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集中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成果,不少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都运用了新能源技术和锂电池相关技术。
202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集中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成果,不少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都运用了新能源技术和锂电池相关技术。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新能源装备和信息:
装备类型具体名称/型号新能源技术特点功能与优势主战坦克新一代40吨级主战坦克(如100坦克)采用增程式混合动力(柴油增程器+锂电池)或油电混合动力,具备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提升机动性(最高时速85公里)、降低噪音增强隐蔽性、稳定电力支持电磁装甲、主动防护系统、激光武器等高能耗先进装备。无人作战平台电动无人机(多型)纯电驱动,AI与电动动力深度融合。低噪音隐蔽渗透、AI自主决策、蜂群协同作战、持续任务执行能力。东风-41改进型发射车
首次换装 固态锂电池组
能量密度:比传统液冷三元系统提升38%
重量:降低26%,机动性更强
低温性能:-40℃下冷启动无忧
安全性:固态电解质不可燃、不泄漏
这一升级让发射车无需外接柴油机,便能静默行驶500公里,真正做到“隐声亮剑”。
水下装备电动无人潜艇纯电动发动机驱动。长约11.5米,排水量50吨,最大潜深300米,续航500海里。可搭载小型无人潜航器(UUV)或发射对陆打击巡航导弹,执行侦察、反潜和精确打击任务。军用越野车东风“猛士”军车及民用衍生版(如猛士917、M817)军车具体动力未明确,但其民用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917、M817)采用新能源技术(如纯电或增程)。军车以高机动性和可靠性著称;民用版猛士M817搭载华为智能系统(ADS 4智驾、鸿蒙座舱5),强调智能越野能力。后勤与辅助车辆比亚迪纯电动环卫车(T18等)纯电动,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如T18车型348kWh电池,CLTC续航380公里),支持快充(4小时),具备能量回收系统。低噪音、零排放、高效作业(路面尘土残留量可降至每平方米2克以下),适配清扫、洒水、垃圾转运等多种上装需求。曾多次服务国家级阅兵盛典的环卫保障。能源保障方式
后勤保障车:移动储能仓
YT-8000型锂电保障车:
储能规模:8组280kWh储能柜
应急补电:5分钟完成直流快充
平战结合:具备V2G功能,可反向送电。
自身发电(增程器)、野战充电系统(移动充电方舱、发电车,可能集成光伏)、基地充电(固定充电桩)、能量回收、军用便携式光伏充电设备、模块化电池更换等。
满足复杂战场环境下各类新能源装备的能源补给需求,减少对传统后勤燃料的依赖,提升能源自主性和持续性。
此次阅兵展示的新能源武器装备,并非简单地将传统动力替换为电池,而是带来了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
•显著提升隐蔽性与生存能力:混合动力系统有效降低了坦克、战车等装备的热信号和噪音水平,使其更难被敌方探测和追踪。
•赋能新质作战力量:稳定而充沛的电能是激光武器、电磁炮、高功率微波武器(如微波反无人机系统)、先进电子战系统等高能耗定向能武器运作的基础。这些武器能有效应对无人机蜂群、导弹等威胁,改变了传统攻防模式。
•推动无人装备智能化:电动无人平台(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自主决策、协同编队(蜂群) 和长时间持续任务能力,正成为新质作战力量的关键。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军用新能源技术(如东风猛士的军车技术)反哺民用领域,催生了高性能的民用新能源越野车;民用领域的电池、电控、智能驾驶等技术也助力军用装备升级,形成了良性循环。
•虽然阅兵报道未明确提及所有装备的电池类型,但比亚迪环卫车明确使用了磷酸铁锂电池。这批洗扫车由 T18 与 T7B 车型组成,集成了洗扫、高压冲洗等 10 种作业模式。得益于磷酸铁锂电池,车辆可满载工作 8 小时,全程零排放、低噪音,比传统清扫车节能 15%。从 2015 年首度服务阅兵,到 2025 年刀片电池与电驱技术加持的第三代产品,比亚迪环卫车已经在长安街上跑了整整十年。
比亚迪纯电动环卫车清洁车队率先亮相
•军用新能源装备的充电方式多样,包括自身发电(增程器)、野战充电系统(可能集成光伏发电单元)、基地充电、能量回收、军用便携式光伏充电设备、模块化电池更换等,以适应复杂战场环境,提升能源自主性。
总的来说,此次阅兵清晰表明,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发展正朝着动力系统混合化/纯电化、支撑新质作战能力、无人装备智能化与新能源结合以及能源保障多元化与绿色化的方向迈进。
从 2015 年阅兵时锂电装备的零星出现,到 2025 年 “全锂电机动方阵” 的大规模亮相,十年间,锂电池已从国防装备的 “辅助动力” 跃升为 “核心能量载体”。无论是战略重器的固态锂电升级、无人装备的微型锂电突破,还是单兵系统的柔性锂电创新,每一项技术应用的背后,都是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维度的持续突破 —— 它不仅重构了国防装备的动力体系,让 “静音作战”“静默部署”“蜂群协同” 等新型战术成为可能,更以 “绿色零碳” 的特性,推动国防建设与 “双碳” 目标深度协同。可以说,长安街上驶过的锂电装备方阵,既是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的 “阅兵”,更是锂电池作为 “未来能源核心”,赋能国防科技、守护国家安全的有力证明。
来源:锂电动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