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技术持续升级,催生更多新生应用。根据爱立信2024年6月发布的“EricssonMobilityReport”,至2029年5G移动用户将接近56亿人,5G将占移动数据流量的75%左右。5G网络的快速普及,促进了芯片、模组、终端等整个物联网生态的快速发展。
5G技术持续升级,催生更多新生应用。根据爱立信2024年6月发布的“EricssonMobilityReport”,至2029年5G移动用户将接近56亿人,5G将占移动数据流量的75%左右。5G网络的快速普及,促进了芯片、模组、终端等整个物联网生态的快速发展。2024年是中国5G商用牌照发牌五周年,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5G技术从萌芽到成熟,深刻改变了工业、农业、医疗及消费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脉络。
5G发展,标准先行,伴随着3GPPR15、R16、R17三个版本的技术更迭,5G演进的第一阶段已经初步完成。依托5G超低时延、高带宽以及大连接的特性,公司5G模组产品已广泛应用在电力、石油、工业、制造、汽车、物流、医疗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中,推动行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随着R18标准于2024年6月正式冻结以及后续R19、R20版本的迭代,业界将开启第二轮5G创新,即5G-A。5G-A被认为是5G向6G发展的关键阶段。5G-A不仅保持了5G原有的大带宽、低时延、万物互联的能力,还增加了上行超宽带、宽带实时交互、通信感知融合能力,有望实现10倍于5G的网速提升,将更好地匹配车联网、VR/AR、低空经济等对低时延和大带宽要求更严苛的前沿新应用。
公司将在第一阶段的成果基础之上,继续助力以工业、智能制造、矿业、汽车等传统支柱行业焕发新生机,更将赋能机器人、XR、卫星通信等新兴应用迈上新台阶。
1、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通过购置先进的研发测试设备、搭建专业化的研发实验室,并引进高端研发人才,以全面提升公司在通信模组、智能硬件及 AIoT 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加速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巩固公司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2)项目实施主体和地点
项目实施主体为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拟选厂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
(3)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 72,844.38 万元,场地投入 4,900.00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 45,762.63 万元, 基本预备费 2,533.13 万元。
(4)项目建设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为 18 个月。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顺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多元化业务拓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趋势。通过AI算法的引入,通信模组从传统的连接工具逐步演变为智能化终端,具备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5G通信领域,AI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网络资源的调度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在车载通信领域,AI技术赋能自动驾驶、车联网(V2X)和高精度定位等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此外,AI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还在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催生了大量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展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边界。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5G、AI、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开展多元化业务奠定基础。公司立足于5G及车载通信等优势领域,持续拓展智慧农业、AI机器人、AI眼镜、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初步构建了公司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会对AI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大数据分析、边缘计算、AI算法等均提出更高、更多技术需求。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智能化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多元化业务,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2)统筹管理研发活动,提升研发效率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八大研发中心,分别位于上海、合肥、佛山、桂林、武汉、温哥华、贝尔格莱德、槟城,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研发网络。但分散各地的研发机构的协调管理要求也日益提高,急需公司加强研发资源的整合与协同,以提升研发效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可以更好地协调各研发中心的技术研发方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提升研发项目的整体效率。同时,上述措施也将促进全球研发团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速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应用。
(3)完善研发和办公环境,引进高端人才
研发环境的完善是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关键。上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越的创新环境。然而,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扩展和技术研发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研发办公环境已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办公场地和研发实验室配备方面,亟需进一步升级和完善。具体而言,
上海研发中心的办公场地布局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研发团队需求,研发办公场所较为分散,影响了研发人员的工作效率;此外,研发实验室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其设备水平和实验条件直接影响研发效率和成果质量。目前,上海研发中心的测试设备、专业实验室以及实验环境标准等在支持5G、AI、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亟待配备或升级。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能够吸引更多高端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研发团队的整体实力,为公司在5G通信、车载通信、AI算力模组及解决方案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丰厚的研发成果为本项目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公司在AI算法、5G通信模组及车载通信模组领域均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积淀,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授权专利568项、商标363项、软件著作权303项,展现了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
在5G通信领域,公司推出了多款高性能5G模组,支持RedCap等新型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远程医疗、智慧能源等场景。此外,公司积极参与5G通信标准的制定,已向3GPP组织递交50余篇技术提案,并在ETSI声明了100余件标准必要专利。
在车载通信领域,公司基于R155/R156行业信息安全要求,获得了ISO/SAE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以及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证书,可支持全球客户获取相应的安全支持。公司已将应用域从座舱网联扩展到ADAS域,为智能驾驶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AI应用领域,公司基于高算力智能模组和自研匠心算法零代码模型训练部署平台,打造了完整的智能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其AIoT解决方案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够同时接入视觉、语音等传感器,并通过5G、Wi-Fi、以太网等协议实现高效数据传输。此外,公司成功实现了DeepSeek大语言模型在算力模组上的本地化运行,显著拓宽了端侧AI的应用场景。通过优化内存管理和计算架构,使得算力模组在低功耗下实现了百亿参数模型的低延迟推理,为工业质检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提供了可行方案。
在高精度IMU(惯性测量单元)技术领域,公司也取得了新突破,掌握了高精度IMU的设计、生产、校准等核心技术。目前,公司可为客户提供高精度GNSS、高精度IMU、RTK DR Heading核心算法以及高精度RTK服务等一整套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在XR(扩展现实)和高精度定位领域的应用能力。
综上,公司在5G通信、车载通信及AI应用等领域积累的丰厚的研发成果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技术基础。
(2)公司优秀的研发人才为本项目奠定人才基础
上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丰富的高端技术人才资源,为移远通信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公司已与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AI算法、5G通信、车载通信及边缘计算等领域开展深度技术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为上海研发中心升级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还通过联合实验室、产学研项目等方式,推动前沿技术的研发与落地。
公司研发团队成员背景多元,涵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核心成员均具有10年以上行业经验,主导过多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同时,公司每年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通过“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起系统化的人才梯队。目前,公司已打造出一支覆盖硬件开发、软件算法、测试验证、品质管控、市场推广等全流程的专业团队。
综上,公司优秀的研发人才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人才基础。
(3)公司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为本项目奠定管理基础
物联网行业是技术和人才密集行业,公司非常注重于行业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在上游领域,公司与高通、展锐、联发科、翱捷等全球领先的芯片供应商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在下游应用领域,公司与工业自动化、农业机械、机器人、智能可穿戴、文娱等行业客户建立了协同创新的技术开发模式。
在研发管理方面,公司采用先进的敏捷开发(Agile Development)模式,通过迭代式开发和持续集成(CI/CD)机制,有效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公司部署了JIRA、Confluence、QPMS等专业项目管理工具,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建立实时数据监控平台,可对项目进度、资源投入、风险预警等关键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此外,公司还建立了跨部门协作机制,促进研发、市场、生产等部门的紧密配合,确保研发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综上,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管理保障。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来源:思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