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闵行的某个小区,一套房门缓缓打开,一股难以言喻的腐臭味瞬间弥漫开来,门口的邻居们纷纷捂住口鼻,面露惊恐。只见屋内被各类杂物塞得满满当当,从破旧的纸箱、泛黄的报纸,到生锈的锅碗瓢盆,甚至还有散发着异味的破旧衣物,层层叠叠,犹如一座随时可能崩塌的 “垃圾金字
在上海闵行的某个小区,一套房门缓缓打开,一股难以言喻的腐臭味瞬间弥漫开来,门口的邻居们纷纷捂住口鼻,面露惊恐。只见屋内被各类杂物塞得满满当当,从破旧的纸箱、泛黄的报纸,到生锈的锅碗瓢盆,甚至还有散发着异味的破旧衣物,层层叠叠,犹如一座随时可能崩塌的 “垃圾金字塔”,而这,仅仅是一位独居阿姨囤积物品的冰山一角。令人咋舌的是,这并非她唯一堆满杂物的房子,她竟还专门租下了另外两套房子,三套房子无一幸免,全都被 “垃圾大军” 攻占。这究竟是怎样一种执念,让阿姨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举动?这些看似无用的杂物,对她而言,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七旬独居阿姨。她的儿子无奈透露,母亲平日里节俭至极,买颗菜都要为了几毛钱和小贩讨价还价,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穿了好些年。可就是这样一位在生活开销上锱铢必较的老人,却心甘情愿每月掏出 4500 元,租下两套一室户,只为给她拾荒来的 “宝贝” 安个家。儿子每次说起这事,都忍不住摇头,满脸的不可思议:“我妈平时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在囤这些东西上,却眼睛都不眨一下,这真的太夸张了。”
从 2014 年阿姨搬进现在这套房子起,囤积物品的习惯便如野草般疯长。起初,儿子和儿媳并未太过在意,只当老人是念旧,舍不得扔东西。但随着时间推移,家里的物品越来越多,从客厅蔓延到卧室,从阳台霸占了厨房,最后连落脚的地方都快没了。
儿子和儿媳前前后后帮着清理了三次,每次都累得腰酸背痛,运走的垃圾足足装满了好几车。可他们前脚刚清理完,后脚阿姨又开始四处搜罗新的 “宝贝”,房子很快又恢复成垃圾山的模样。儿子回忆道:“小时候家里就乱糟糟的,可没想到现在会变成这样,实在没办法和她一起生活了。” 面对如今这三座几乎无法收拾的垃圾山,儿子满心疲惫,感到有心无力。
走进阿姨堆满杂物的房子,那场景着实令人震撼。房间里的杂物堆得比人还高,仅留下一条窄窄的缝隙,人要侧身才能勉强通过。有些地方的杂物甚至已经顶到了天花板,摇摇欲坠。地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混杂着垃圾散发的异味,让人直想作呕。
仔细瞧去,这些物品大多都是阿姨平日里拾荒所得,别人丢弃的快递盒、饮料瓶,路边捡到的旧家具,甚至还有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的破损玩偶。阿姨视若珍宝,她喃喃自语道:“别的都靠不住,只有这些东西不会背叛我。” 在她心中,这些看似无用的杂物,成了她情感的寄托,是她在孤独岁月里唯一的陪伴。
阿姨的这一特殊 “爱好”,可苦了周围的邻居们。炎热的夏天,垃圾散发的恶臭愈发浓烈,引得蚊虫苍蝇四处乱飞。楼道里、电梯间,时常能看到蟑螂老鼠横行。住在楼下的一位居民无奈诉苦:“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户,那味道熏得人头晕,晚上睡觉都能被臭味呛醒。”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杂物随意堆放在消防通道上,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邻居们多次向物业和居委会反映,可每次工作人员上门劝说,阿姨总是口头答应得好好的,转身又继续她的囤积大业。
面对日益严峻的情况,闵行瑞和华苑居民区党总支在 8 月 12 日紧急召集了社区条线、市政公司、城建中心、城管执法中队、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召开了一场协调会。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大家决定派出 2 支网格员队伍,共 20 人,对阿姨的三套房子进行集中清理。清理工作堪称一场艰苦的战斗,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手套,小心翼翼地在杂物堆里穿梭。
许多杂物因为堆放时间过长,已经发霉腐烂,一碰就碎,清理难度极大。但大家没有退缩,经过整整两天的奋战,终于将三套房子里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整整 7 车次,约 30 吨垃圾被运走,看着那堆积如山的垃圾被一点点清运出去,邻居们都松了一口气。
为了让居民们住得安心,居委会还特意请来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屋内各个角落、楼道公共区域以及电梯等,进行了全面消毒。消毒水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在驱散着之前那令人作呕的气息。
与此同时,派出所民警陪同老人家属,带着阿姨去医院检查了身体情况和精神状况。经诊断,阿姨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倾向,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建设,可阿姨却拒绝了。儿子承诺,今后会每天督促母亲,尽量不让她再去拾荒堆物。
其实,阿姨的行为并非个例,在生活中,有不少老人都存在类似的囤积物品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他们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的一种外在表现。随着年龄增长,子女忙于工作,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老人们只能从这些物品中寻找安慰。
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或许承载着过去的回忆,又或许是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防备。但这种过度囤积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对周围环境和他人造成了诸多困扰。这一现象提醒着我们,在关注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子女,应多抽时间陪伴父母,倾听他们的心声;社区也可以组织更多关爱老人的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相关部门则需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及时发现并干预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们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不再让垃圾山成为他们孤独内心的 “代言人” 。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