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攻弱守强的15位“守城大师”:1廉颇,2霍峻,3张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10:27 3

摘要:他最经典的战绩,也是最体现他防守才能的,就是长平之战前期。当时秦国大军压境,廉颇奉命抵挡。他仔细分析局势,认为秦军锐气正盛,不宜正面硬刚。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待变”的策略,命令赵军深沟高垒,凭险据守,任凭秦军怎么骂阵挑衅,就是不出战。

说起防守大师,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绝对是代表人物。这位老将军的打仗风格就是稳!他尤其擅长打那种依托地形和工事的防御战和消耗战。

他最经典的战绩,也是最体现他防守才能的,就是长平之战前期。当时秦国大军压境,廉颇奉命抵挡。他仔细分析局势,认为秦军锐气正盛,不宜正面硬刚。于是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待变”的策略,命令赵军深沟高垒,凭险据守,任凭秦军怎么骂阵挑衅,就是不出战。

这一守就是三年!硬是靠着防守,把一场原本可能迅速溃败的战争,拖成了僵持战,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国力。这充分展现了廉颇作为顶级防守大师的耐心和韧性。如果赵王一直信任他,历史可能会改写。

但悲剧就在于,赵王嫌弃他“攻弱”,觉得他畏战不前,最后听信谗言,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了他。结果赵括一改防守策略,主动出击,导致赵军全军覆没。廉颇用几年时间辛苦构建的防线,被轻易葬送。晚年他虽仍有“一饭斗米,肉十斤”的勇武,却得不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他是一块最坚实的盾,却败给了持盾人的猜疑。

在三国璀璨将星中,霍峻的名气不算最大,但他打过的一场防守战,堪称三国最经典的守城战例之一。他是刘备入川时带的部将,为人沉稳,极善守御。

刘备和刘璋决裂,带主力南下攻打葭萌城,就把坚守后方葭萌关这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霍峻。给他多少人呢?只有区区几百人!结果,刘备前脚刚走,刘璋的部将扶禁、向存就率领一万多大军前来偷袭,想把刘备的老窝端了。

敌我兵力对比超过1:20,换做别人可能早就崩溃了。但霍峻毫不慌乱,他凭借葭萌关险要的地势,精心布防,激励士卒,硬是靠着这几百人,顶住了对方上万大军长达一年之久的疯狂进攻!这需要何等的勇气、毅力和防守指挥艺术?

更绝的是,他不仅守住了,还瞅准时机,主动出击。趁敌军久攻不下、士气懈怠之时,他精选精锐,突然开城袭击,大破敌军,甚至还阵斩了敌方主将向存!这一战,彻底稳固了刘备在蜀地的根据地。可惜天不假年,他不久后病逝,刘备痛惜不已,诸葛亮都亲自率群臣前往吊唁。他是那种能让主公绝对放心地把后背交给他的防守大师。

如果说霍峻是防守的艺术,那张巡就是防守的悲壮与铁血。他是“安史之乱”中最为耀眼的防守名将,没有之一。他当时镇守的战略要地——睢阳(今河南商丘),是叛军南下江淮的必经之路,而江淮地区是唐朝的财赋根本。

叛将尹子奇率十几万大军来攻,张巡和许远手下仅有几千兵马。面对绝对劣势,张巡展现了惊人的防守智慧和意志。他屡出奇谋,比如“草人借箭”、夜间突袭、阵前擒将,一次次挫败叛军攻势。这场守城战惨烈到什么程度?从春天守到秋天,城内粮食吃光了,就吃树皮、纸张;这些都吃光了,张巡竟然杀了自己的爱妾,充作军粮!将士们泪流满面,最终不得已开始食人守城。

他们用这种极端惨烈的方式,死死地将十几万叛军钉在睢阳城下长达十个月之久!为唐朝保住了江淮,为郭子仪、李光弼组织反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城破之日,全城仅剩四百余人,张巡宁死不降,与诸多部将一同遇害。他虽然最终城破身亡,但他的防守,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堪称“守”到了极致,守出了气节,守住了大唐的半壁江山。

到了南宋中后期,能打仗的名将不多了,孟珙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而他最擅长的就是防御。他出身将门,一生都在和北方的金、蒙军队作战,是南宋王朝最后的擎天之柱。

他的防守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一个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大师。他主持构建了覆盖整个荆襄、四川地区的防御网络,堡垒相连,烽火相望。他提出的“藩篱三层”理论,把前线、中线、后方防御有机结合起来。

他最能体现防守能力的,是独自主管南宋三分之二战线的防御任务,并屡屡挫败当时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比如在江陵之战中,他巧妙利用地形和水军,大破蒙古军,解了江陵之围,连蒙古统帅都感叹:“孟珙,乃吾所见南朝唯一善战之将。”

他就像一位高超的医生,不断地为南宋这条破船堵漏补缺,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一生几乎都在防守,靠着超强的战略布局和战术执行力,硬是撑住了南宋摇摇欲坠的江山。他的存在,让蒙古灭宋的计划推迟了数十年。他是一位真正的战略防御大师,他的“守”,是南宋后期最大的依仗。

明末名将袁崇焕,可能因为其悲惨结局而被更多人记住,但我们不能忽略他辉煌的防守战绩。在明朝对后金(清)屡战屡败、一片哀嚎之时,是他,用两场经典的守城战,挡住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兵锋,赢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他的信条是:“凭坚城,用大炮”。面对后金强大的骑兵野战能力,他放弃了出去浪战的念头,专心致志地修城、铸炮。他把宁远城修得固若金汤,城头红夷大炮林立。

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宁远。袁崇焕拒不投降,血战数日,用西洋大炮将后金军轰得人仰马翻,努尔哈赤本人也在炮火中受伤,不久郁郁而终。这是明军对后金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第二年,新汗皇太极又来报仇,同样在宁远、锦州城下碰得头破血流,悻悻而归。袁崇焕凭借他坚定的防守意志和先进的城防战术,硬是为明朝续了命。虽然他后来因性格、政治等因素被崇祯冤杀,但单论防守才能,他绝对是明末最亮的那颗星。他是一面能挡住最锋利箭矢的盾,却防不住背后来自君主的猜疑之刃。

要说南北朝时期的防守第一人,西魏-北周的名将韦孝宽绝对当仁无愧。他一生最大的高光时刻,全都浓缩在玉璧之战里。玉璧城是西魏防御东面强敌北齐的桥头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公元546年,北齐神武皇帝高欢(当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亲率十余万大军,倾国而来,志在必得,要拔掉这颗钉子。而守城的韦孝宽手下只有区区数千守军。高欢是什么人?那是一代枭雄,能征惯战。他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堆土山,韦孝宽就建更高的楼;挖地道,韦孝宽就挖壕沟截断,在里面点火熏烤;用攻城车撞墙,韦孝宽就用布幔缓冲,再用长杆浇油点火烧车……

韦孝宽见招拆招,把能想到的防守战术用到了极致。高欢苦攻五十多天,士卒战病死者高达七万多人,硬是没能撼动玉璧分毫。最后,高欢自己又急又气,一病不起,回去没多久就去世了。临死前还感叹:“玉璧之战,韦孝宽何其能守!”

这一战,韦孝宽靠着一座孤城和超凡的防守智慧,生生耗死了一代枭雄,保住了西魏政权。他的一生,就像是为防守而生的,极其擅长利用和创造地利,构筑坚固的防线。他的“守”,是真正能让强大对手感到绝望的铜墙铁壁。

南宋初年,有一位将领打出了南宋对金最解气的防守反击战之一,他就是刘锜。他本来奉命去东京汴梁做官,走到半路听说金兵撕毁和约南下,他就带着为数不多的“八字军”(全军面部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和临时招募的部队,进驻顺昌府(今安徽阜阳)。

当时金兵主帅是常胜将军金兀术(完颜宗弼),他听说顺昌有宋军,根本没放在眼里,直接派大军包围。当时正值盛夏,刘锜充分发挥了天时地利。他先是派人在水源和草料里下毒,然后趁金军远来疲惫、天气炎热、人困马乏之时,夜间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

等金军被折磨得差不多了,他选择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发动总攻。大雨让金军擅长的骑兵和弓箭优势尽失,而熟悉地形的宋军则如鱼得水。这一仗,刘锜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精锐,金兵尸横遍野,金兀术狼狈逃窜。

顺昌大捷是一场经典的、积极的城市防御战。刘锜不仅守住了城,更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战机,主动出击,重创强敌,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他证明了,最顶级的防守,不是被动挨打,而是能在防御中寻找甚至创造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

于谦的故事,是所有“守城”故事里,最富传奇色彩、也最关乎国运的一个。他本是文官,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也先俘虏,五十万大明精锐全军覆没,消息传来,京城人人恐慌,不少大臣主张南迁。

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他力主抗战,被推举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防务。他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马,整顿城内防务,亲自披甲持剑,登上德胜门指挥。也先挟持着明英宗来到北京城下,以为可以轻易叩开城门。

于谦毫不妥协,表示“社稷为重,君为轻”,下令守军炮轰也先军营。在北京九门外,明军众志成城,与瓦剌军展开血战。于谦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终击退了也先的进攻,保住了大明国都。

这是一场由文官主导的、史诗般的首都保卫战。于谦的“守”,守的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和气节。他用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在帝国最危急的时刻,硬生生扛起了将倾的大厦。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救时宰相”,一位防守战略的巨匠。

在明末众多名将中,秦良玉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她和她麾下的“白杆兵”(一种白色长杆的独特兵器),以其超强的山地防御和作战能力而闻名。

她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守护家乡石柱和大明王朝而战。她的防守战绩遍布四川、贵州、北京等地。万历年间,她率白杆兵平定杨应龙叛乱;萨尔浒之战后,明军惨败,她派兄弟率兵北上增援;浑河之战,白杆兵和戚家军虽寡不敌众,但血战到底,让后金军付出惨重代价,打出了明军最后的血性。

崇祯年间,她多次率军击退张献忠等流寇对四川的进攻,守护一方安宁。即便到了明朝灭亡,南明时期,她已年过七旬,仍接受南明朝廷的封号,以万寿之龄继续扛起抗清大旗,直至病逝。

秦良玉的“守”,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她守护的王朝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但她和她白杆兵所展现出的忠诚、坚韧和卓越的山地防御能力,让她成为了明末乱世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她是真正的守护神,守护着她认为值得守护的一切。

南宋末年,所有防守名将的功绩,在合州钓鱼城面前,都可能要稍逊一筹。而这座奇迹之城的守护神,就是王坚。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所向披靡,却在一座小小的钓鱼城下,碰得头破血流。

王坚利用钓鱼城三面环水、地势险绝的天然优势,将其建成了一个超级军事堡垒,囤积了足够数年之用的粮草。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亲率主力大军,誓要拔掉这颗钉子。然而,无论蒙古人用什么办法——强攻、火攻、挖地道、筑高台——王坚指挥守军都能从容化解。

这场攻防战持续了数月之久。最传奇的是,在这场战斗中,蒙古大汗蒙哥据说被宋军的砲石击伤(一说为瘟疫),最终死于钓鱼城下。大汗一死,正在世界各地征战的蒙古各路王子纷纷撤军回去争夺汗位,整个欧亚战局为之改写。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之处”。

王坚和他的钓鱼城,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战的奇迹。他们不仅守住了城池,更在战略上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这是“防守”价值的最高体现:它不仅能保全自己,甚至能左右世界的格局。王坚,是当之无愧的终极防守大师。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他的职业生涯前半段,简直就是为“防守”这个词代言的。他长期镇守赵国北疆,对付的是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他的前任们老是出去和匈奴硬拼,结果败多胜少。

李牧去了之后,策略完全变了。他下了死命令:“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意思是,只要匈奴人来抢,咱们就赶紧把人和物资收回堡垒里,谁敢出去抓俘虏,就砍谁的头!他就这么一直“怂”了好几年,不管匈奴人怎么挑衅,就是不出战。不光匈奴人觉得他胆小,连他自己手下的士兵都觉得憋屈。

赵王也受不了了,把他给撤了。换上的将领倒是主动出击,结果输得惨不忍睹。赵王没办法,只好又请李牧出山。李牧回来,还是老办法——继续“装孙子”,天天让士兵们好吃好喝地训练,就是不打。

等到匈奴人彻底放松警惕,认为李牧就是不敢战时,他觉得时机到了。他精心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然后派出一支小部队伴败,把匈奴主力引入了伏击圈。一时间,战鼓齐鸣,赵军万箭齐发,骑兵冲杀,一举歼灭匈奴十几万骑兵!此后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李牧的“守”,是一种极致的耐心和战略欺骗。他不是不能攻,而是在等待一个能一击必杀、永绝后患的最佳时机。他是真正“不动如山,动如雷震”的防守大师。

在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的璀璨星河中,臧宫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但他绝对是刘秀最放心、最可靠的“铁闸”。他的特点就是沉稳持重,特别擅长打硬仗、守坚城

刘秀扫平河北、征战关东时,经常让臧宫独自率军镇守刚刚打下来的重要城池和后路。这活儿看似不如攻城拔寨风光,但至关重要。一旦后方失守,前线大军就会腹背受敌,满盘皆输。而臧宫,从来没让刘秀失望过。

他就像一块磐石,无论敌人怎么猛攻,他都能稳稳守住。刘秀对他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常常把最精锐的步兵和骑兵交给他指挥,让他作为全军的后卫或策应。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诸多大战中,比如平定河北、征讨公孙述,臧宫始终扮演着稳固后方、支撑全局的关键角色。

他的作战风格不像吴汉、耿弇那样锋芒毕露,善于奇袭和突击,而是更偏向于正面对抗和坚固防御。也正因如此,他的功绩往往被掩盖在主攻将领的光芒之下。但刘秀心里跟明镜似的,天下平定后,将他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给予了他应有的荣誉。他是那种能让主帅完全放心、敢于把后背交给他的将领,是团队中最不可或缺的基石型人物。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都在忙着抢地盘。但在帝国的北部边陲幽州(涿郡),却有一个人,在几乎所有人都背叛隋朝的时候,依然死死地为朝廷守着这片土地,抵御着北方突厥的入侵。这个人就是幽州总管罗艺

他手下的“燕云十八骑”骁勇善战,令突厥人闻风丧胆。在四方军阀混战之时,他所在的幽州地区反而成了乱世中相对安宁的“孤岛”。他不仅挡住了外敌,也镇压了境内的盗匪,保境安民。

后来,他看到隋朝确实气数已尽,而李唐政权最有希望统一天下,为了辖下百姓的安危,他才选择了归顺唐朝。李渊大喜过望,封他为燕王,赐姓李。他的归顺,为唐朝带来了整个幽燕地区和大批精锐的边军,为唐朝稳定北方、进而统一天下起到了巨大作用。

罗艺的“守”,守的是一种责任。在天下崩坏的乱世,他没有急于去扩张抢地盘,而是先尽到自己作为边将最核心的职责——守护疆土和百姓。他或许没有主动为唐朝攻下多少城池,但他为唐朝“守住”并带来了一个完整、稳定、强大的北方边镇,这份功劳,丝毫不亚于攻城略地。

五代十国是武夫当国的时代,名将大多以勇猛善攻著称。但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手下有一员大将,却以善于守御而闻名,他就是“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的葛从周

他早年就跟随朱温四处征战,立下不少战功。但让他大放异彩的,是他在防守方面的杰出才能。他经常被朱温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去镇守新夺取的战略要地,抵御敌方优势兵力的反扑。

无论是面对河东李克用父子的沙陀铁骑,还是镇冀王镕、幽州刘仁恭的联军,葛从周总能沉着应对,依托城池和地形,屡屡挫败强敌的进攻。他就像一块坚硬的盾牌,为后梁守住了东部和北部的防线,让朱温可以安心地在中原地区与其他军阀争霸。

在那个进攻至上的时代,葛从周这样的防守型将领显得尤为可贵。他可能没有李存孝、王彦章那样阵斩敌将的传奇故事,但他的稳如泰山,对于后梁政权的巩固和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是朱温阵营中最可靠的“守御之臂”。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大部分宋军一触即溃,汴京沦陷,徽钦二帝被俘,留下了“靖康之耻”的千古之恨。但在这一片溃败和屈辱中,有一座城市和一位将军,用一场极其惨烈悲壮的守城战,为北宋挽回了最后的尊严。这就是太原保卫战,这位将军就是王禀

当时金兵西路大军围攻太原,王禀时任河东路马步军副总管,与知州张孝纯一起,率领全城军民誓死抵抗。太原城被围困长达二百五十多天!这是南北宋之交最漫长、最艰苦的守城战。

城内弹尽粮绝,士兵们煮弓弩的筋革充饥,百姓易子而食,但就是在王禀的激励和组织下,没有人投降。他们用尽了一切办法:拆房取木料做滚木,熬煮粪便做“金汁”,一次次击退金兵的疯狂进攻。

最终,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城池被金兵攻破。王禀带着饥饿疲惫的士兵坚持巷战,身中数十枪,最后不愿被俘受辱,投汾河自尽,壮烈殉国。他的“守”,守的是民族气节,是军人血性。他用生命证明,大宋并非无人,只是朝廷昏聩,辜负了这样的忠臣良将。他的悲壮坚守,堪称北宋灭亡过程中最壮烈的一抹亮色。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