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间,围绕抗战的话题,一些逆天论调甚嚣尘上,混淆视听,他们采用卑鄙手段,刻意淡化中国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扭曲篡改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双标做法,本质上是通过虚假叙事来服务地缘政治战略
文丨吴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间,围绕抗战的话题,一些逆天论调甚嚣尘上,混淆视听,他们采用卑鄙手段,刻意淡化中国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扭曲篡改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双标做法,本质上是通过虚假叙事来服务地缘政治战略来达到其目的。对此,我作为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普通共产党员,实在忍无可忍,不禁拿起笔,写篇文章以视正听。除了对中国抗战历史正本清源外,还有一层最重要的意思,就是毛主席逝世49周年来临,写篇文章对他老人家表达我无限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题记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成为团结抗战的核心力量。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发出武装抗日号召,到西安事变中促成国共合作,再到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担当,引领中华民族走向胜利。历史证明,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所在。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中功不可没,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政治上,倡导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抵抗侵略的最强合力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倡导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核心体现,具体原因如下:
历史必然性与政治领导力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首倡者和坚定维护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推行“不抵抗”政策,而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并于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明确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瓦窑堡会议进一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
打破“一盘散沙”的历史困境
近代中国屡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内部分裂。毛主席指出,中国制胜日本的关键在于“全国的团结和各方面较之过去有十百倍的进步”。首倡团结抗战: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军队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初步形成。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倡导统一战线,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层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抵抗侵略的最强合力。
坚持独立自主与斗争智慧
在统一战线中,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既坚持联合又善于斗争,既维护团结大局又保持自身独立性。例如,通过“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力的出力”的动员策略,最大限度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同时揭露国民党妥协倾向,巩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坚持独立自主:在统一战线中既联合又斗争,维护团结抗战大局,避免了分裂。
推动国共合作与战略协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支持和平解决,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八路军、新四军的组建,并与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形成战略协同。这种合作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全民族抗战和最终取得抗战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强调发动人民战争、开展游击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政治引领作用。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解决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难题,更以政治智慧和组织动员能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核心力量,这是由其政治领导力、战略策略和群众动员能力决定的。也是其作为中流砥柱的关键所在。
二、在军事上,以“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的战略,开辟敌后战场,成为牵制日军主力的核心策略和行动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华北、华中敌后,以“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的战略,迅速开辟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形成广阔的敌后战场。1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作为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士气。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日军主力的核心策略和行动。
1、战略决策与军事方针
开辟敌后战场的决策
洛川会议明确将敌后战场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方向,提出“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标志着军事战略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转变。
持久战理论指导
1938年5月毛主席连续几天将自己关在延安一间窑洞中,通过八天九夜废寝忘食地艰苦创作,一部五万余字的旷世名著诞生,它就是《论持久战》。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近10天的时间,讲演了自己写好的《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分析中日双方优劣,提出以长期抗战消耗敌人,通过局部优势逐步扩展为全局优势,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为敌后战场提供理论支撑。
2、军事行动与根据地建设
开辟敌后根据地
华北地区:八路军三大主力(115师、120师、129师)分别向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等地区挺进。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冀西阜平召开,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华中地区:新四军开赴苏南、皖南、皖中等地,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平原与山区结合:1938年冬,八路军主力向河北、山东平原地区挺进,第一二九师进入冀南,第一二〇师进入冀中,第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开辟冀鲁豫等新根据地;新四军利用河湖港汊地形开展游击战。
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
敌后游击战:八路军、新四军等在华北、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通过“基本的游击战”打击日军,同时抓住有利战机进行运动战。例如,1938年10月前,八路军、新四军与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人,自身发展至近20万人。
3、群众基础与根据地巩固
发动农民与群众
农民是敌后抗战的主力,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农民打击敌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将落后农村转变为革命阵地。例如,晋察冀根据地通过发动群众建立自卫队、儿童团传递情报,形成“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抗战局面。
根据地的经济与政治建设
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敌后农村的自然经济状态使根据地能抵御日军封锁。
民主政权建设:通过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巩固群众支持。
4、战略效果与历史意义
牵制日军主力
歼敌与牵制:据日军华北方面军资料,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例如,日军在华北、华中陷入“扫荡”与反“扫荡”的拉锯战,兵力分散。
积聚抗日力量
八路军、新四军成为凝聚沦陷区抗日力量的中心,将分散的群众自发反抗转化为有组织的持久斗争,最终形成与正面战场战略配合的两大战场。
历史验证
实践证明,敌后战场的开辟是“完全正确且十分必要”的,不仅缩小敌占区,更通过持久战消耗敌人,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科学的战略决策、灵活的游击战术、广泛的群众动员和根据地建设,成功开辟敌后战场,将日军主力牵制于占领区,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力量。
国际认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实地观察后指出,八路军“作战勇敢、有伤兵、有俘虏”,得到民众拥护。
至1940年,敌后战场通过百团大战等战役,牵制日军主力达50余万人,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更成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力量,最终为抗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战略指导上,以持久战为战略核心,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持久战为战略核心,将民族存亡的危局化为全民抗战的伟力。从洛川会议的军事部署到延安时期的经济动员,从“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战略方针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产运动,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策略,将敌后战场的每一寸土地化为抗战的堡垒,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侵略者的铁蹄。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战略指导上坚持持久战方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发动全民抗战,实行军事与民众总动员。
2、科学分析战争形势:毛主席提出持久战战略,科学预见战争进程,为胜利提供理论支撑。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系统分析中日双方特点,指出日本是强国但发动的是退步的侵略战争,中国虽弱但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战争,且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终胜利属于中国。
3、明确战略阶段: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相持阶段是关键,需通过持久抗战改变敌我力量对比。
4、发动人民战争: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通过动员全民参与,实行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开展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灵活战术,消耗敌人并壮大自身力量。
5、建立敌后根据地:在敌后开辟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如晋察冀边区),形成战略支点,钳制日军兵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6、坚持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确保抗战方向正确。
这一方针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毛主席所著的《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的战略指导作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核心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学预见战争进程
毛主席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特点(日本小国资源有限、中国大国潜力巨大;日本侵略退步、中国反侵略正义),精准预判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并指出相持阶段是转变枢纽。这一预见与抗战实际进程高度吻合,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清晰方向。
驳斥错误论调,坚定抗战信心
针对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寄望列强干预速胜)和“亡国论”(悲观论调),《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论证中国必胜的客观必然性,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通过动员全民参与战争,将军事斗争与政治动员结合,极大提振了军民士气。
制定战略战术原则: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等方针,强调运动战、游击战与阵地战的灵活结合,为抗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战术指导。
动员全民抗战:通过政治动员将战争目的与群众利益结合,强调依靠人民力量,践行了“人民战争”思想,极大激发了军民抗战热情。
确立人民战争战略
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强调依靠群众力量开展游击战。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通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牵制日军主力,迫使日军抽调兵力保守占领区,为正面战场减轻压力,最终形成“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
理论与实践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战争规律,体现了质量互变、群众观点等思想,既指导了抗日战争,也为后世提供了军事理论范本。
实践验证理论正确性
1940年前后,日本因长期战争陷入经济崩溃,被迫南进扩张,直接引发太平洋战争,最终因孤立无援而投降。这一结果印证了《论持久战》关于“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也证明中国通过持久战实现了由弱转强的质变。
奠定国际地位基础
持久战战略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奠定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论持久战》不仅是军事理论著作,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纲领性文献,不仅对抗日战争起到了战略指导作用,还为后人提供了分析复杂局势的科学方法论,其思想精髓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历史的烽烟已散,但持久战的智慧永存。中国共产党以“坚持进步、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战略定力,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铸就了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今日回望,从“三光”政策下的坚壁清野到根据地的经济自强,从新四军的东进北上到八路军的太行坚守,这些镌刻在历史长卷中的篇章,始终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坚持人民战争的正义性,只有凝聚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才能在最黑暗的时刻点燃希望的火种,最终迎来民族解放的曙光。
四、在抗战中,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战略领导,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民族解放旗帜,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战略领导,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发出抗日宣言,到七七事变后迅速动员全国军民投入战斗,中国共产党以“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誓不回家”的决心,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将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巩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到1945年,共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形成对日军占领区的反包围态势。敌后战场直接打击日军后方,迫使日军将60%以上的侵华兵力用于防守,有效牵制了日军主力。
军事力量的持续壮大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最初的数万人发展到132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
抗日歼敌百余万之多
据相关史料数据,抗战期间,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等)取得了辉煌战绩),共对敌作战12.5万余次,共毙、伤、俘、降日伪军总计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此外,还缴获了包括各种口径火炮1,852门、长短枪682,831支在内的大量武器装备,有效牵制了日军主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这些数据,清晰展现了敌后战场的核心作用——它不仅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更成为战略反攻的重要基地。
这些数据表明,中共军队在敌后战场承担了抗击日军主力和伪军的重任,尤其在1941年抗击日军兵力占比高达75%,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人民军队在抗战中还承担了抗击侵华日军主力的重任:
1938-1945年,人民军队抗击的日军兵力占侵华日军总兵力的比例常年保持在60%左右,1941年甚至高达75%。
对待伪军方面,人民军队还独立承担了全部抗击任务,1938-1942年抗击伪军比例为100%,1943年后仍保持超90%,总计抗击伪军超95万人。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战略反攻的决定性作用
在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的前沿阵地。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日军交通线和城市形成包围,而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1945年8月,各解放区发起全面反攻,收复150座县以上城市,加速了日本投降进程。
政治领导与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战。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明确指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已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敌后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生产运动等政策,成为坚持抗战的坚强堡垒。
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与正面战场形成配合,最终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五、在抗战贡献上,以坚定的抗战意志和卓越的战略智慧,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抗战意志和卓越的战略智慧,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从九·一八事变揭开局部抗战序幕,到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中流砥柱”的历史定位,引领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其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敌后游击战与正面战场的协同作战,更在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构建起持久抗战的物质与精神根基,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抗日战争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与国际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历史贡献
政治领导与制度创新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通过“投豆法”“画圈法”等创新方式保障民众参政权利,参选率高达80%以上。建立“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实现民主合作,毛主席强调“有饭大家吃”,体现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群众动员与民族觉醒
怎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等宣言,唤醒民族国家意识,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三次普选(1937-1945年)和人权保障法令(如言论、集会自由),使工农大众首次实现当家作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群众基础。
战略思想与军事贡献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科学预判战争进程,指导中国军民以巨大牺牲牵制日军主力。1939年日军80%兵力深陷中国战场,1941年后仍60%陆军用于中国战场,减轻了盟军压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亦为亚洲战场反攻创造条件。
2、历史评价:
中流砥柱作用: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抗战方向,成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率先举起抗日旗帜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主张,并于1932年4月15日宣布对日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先锋。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共合作。
领导全民族抗战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如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成为敌后战场的中坚力量。其“人民战争”战略有效牵制日军主力,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日方史料(如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档案)承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未来、东亚的未来有重大影响”,并评价其“领导民众抗日”的能力远超国民党。
思想与宣传动员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基层的宣传动员,将抗日救亡思想传播至广大民众,形成全民抗战局面。其“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契合民众诉求,赢得广泛支持,被日方称为“巧妙且固执”的宣传策略。
3、国际影响
国际反法西斯合作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中国以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1943年中美、中英新约废除在华特权,苏联、美、英等国相继放弃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中国主权独立获国际认可。
国际社会的认可
苏联元帅崔可夫指出中国抗战使苏联避免“北进”压力;罗斯福助理居里称“没有中国抗战,轴心国将倾全力支援侵略”;丘吉尔承认中国若崩溃将威胁印度安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被国际友人视为“抗战胜利之光”。
国际形象塑造
延安成为国际观察中共抗战的核心窗口,斯诺、贝特兰、爱泼斯坦等记者记录中共的民主实践与战略远见,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先见之明”与革命正义性,奠定中共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使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影响力,其民主实践与战略思想赢得国际尊重,同时通过废除不平等条约、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合作,彻底扭转了近代中国“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政治与国际基础。
4、国际地位提升
东方主战场地位
牵制日军主力,支援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陆军70%以上兵力,遏制其“北进”苏联和“南进”太平洋的计划,为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减轻压力。若无中国抗战,日本可能提前进攻苏联或大举入侵东南亚,二战进程将被改写。
提升国际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通过参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制定、参与东京审判等,确立了在战后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地位。美、英在战时废除不平等条约,承认中国主权独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地位走向平等。
推动战后国际秩序重建
中国深度参与联合国创建及国际经济组织构建,提出维护战后和平与发展的规则,为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东方智慧。其抗战贡献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如《卫报》指出“中国在亚洲战场拖住日本军力,使历史重写”。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以坚定的领导力、广泛的群众动员和持久的战略坚持,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其历史贡献不仅终结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更通过国际协作重塑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核心地位,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基础。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抗战意志和卓越的战略智慧,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从九一八事变揭开局部抗战序幕,到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以“中流砥柱”的历史定位,引领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其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敌后游击战与正面战场的协同作战,更在于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构建起持久抗战的物质与精神根基,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贡献,是人类正义与和平的永恒丰碑。从延安大生产运动保障前线物资,到国际友人白求恩、柯棣华以生命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凝聚起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正如外国观察者所言:“共产党比中国其他任何组织都更全心全意地抗日”,其历史功绩不仅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册上,更以“东方主战场”的担当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铭记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更是对和平与正义的永恒坚守。
历史充分证明,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以“麻雀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牵制日军主力,通过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等政策赢得民心,最终以12.5万余次战斗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为民族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们的党已经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这一伟大胜利不仅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回望历史,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坚定立场,书写了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篇章。从东北抗日联军的浴血奋战到敌后战场的顽强坚持,从维护统一战线的智慧斗争到持久战战略的科学指引,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用行动诠释了“中流砥柱”的深刻内涵。这一伟大胜利不仅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更彰显了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使命。历史昭示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伟业,必将以抗战精神为根基,续写新的辉煌。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