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HI模式董事长权利大于赛力斯董事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09:28 1

摘要: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两大路径—HI模式与智选模式之争尚未落幕,作为智选阵营“标杆”的赛力斯却突然加速资本布局,计划冲刺港股上市。这一动作不仅是为了缓解扩张期的资金压力,更透露出其借力华为光环走向国际市场的野心。在HI模式高管话语权占优、华为合作资源可能分流的背景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两大路径—HI模式与智选模式之争尚未落幕,作为智选阵营“标杆”的赛力斯却突然加速资本布局,计划冲刺港股上市。这一动作不仅是为了缓解扩张期的资金压力,更透露出其借力华为光环走向国际市场的野心。在HI模式高管话语权占优、华为合作资源可能分流的背景下,赛力斯的“独立突围”之路仍存隐忧。

一、智选模式红利催生赛力斯“资本狂奔”

与华为深度绑定的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迅速跻身新能源车企头部阵营。2023年问界销量突破12万辆,新发布的M9更以50万元均价实现单月交付超2万辆,创下国产高端车纪录。销量暴涨的背后,是赛力斯对华为技术、渠道与品牌势能的极致依赖:华为“输血式”赋能:问界车型搭载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鸿蒙座舱和ADS 2.0智驾系统,且70%销量来自华为线下门店,甚至售后环节也由华为服务体系支撑。

资本市场的双重性:尽管销量飙升,赛力斯2023年净利润仍亏损21.5亿元,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华为HI模式合作方长安研发投入占比约6.5%)。赴港上市既能缓解资金缺口,又可借国际资本市场提升品牌溢价,为技术合作争取更多筹码。

此番冲刺港股,赛力斯显然希望复制“蔚小理”的路径——用海外融资反哺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但不同于新势力,赛力斯的“华为依赖症”使其独立性备受质疑。若无法向资本市场证明自身造血能力,仅靠华为概念恐难长期维持高估值。

二、HI模式“技术控盘”与赛力斯的“去华为化”试探

华为对两种模式的态度差异,为赛力斯的未来增添变数:

HI模式权重提升:引望公司中,长安副董事长主导技术路线规划,赛力斯仅获董事席位。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公开表示:“HI模式才是华为不造车承诺的最佳体现。”长安阿维塔12搭载华为最新乾崑智能驾驶系统,其技术迭代速度已超越问界车型。

赛力斯的“摇摆”:为降低对华为的单一依赖,赛力斯近期释放出自研信号:投资10亿元建设电驱工厂,并申请“赛力斯AI座舱”商标。此次赴港招股书亦强调将“加大三电、智能网联自主研发”。但在华为已占据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的当下,此类投入的性价比存疑。

矛盾在于:若完全依附华为,赛力斯恐沦为“代工厂”,丧失资本市场的想象力;若强行“去华为化”,又可能因技术断档失去竞争力。此次IPO募资用途中,“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占比超40%,但市场更关注这些资金究竟流向华为技术许可,还是赛力斯自有技术体系。

三、两种模式的终极考验:谁能走出华为生态?

华为内部对两种模式的资源分配,或将决定合作车企的命运:

HI模式的长线逻辑:长安、广汽等车企通过联合研发分摊成本,逐步吸收华为技术。例如长安SDA平台与华为ADS的接口标准化设计,使车企保有软硬件替换空间。这种“可进可退”的合作更易被传统车企接受,符合华为技术开放的定位。

智选模式的囚徒困境:赛力斯、奇瑞等车企享受华为渠道红利,却可能被“锁死”在生态内。问界用户中超60%因华为品牌下单,一旦华为将流量导向智界、享界等其他品牌,赛力斯份额必然被稀释。

港股上市是赛力斯寻求“华为生态外生存”的关键一跃。若能借国际资本建立独立技术标签,甚至反向整合华为海外渠道(如利用华为欧洲门店销售问界),或可开辟新增长极。但现实是,华为的全球汽车布局仍以HI模式为主导——奥迪已确认基于华为ADS研发高端车型,长安深蓝进军东南亚市场亦采用HI架构。赛力斯若不能证明自己不只是“华为的海外代工名片”,资本故事恐难持久。

来源:华与为陪跑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