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座“慈”力之城的“善”意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10:49 1

摘要:有人说,青岛是一座蕴藏“慈”力的城市——雕塑园里的“九月天使”静静守望,“微尘”“蒲公英”如星火般散落全城,无数凡人善举在街头巷尾悄然生长,把零星善意汇成炬火,让“爱满山海”的慈善之光照亮了整座城。

有人说,青岛是一座蕴藏“慈”力的城市——雕塑园里的“九月天使”静静守望,“微尘”“蒲公英”如星火般散落全城,无数凡人善举在街头巷尾悄然生长,把零星善意汇成炬火,让“爱满山海”的慈善之光照亮了整座城。

2025青岛市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暨十大公益慈善项目启动仪式现场今天是第十个“中华慈善日”,让我们走进这座城,读懂藏在街头巷尾的“善”意密码。

01“多数人的小事”

说起慈善,不少人以为,“达”才能“兼济天下”,跟普通人关系不大。可事实上,慈善从不是只有聚光灯下的“大动作”,那些藏在生活缝隙里的小小善意,本就是慈善最鲜活的模样。在慈善的天平上,从没有“高低轻重”的区分。

在邻里“和乐”市集上,志愿者为居民免费理发

“慈善”二字早已刻进民族的精神基因:“慈”本意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北史·崔光传》以“宽和慈善”描述人物品性;“善”强调人际友爱互助,《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奠定了慈善“推己及人”的道德基础。今天,善举的形态愈发多元,织就一张立体而温暖的慈善网络:可以是日常生活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为乐,也可以是基金会等组织实施的全球援助;可以是金钱、物资的捐赠,也可以是志愿者支教、医生义诊、陪护孤寡老人等时间、技能或情感的付出;可以是灾难突发时解“燃眉之急”,也可以是乡村技能培训等长效赋能……各维度相互支撑、彼此呼应,让慈善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慈善”,往往藏于日常的点滴温暖。慈善的核心是“利他”,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正向价值,就是值得肯定的善举。

“慈善棒棒糖”公益小店

“以前总觉得做慈善得‘攒够钱’,得等有能力了再行动,原来买包纸巾也能献爱心。”在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明阳路社区,近日开张的“慈善棒棒糖”公益小店,成了社区里的“温暖枢纽”:“慈善小店长”忙着整理货架,爱心居民放下捐赠物资就走,暖心客人悄悄多付几块钱……小店通过“消费即公益”的低门槛参与模式,让慈善变成“随手就能参与”的日常。

02“触手可及的友好”

心理学上有个“涟漪效应”:当你向他人传递善意时,这份温暖会像投入湖中的石子一样,让水波一圈圈扩散,最终触及湖的每个边角。2025青岛市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暨十大公益慈善项目启动仪式上,发布了“青苗计划”优秀社区慈善基金和“十佳”慈善空间。在青岛,慈善的“触角”正布满生活角落,吸引着每个“小水滴”的广泛参与。人人可慈善,“居民主导”让善款花在“刀刃”上。在青岛,“社区慈善”正走进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社区通过搭平台聚资源,发动企业、商户和居民,探索常态化募捐、商业化“造血”等模式,做大社区基金的“蓄水池”。社区慈善基金在使用中贯彻“居民主导”原则,聚焦精准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河南庄社区养老服务站,护理人员带领老年人做手指操。张鹰 摄

在西海岸新区前湾经合社,工作人员喜欢制造在饭后遛弯时与居民“偶遇”的机会,边拉家常边了解群众需求,用“微基金”一点点解决老人就餐、儿童假期托管、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众生活等问题。处处有爱心,“慈善空间”激活暖心“小因子”。从“爱心流动”到“幸福落地”,一个个多元场所让慈善有了更多“施展空间”。“最近天热,能来这里吹吹风,感觉很幸福。”在市南区辛家庄社区东北角的“暖新驿站”,外卖骑手、快递员等,不仅可以进站续水、歇脚,还可以使用站内的智能设备以及图书等资源。在湛山社区明亮的“慈善空间”里,社区居民将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成生活用品。在这里,“有余力者”帮助“有需要者”,大家互相扶持,社区慈善实现了“双向奔赴”。“一区一特色”,通过场地支持、资源共享、专业赋能等举措,青岛市民政局打造不断多元慈善载体,激活全城慈善因子。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慈善空间”载体50余处。

外卖骑手在慈善空间休息歇脚

时时享温暖,让“向善力量”化作幸福底色。

为困境儿童捐一顿营养午餐,帮农村妇女学一门电商技能,给独居老人配一个智能手环……慈善如同温柔的纽带,将分散的善意拧成合力,化作温暖民生的底色。

作为调节社会财富的重要一环,“三次分配”以社会力量自愿参与为核心,通过无私奉献实现资源的再平衡,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慈善,正是践行这一制度目标最主要、也最贴近人心的路径。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善举,如同细密的阳光,照亮每个需要被关怀的角落,让每个人都能被善意稳稳托举,在公平的暖阳下共享发展的果实,携手奔赴更有温度、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03“城市精神的坐标”

依山傍海的青岛,血脉里流淌着慈善的基因。百余年前,以丛良弼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在这片土地上募资捐款,建医院、办学校,彰显大爱真情;大大小小的商会组织,开展“救济难胞”“利济桑梓”的救助活动。如今,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慈善精神,正成为这座城的“精神坐标”。“精耕作”,以品牌项目滋养慈善“硕果”。慈善项目是连接爱心资源与民生需求的纽带。相较于零散的帮扶,“牌子硬”“专业性强”的精品慈善项目,能让慈善资源发挥更大效用,更精准地对接群众的迫切需求。

在福山路街道旭东社区,孩子们正在享受免费暑期托管服务自2023年起,青岛连续三年向社会公布亟需善款支持的公益慈善项目——“记忆守护·让爱回家”关注失智老年人,“筑梦未来”关爱困境儿童,“青暖助·慈善救急难”解决重残康复、重病治疗需要,“我爱我村·美名远扬”聚焦乡村振兴……这样的精品项目还有很多,它们不断将公益慈善资源精准投向民生领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引活水”,让全民参与激活爱心“源泉”。互联网时代,“云慈善”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场景化设计、透明化运作,青岛有效激发更多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个人加入慈善“朋友圈”,以数字赋能实现慈善资源的精准“滴灌”。在2025年第二届数字慈善节期间,青岛市慈善总会联合多方上线15个慈善项目,涵盖儿童、老人及特殊群体帮扶等领域,短短3天筹得善款384.57万元。正在开展的“爱满山海·暖心青岛”社区公益季,联合腾讯公益等平台、青岛市慈明慈善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目前已线上募集资金719万元,带动超158万人次参与。

郑州路社区公益募捐现场

“燃星火”,让善念传播点燃城市“光芒”。培育慈善文化、点燃向善氛围,需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入手。社区可开展慈善活动,让孩子通过旧物义卖资助困境同伴、探访独居老人,把善意种进成长里;城市公园里可设“善行墙”,把这座城市的暖心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见;媒体多聚焦普通人的慈善故事,用真实细节替代宏大叙事,让善行被传颂、被效仿……星星点点的善意不断感染彼此,终成照亮城市的温暖光芒。一人行善是微光,众人向善聚光芒。青岛这座城的“慈”力,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微光汇聚。这份扎根在山海间、生长在烟火里的爱,有着细水长流的力量,永远不会退潮。

来源:青岛民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