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再次强调:宁可家里看电视,也别做这5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0:2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58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刚刚得知邻居老李因梅毒去世,她吓了一跳。

“这不是年轻人得的病吗?怎么老李也会得?”

她的疑问并不奇怪。很多人以为梅毒早已是上世纪的产物,离我们远得很。但现实是,这种“老病”正在悄悄卷土重来。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报告梅毒病例超41万例,比十年前增长近两倍。尤其是在部分老年人群体中,晚期梅毒导致严重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案例正在上升。

你没看错,不是年轻人,而是老年人!

老年人抵抗力差、健康意识弱、就诊不及时,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结果,小病变大病,一期梅毒发展成三期梅毒,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一听到“梅毒”,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不干净”。但其实,梅毒螺旋体一旦进入人体,不仅会侵犯生殖系统,还可能攻击心脏、脑、眼睛、骨骼等多个系统。

晚期梅毒可引起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表现为主动脉瘤、脑膜炎、痴呆、视力丧失等严重后果。

更可怕的是:三分之一的梅毒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查出来,往往已经是晚期。

很多人不是不怕生病,而是不知道,一些看似无害的习惯,其实正把你推向危险的边缘。

医生反复强调:宁可在家看电视,也别做下面这5件事。

无论年龄多大,无保护的性行为都是传播梅毒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在社交平台上认识新朋友,缺乏防护意识,极易感染。

梅毒一期可能只是一颗小溃疡,2周后自动消失,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好了”,实际上病毒已悄悄进入血液循环。

保护自己,不是年龄问题,是责任问题

很多人觉得“我没啥不舒服,体检浪费钱”。其实,梅毒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必须靠血液检测才能发现

目前,正规医院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都能有效筛查。特别是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查一次

别等到神志不清、视力模糊才去医院,到那时,治疗效果已大打折扣。

网上流传各种“驱毒茶”“排毒丸”,声称能根治梅毒,甚至“无副作用”。但梅毒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是青霉素注射

国家卫健委早已明确:无论一期还是晚期梅毒,首选方案都是长效青霉素。任何所谓“中药调理”或“偏方秘方”,都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延误治疗,等于放任病毒在体内横行。

虽然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但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污染物品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间接传播。

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毛巾,或在公共场所如足疗店、按摩院使用不洁器具,都存在风险。尤其是有开放性伤口时,传播几率大大增加

保护自己,从不共用私人物品做起。

“我今年都快70了,怕啥!”

这句话,是很多晚期梅毒患者的真实写照。可惜,死亡率不会因为年龄而放过谁

梅毒到了晚期,不仅治疗难度大,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

其实,梅毒并不是绝症。只要发现得早,正规治疗,治愈率可达95%以上

但问题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去检查。甚至,有些人明知感染了,也因为“怕丢脸”而不愿就医。

疾病不可怕,拖延才致命。

写在最后的话

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健康都是终身课题。别把“梅毒”当作别人的事,也别觉得“年纪大了无所谓”。

宁可在家看电视,也别做那5件事。

别让一次疏忽,毁了余生。

参考资料:[1] 国家疾控局. 《2023年国家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梅毒诊疗指南(2020年版)》
[3] 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性传播疾病防控核心知识手册》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