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巢笔下的秋天带着一股肃杀之气。这首诗写于他科举落第之后,看似咏菊,实则抒怀。诗中"我花"指菊花,九月八重阳节前夕,菊花盛开而百花凋零,暗示着一种力量的更替。黄巢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甘失败的雄心壮志。一个"杀"字用得极妙,既点明了秋日的萧瑟,又暗含了推翻旧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笔下的秋天带着一股肃杀之气。这首诗写于他科举落第之后,看似咏菊,实则抒怀。诗中"我花"指菊花,九月八重阳节前夕,菊花盛开而百花凋零,暗示着一种力量的更替。黄巢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甘失败的雄心壮志。一个"杀"字用得极妙,既点明了秋日的萧瑟,又暗含了推翻旧秩序的决绝。这哪里是在写花,分明是一个失意书生发出的变革宣言。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的秋日则弥漫着淡淡的忧伤。阴沉的秋日久久不散,霜期来得晚,只剩下枯败的荷叶在雨中发出声响。诗人寄宿在骆氏亭,怀念远方的崔雍、崔衮两位友人,枯荷听雨的意象既写实又抒情。那雨声敲打的何止是荷叶,更是诗人思念友人的心弦。秋阴不散,如同离愁别绪萦绕不去;留得枯荷,恰似世间唯有残缺美最动人。这句诗写出了秋日的静谧与孤独,让人在衰败中感受到别样的诗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绘的秋景绚丽壮阔。夕阳西下,霞光满天,一只野鸭振翅高飞,秋水与长天融为一体,呈现出一望无际的蔚蓝。这幅秋日图景既有动感又具宁静,色彩斑斓却又和谐统一。王勃当时年少得意,笔下的秋天也格外明丽开阔,没有丝毫悲凉之感。这十六个字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成为了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秋日则是清新幽静的。新雨洗过的空山,傍晚时分的秋意,简洁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王维擅长在诗中营造禅意,这里的"空"既是山林的空旷,也是心境的空灵。雨后的清新,晚来的凉爽,都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宁静美好。没有繁华喧嚣,只有自然本身的韵味,这正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和追求淡泊的精神世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一反传统悲秋主题,唱出了秋日的昂扬赞歌。古人见到秋天萧条往往感到悲伤,诗人却认为秋日远胜春天。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尽管身处逆境,他却依然保持乐观精神。秋高气爽,晴空万里,鹤群凌云,这些意象都展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和不屈的意志。这种反传统的秋日讴歌,不仅创新了诗歌意境,更展现了中国文人逆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王勃的《秋夜长》描绘了秋夜的漫长与美丽。秋夜漫漫似乎没有尽头,明月皎洁,露水晶莹,高城华阁在夜色中遥遥相望。这首诗原本写的是闺中女子秋夜怀人,但抛开具体背景,单看这几句对秋夜的描写,已经足够动人。月白露清的光辉,层层叠叠的楼阁,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秋夜图,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凉意渐浓的夜晚。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笔下的秋日充满生机与色彩。诗人提醒友人刘景文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正是橙黄橘绿的秋末冬初时节。别人写秋多写萧条,苏轼却看到了成熟与丰收的美。橙子黄了,橘子还绿着,色彩斑斓的果实挂满枝头,这是大自然在寒冷来临前的最后盛宴。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总能保持乐观心态,这句诗正是他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精神体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描绘的是江南秋末的景色。青山隐约,绿水长流,秋天即将过去而江南的草木尚未枯萎。诗人时任扬州掌书记,怀念江南美景,写下这首诗寄给友人韩绰。江南的秋日本就来得晚,加之气候温和,所以秋尽而草未凋。这两句诗写出了江南秋日的朦胧美和持久生机,青山绿水间透着淡淡的乡愁和友谊的温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白朴的《天净沙·秋》用极简的笔法勾勒出深秋景象。孤独的村庄,西下的落日,残存的晚霞,袅袅轻烟,苍老树木,寒风中乌鸦,还有一只飞雁的影子。这些意象密集排列,没有任何修饰语,却共同构成了一幅凄美的秋日黄昏图。这支小令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通过一个个画面的叠加,传达出浓郁的秋意和孤寂情感,展现了元曲小令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首诗,九个秋天。有的豪迈,有的忧伤;有的明丽,有的宁静。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模样。诗人通过自己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秋日记忆。当我们在这个秋天驻足,或许也能从这些千古名句中,找到与自己心境共鸣的那一片秋色。
来源:东方红红色文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