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是此前去昭陵生产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担心难产的武则天命人去大慈恩寺请来三藏法师玄奘,请求玄奘为自己祈福,祈求佛祖保佑,以便自己可以顺利生产。
大唐显庆元年(656年)冬十月,大唐皇宫再次传来喜讯:武皇后要生了。
或许是此前去昭陵生产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担心难产的武则天命人去大慈恩寺请来三藏法师玄奘,请求玄奘为自己祈福,祈求佛祖保佑,以便自己可以顺利生产。
玄奘法师来后不仅亲自为其诵经祈福,并告诉武则天她怀的是男孩,如果平安诞下,玄奘会亲自收为徒弟,为他向佛祖祈福。
听到玄奘法师的一番话,武则天自然很高兴,安心待产的同时又于十一月五日,派人赏赐玄奘一件金缕做的袈裟和其他佛物,为表谢意,玄奘又连忙回宫谢恩。
日后更是为其开龙门石窟造像祈福
恰好,一个赤雀飞到御帐面前,玄奘认为这是陛下和皇后的贤德感动了上天,这才有赤雀飞来的神迹。
一番话说的李治开心不已,正想去后宫找武则天,没想到后宫就传来皇后平安生子的喜讯。
史书记载,这个孩子刚生下来“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一般而言,降生自带异象必是不凡之人,难道真的是佛祖保佑?
因而李治顾不得看上一眼,就立刻让玄奘为儿子祈福,赐法号“佛光王”,后取名“李显”。
01李显是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她被立为皇后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意义重大,自然满心欢喜。
本来武则天就在母亲的影响下笃信佛教,看儿子生有异象,自然对佛教崇拜不已。
李显刚满月,李治就请玄奘为李显剃发,玄奘则进呈法服,正式收李显为徒弟,此前李治就因佛光王诞世剃度七人,如今又进呈法服,这一个月简直就是一场佛教盛月。
一时间,各地佛寺求香拜佛的香客无数,都想沾沾佛光王的喜气。
至于李显到底是不是与佛有缘谁也不知道,毕竟动静越大,武皇后的荣耀就越高,毕竟这样可以显示她这个皇后之位就是天命所归。
毕竟动静越大,武皇后的荣耀就越高
在诸多的盛事下,武则天也对这个儿子另眼相待,不仅在龙门石窟为其开窟造像祈福,更封其为“周王”,父亲被封“周国公”,自己日后国号为“周”,李显这个“周王”,显然不一般。
开凿石窟
因而在父母加倍关爱下,少年时代的李显可不是后世想象的那样懦弱胆怯,反而处处和兄弟较真。
此前我就写过李显和兄弟相争的文章《绝情的武则天: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贤被废,没那么简单》,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在武则天的运作下,李显这个三儿子成功上位,成为了太子。
02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前太子、二哥李贤和他三个儿子一起流放到巴州,春风得意的李显还效仿唐高宗当年对李泰的故事,写了一篇《请给庶人衣服表》,请求父亲多给一些待遇哥哥一家,以显示自己宽宏大量。
可惜他高兴的实在有些早,自以为当上太子就万事大吉了,很显然,他没有吸取发妻赵王妃被杀的教训。
赵王妃的父亲是左千牛将军赵瑰,母亲是唐高祖的第七个女儿常乐公主,也就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姑姑,也是李显的表姐妹,娶她为妻有亲上加亲的意思。
刘晓庆版武则天
但不久,武则天就处死了这个赵王妃。
史书记载,武则天要处死赵王妃的理由很奇怪,即嫉妒李治对常乐公主好,就迁怒于儿媳妇,这个理由过于牵强,毕竟武则天杀人,都带有政治目的,不会无缘无故杀人。
至于为何杀儿媳妇,得结合武则天日后杀了四儿子李旦的两位妃子刘氏和窦氏一起看。
赵氏、刘氏和窦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她们家族都是外戚,赵氏前面说了,刘氏的奶奶是平寿县主,窦氏的奶奶是唐高祖女儿襄阳公主。
很显然处死她们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日后的皇帝是来自李家的支持者,以此来威胁自己掌权。
而处死赵王妃的时间就是太子李弘去世的这一年,也是东宫悬位的时候。
对比李弘,当时李弘的发妻是出身庶民的裴氏,并不是外戚,而裴氏的父亲裴居道又是武则天的亲信,在武则天太后掌权的日子里,一度当上宰相,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旦李弘登基,外戚是武则天的人,这么一来前朝后宫其实都是被母亲掌控。
武后行从图
之所以重视皇后和外戚,是因为自两汉以来,皇后和外戚是皇权的重要倚靠之一,想要掌权者,必然会将外戚这个重要的势力纳入麾下,比如吕后想要掌权,就逼着刘盈娶姐姐的女儿张皇后,毕竟吕后想要掌控刘盈,是绝对不允许刘盈皇后来自其他势力,能当皇后的,必然是吕家人。
所以,武则天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她不会允许自己日后掌权的时候,皇后是李氏家族的支持者。
谁知李弘命短,太子之位空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老二李贤将会担任太子,问题是李贤的妻子房氏来自房玄龄家族,也是李氏家族支持者,为何房氏逃过一劫没死呢?
很显然,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没打算让李贤登基,那房氏必然不会是皇后,所以就饶她一命,屠刀挥向了三儿子的儿媳妇赵氏,而后李显取了了没有根基的韦氏。
经此一事,李显本该了解母亲的手段和想法了,登基后也该兑现当年的承诺,毕竟武则天扶持他当太子,可不是真的因为他有异象。
李贤
还记得神棍明崇俨当年说过:“太子(李贤)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相王(李旦)相最贵。”
实际上这是一次暗示和合作,即李显登基,武则天掌权,哪怕李显熬不过,李旦也可以,但不管如何,都得让武则天这个太后掌权。
有了这个承诺,李显应该老老实实蛰伏起来,谁知刚登基,就和母亲翻脸了,他要大干一场。
03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李治驾崩于洛阳,遗诏太子李显继位,并命裴炎、刘仁轨、薛元超三位大臣辅政。
登上皇位本来是喜滋滋的事情,谁知老父亲驾崩前给自己上了一道紧箍咒:“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让李显很不乐意,有辅政大臣不说,还安排太后,他这个皇帝还有啥权力?
问题是,这不是自己当年的承诺吗,现在该兑现了,但初掌权力的李显不想兑现了,他想要掌握实权,不甘心当个母亲傀儡。
李显画像
不过他暂时没有动作,毕竟父亲去世,身为儿子的他需要守孝,平常人家需要守孝二十七个月,但皇帝需要处理军国大事,不能等那么久,因而皇帝的守孝只有二十七天。
而在守孝期间,薛元超因抱病赴丧,没几天就追随先帝了,至于刘仁轨,纯粹是武将,因而裴炎就成为事实上在洛阳的宰相,他的一举一动,关系朝政的未来,因而武则天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裴炎。
毕竟李显的承诺是一回事,还得拉拢士族的代表裴炎,毕竟朝廷之上还有几股势力呢,可不是真的一言堂。
裴炎倒是很愿意合作,毕竟武则天给了裴炎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增加宰相的权力。
三省六部
唐朝初年,政事堂是建在门下省的,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现在,武则天准备将权力从门下省移到中书省,日后由裴炎担任中书令,此举相当于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力,裴炎作为一个政客,自然答应。
李治刚刚驾崩第三天,裴炎就上奏:“太子未即位,不应宣敕,有要事需要从速处分,望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
此举相当于给武则天争取了二十七天的掌权时间,也给武则天安排人事增加权力的时间。
此时李显并未登基,加上还是辅政大臣提出,他无根基,也不好拒绝,就默认了。
04武则天不愧是权谋高手,先给李唐宗室加官进爵,收买人心。
而后正式宣布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改到中书省,由裴炎担任中书令,这么一来,裴炎成为宰相第一人,之前的门下省权力则彻底削弱,也方便武则天对宰相们的掌控。
掌控行政权还不够,军事还要保证。
先安插心腹程务挺和张虔勖进入羽林军,方便她掌控洛阳周边局势,而后就是地方兵权,武则天选择安插心腹的地方有四个,分别是龙兴之地并州、蜀地的益州、富裕的扬州以及核心要地荆州。
做完这一切,算是暂时掌握了权力,即便李显正式登基,她也可以顺利接管权力,谁知道这个宝贝儿子根本不乐意,直接扶持韦后外戚和她抗衡:
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赦天下。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后父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癸巳,以左散骑常侍杜陵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前面说了,韦氏外戚根基薄弱,不然武则天也不会选择她为皇后,选择韦后,很显然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武则天
事实上朝廷上除了韦氏以外,还有一个武则天未能拿下的势力,即武将和李家的支持者刘仁轨。
刘仁轨和裴炎代表的士族以及武则天所代表的寒族构成了当初李治一朝的势力,李治当年经过几十年的手段,让这几股势力彼此制衡,确保皇权稳定。
武则天虽然和裴炎勾结,但士族天然亲近皇权,拉拢裴炎也不是不可以,再说还有刘仁轨,再不济还有弟弟李旦,只要选择任一势力,必然引起两虎相争,他就可以坐收渔利,坐稳皇位。
谁知道李显脑子一热,直接选了外戚,关键外戚还不是武则天的亲戚。
京兆韦氏在南北朝后期虽然名声响亮,但在唐初,其实混的并不好,甚至可以用凄惨来形容,要不然武则天也不会放心让韦氏当皇后。
但李显一上来就给岳父加官进爵,韦玄贞原本是普州参军,现在就升任门下省长官的侍中,级别上来说和裴炎同级,这让裴炎怎么能忍?
想当初裴炎花了多大的精力,甚至暗中做了多少交易,好不容易爬上中书令的位置,你韦玄贞就因为女儿当了皇后也和自己坐在一起,李治、李世民当年都没这么干。
贞观一朝,长孙无忌没有啥实权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武家有的只是爵位而非官位,长孙被立为皇后,长孙无忌坐了二十年的冷板凳,还是李治登基后才得以掌权。
所以李显这么明目张胆的给岳父升官,自然瞒不过裴炎这个老狐狸,他也明白,武则天现在所作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因而当场反驳,本质上,还是给李显一次救自己的机会。
哪知道李显不管不顾,头铁说了一句:“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
我李显就是把整个天下给韦氏,又有何不可?怼的裴炎一句话说不出来。
裴炎也不废话,既然李显要作死,他拦不住,直接找了武则天。
05史书记载,是“炎惧,白太后,密谋废立!”暗示了李显被废并不是武则天一个人说的算的,而是朝廷百官的默认,毕竟李显新开辟一个势力,就必然从大家的蛋糕里拿走一块,没人愿意的。
李显登基二十七天后,武则天直接带着禁军冲上了大殿,将李显拖了下来,宣布废了他的皇位。
看着曾经疼爱自己的母亲,李显还天真的问了一句:“我何罪?”
武则天答曰:“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李显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实际上他知道,朝廷上,裴炎已经是武则天一系的人了,刘仁轨位高权重,自己没有根基,依靠他还是一个傀儡。
至于弟弟,他也不信任,毕竟李贤怎么失去太子之位的,他比谁都清楚,根本不想弟弟沾染任何权力,选来选去,只能选择韦氏。
问题是给韦氏开后门也就算了,还收买了飞骑军,飞骑军可是护卫皇宫的,李显掌控飞骑军,难道是想政变夺权?
武则天本来就因李显不肯兑现承诺而生气,现在居然还要政变,怒不可遏,自己一手扶持的儿子居然背叛了自己,甚至还有政变夺权,因而直接带人上殿,当着百官的面废了他。
李显忙活了半天,落得和废帝李贺的下场,不得不说,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循环。
06李显被废庐陵王,取而代之的则是弟弟李旦,李旦虽然乖巧,但也得不到武则天的信任。
毕竟这件事后,武则天算是明白了,不管是哪个儿子,都不可能也不甘愿当自己的傀儡的,一旦被反叛,自己最好的结局,大概就是在冷宫度过余生,最差,自然就是身首异处了。
难道她要认命吗?扶儿子上位坐稳皇位后安心养老?或者和儿子鱼死网破,最终便宜外人?
很显然,武则天都不乐意,既然你不愿意我不愿意,那我就自己上,自己称帝,自己说了算。
吕中版武则天
可以说本来武则天是没有称帝的打算的,也是打算学吕后当个太后掌权的,但经过李显这件事后明白,靠谁不如靠自己。
六年后,武则天登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来源:非正常历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