如果多等几个月,也许还能回到主力部队,继续打仗,继续当将军。
但他没等。
龚楚那封信,不是求情,是认命。
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早就翻不了身了。
他不是回去当官的,他只是想落个清静。
邓小平批准了,也没说他功过如何,就一句话:“曾经有贡献,让他回来。”
这回答不冷也不热,但够实在。
龚楚这一生,起得高,落得狠。
前半生握兵权,后半生种兰花。
他的事不需要别人评说,自己心里最清楚。
有些人走了一辈子弯路,只为回家那一刻不后悔。
来源:历史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