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深秋,伦敦郊外的廉租房里,一位中国女人在孤独中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她将贴身收藏的张爱玲童年照塞进信封,连同一箱古董,寄往太平洋彼岸。
1957年深秋,伦敦郊外的廉租房里,一位中国女人在孤独中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她将贴身收藏的张爱玲童年照塞进信封,连同一箱古董,寄往太平洋彼岸。
收件人是她的女儿,名叫张爱玲。
是的,她就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黄逸梵原名黄素琼,出身李鸿章姻亲家族,却因是小妾所生的遗腹子,自幼在白眼中长大。这位相貌混血、身材颀长的名门遗珠,22岁便嫁入李鸿章外孙张庭重的豪门。新婚之夜,丈夫醉醺醺地将鸦片枪丢在床头,这场金玉其外的婚姻,注定成为她的牢笼。
"每天清晨都能听见麻将牌的碰撞声,晚上则是舞女的笑声。"黄逸梵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这位裹着小脚的贵妇,在丈夫的烟雾里,悄悄酝酿着出逃计划。当小姑张茂渊赴英留学时,她毅然决定成为陪读,抛下四岁的张爱玲和三岁的儿子,踏上了开往伦敦的邮轮。
是的,黄逸梵除了有出走的勇气,也有经济上的底气。她的祖父是清末的水师提督,祖辈的荣耀化为十几箱古董,出国总是带在身边。
香奈儿小黑裙下藏着三寸金莲,这位中国贵妇在伦敦艺术圈引发轰动。也就是在那时,她把自己的名字从黄素琼改成了黄逸梵,学会了英语、画油画、做雕塑。她还徐悲鸿等留法艺术家切磋画艺,在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讨论杜尚的达达主义。
那些年,塞纳河畔流传着她的轶事:用青花瓷杯喝威士忌,教英国绅士们用筷子夹鱼子酱。
但这一切也不是毫无代价的,当病重的丈夫被大烟折磨得不成人形时,她不得不回国。
短暂团聚的日子里,张爱玲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温柔——教她用玫瑰精油洗手,带她参加交际舞会。黄逸梵还对张爱玲进行了严格的教导,她按照西方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从服饰、学习,甚至举手投足等等这些生活习惯全方位入手,还以每时5美元的昂贵报酬替女儿聘请家教,努力将张爱玲打造成优雅如她的西方名媛。
然而这段母女时光转瞬即逝,身体稍微好了一点后的张廷重故态复萌,受不了的黄逸梵再次登上邮轮时,留给女儿的只有半瓶法国香水。
1937年,黄逸梵带着美国男友回国,想带张爱玲赴英留学。然而继母的刁难、父亲的阻挠,让这个计划化为泡影。当她在南洋倒腾皮货失败,再次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岁月已将美人磨成沧桑妇人。
1946年最后一次离别,张爱玲塞给母亲一张照片,背面的钢笔字冷得像手术刀:"请勿再来打扰我的生活。"
晚年黄逸梵的生活不太好,辗转新加坡、印度、伦敦,靠打零工为生。1957年,她在伦敦的廉租公寓中孤独去世,留下了一段传奇人生。
张爱玲收到那个箱子之后大病一场,过了很久才有勇气打开箱子。她丈夫赖雅在日记里写道:悲伤充满整个房子,挥之不去。
当我们在键盘上敲下"自私""冷血"的批判时,是否看见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兽之斗?黄逸梵用三寸金莲踏破礼教枷锁,却将天才女儿推入孤岛;她追求艺术理想,却成为家族的叛徒。张爱玲笔下的"整理箱子"技艺,既是控诉也是传承——那个永远在出发的女人,把漂泊的基因刻进了女儿的骨血。
如果黄逸梵从未出走,是否会有另一个张爱玲?当母亲的温柔取代了姑姑的冷漠,当家庭的温暖驱散了童年的阴影,那个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女作家或许永远不会诞生。可正是母亲的决绝,让张爱玲成为文学史上的手术刀,将人性的疮疤剖得鲜血淋漓。
你愿意成为黄逸梵,还是希望成为她的女儿?当自由与责任在人生天平上对抗时,我们是否都只是时代洪流里的蜉蝣?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灵魂拷问,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对母女的恩怨里,照见自己的人生选择。
来源:红豆在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