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变革!丙类(商保)药品目录深度解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09:05 1

摘要:如果说医保目录是政府为全民定制的“标准套餐”,那么商保药品目录更像是保险业为消费者设计的“自助菜单”。这一次,“菜单”的初稿已出炉,覆盖29个省市、19种适应症、2619种药品,保险业正在用数据和技术为创新药“买单”铺路,标志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从“地方

3月28日,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健康险专委会常委单位下发了一份看似普通的文件——《关于就有关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征求意见的函》。

然而这份文件背后,却是一场可能改变中国医疗保障格局的“静默革命”。

如果说医保目录是政府为全民定制的“标准套餐”,那么商保药品目录更像是保险业为消费者设计的“自助菜单”。这一次,“菜单”的初稿已出炉,覆盖29个省市、19种适应症、2619种药品,保险业正在用数据和技术为创新药“买单”铺路,标志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目录从“地方混战”迈向“行业统考”的新阶段。

目录A系:纳入惠民保中最常报销药品?

初稿的核心数据来源是29个省市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即“惠民保”)。这类产品以低保费、高杠杆、广覆盖著称,但过去常因保障范围模糊而被诟病为“花瓶保险”。此次目录A系的梳理,首次将惠民保的实践经验系统化:工作组对2619种药品按使用频率排序,并与重点地区的产品数据交叉验证,最终形成19种适应症的清单。

这背后的逻辑是“高频优先”——优先覆盖群众最常用、负担最重的药品。例如,肿瘤靶向药、罕见病特效药等高值药品,虽在医保目录中覆盖有限,却成为惠民保的“明星保障”。这种从实践中提炼规则的方法,既规避了“闭门造车”的风险,也为后续动态调整留出空间。

然而,惠民保的“地方特色”恰是目录A系的挑战。例如,上海“沪惠保”包含CAR-T疗法,而某些中西部地区的产品则侧重慢性病用药。有参保人戏称“一省一保一药单”。这种碎片化不仅有可能导致保障公平性受损,更可能让保险公司陷入“目录内卷”——为吸引眼球,有的产品塞进年费用超50万元的“天价药”,保费飙升至200元;有的为控成本仅保留廉价普药,被诟病“保了个寂寞”。

工作组梳理29个省(区、市)的惠民保数据,以考虑年报销率≥为指标,将肺癌、肝癌等“癌王”治疗药,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用药纳入核心保障范围,尽量覆盖惠民保理赔案例。

初稿试图通过“高频原则”和“重点区域比照”平衡差异,但业内亦有人认为,目录的“一刀切”可能削弱地方产品的灵活性。

商保药品目录从A到E,覆盖不同产品和人群

A系目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规划的 “全覆盖、多层次”目录体系(ABCDE 体系)的“塔基工程”。这套对标国际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的体系,正重塑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逻辑。这种分层设计,本质是将保险产品从“保基本”推向“保多样”,让消费者按需选择——从“吃饱”到“吃好”,甚至“私人定制”。

根据规划,商保目录将构建ABCDE五层体系,对应不同客群和产品系列:

普惠层(A 系):解决 3 亿参保人的 “用药安全感”,让县域居民也能报销肺癌、肝癌等大病的基础治疗药物;

进阶层(B 系):补充中端医疗需求的功能,且部分产品已通过特药清单纳入年费用超 30 万元的罕见病用药,避免 “因病返贫;

定制层(C/D/E 系):满足高净值人群对全球医疗资源的需求,如德国细胞疗法、美国抗癌新药,打造 “医疗全球化” 保障方案。

更关键的是,目录体系采用“负面清单 + 年度更新” 机制,2025年新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仑卡奈单抗已进入 A 系目录 “预备库”,确保保障范围与医药创新“同频共振”。

“错位竞争”:商保主要覆盖医保外药品

商保目录的深层意义在于与医保形成互补。医保定位“保基本”,而商保目录可覆盖医保外的创新药、进口药。

根据《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所述,2024年创新药械市场规模达1620亿元,但医保仅支付44%,个人自费仍占49%,商保支付不足8%。

目录A系的推出,正是为了激活商保的支付潜力,让“天价药”不再只是“富人的特权”。

当前目录A系的梳理主要依赖历史赔付数据,但创新药的使用周期长、疗效不确定,传统精算模型可能失效。例如,CAR-T疗法单次治疗费用超百万元,但部分患者可能实现长期缓解。

目录建设绝非保险业的“独角戏”。药企希望扩大药品覆盖以提升销量,医院担忧处方权受限,保险公司则需平衡赔付率与保费吸引力。对此,工作组提出动态调整机制,但具体规则仍待细化。

即便目录完善,若消费者不懂如何利用,仍是“空中楼阁”。《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指出,我国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低,同时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保单包含特药保障。未来,保险公司可能需要化身“健康顾问”,用短视频、AI客服等工具普及药品目录的使用方法。

当保险遇上医药,能擦出什么火花?

目前,多数商保产品采用“患者垫付-事后报销”模式,但高值药品的垫付压力仍让患者望而却步。海南博鳌等地的试点已探索“特药直付”模式——患者在定点药房凭保险凭证直接取药,费用由保险公司与药企结算。这种模式若推广,将极大提升药品可及性。

目录的“必保清单”属性让药企既兴奋又忐忑——3亿参保人的庞大市场固然诱人,但险企的“团购价”谈判却充满压力。进入A系目录可能要求大幅降价,但换来的是市场渗透率提升。这种“以量换价”的模式能否持续?行业正探索“风险共担机制”,例如对年治疗费用超10万元的药品,药企与险企按比例分摊赔付金额,避免单一主体承压过重。

目录建设也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保险公司与药企签订“量价协议”:若某药品通过商保实现销量达到阈值,药企需降低单价;或采用“疗效共付”模式,保险公司按实际疗效分期支付药费。这种风险共担机制,既能降低药企研发风险,也能控制保险赔付成本。

根据规划,商保目录最终将覆盖境内外所有获批药品。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患者有望通过高端医疗险直接使用欧美上市的新药(比如通过试点或境外就医)。这种“医疗资源的全球配置”,可能成为高净值人群投保的核心动力。

商保药品目录,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的关键一步

商保药品目录A系初稿的征求意见,看似是保险业的一次“技术性调整”,实则是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关键一跃。从“惠民保”的自由生长,到ABCDE目录的理性分层,保险业正在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创新药支付的“不可能三角”——既要让患者用得起,又要让药企有利润,还要让保险公司不亏本。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的玩笑:“以前是我们追着药企要数据,现在是药企追着我们问‘能不能进目录’。”这场“追与被追”的游戏背后,是中国医疗支付体系从“政府主导”迈向“多方共治”的深刻转型。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患者拿起药品清单时,第一个问题不再是“医保报不报”,而是“我的保险能报多少”。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用药安全感”的升级——3亿惠民保参保人首次拥有可横向对比的保障标尺,再也不用为“隔壁省能报的药自己报不了”而困惑,也许在某县城,肺癌患者老陈拿着目录初稿核对:“奥希替尼在列,我每年能省8万元治疗费,这比中彩票还踏实。”;对行业而言,这是“价值竞争”的开端——保险公司从“拼价格”转向“拼目录”;对医疗生态而言,这是“三医联动”的深化——目录成为连接医药、医疗、保险的桥梁。

药企根据目录调整研发方向,医院参照目录优化用药流程,险企围绕目录创新服务模式,形成“药品可及、保障可持续、服务可及”的良性循环。

站在“健康中国2030”的时间节点回望,A系目录的征求意见,恰似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逐渐扩散。当商业健康保险从“医保补丁”成长为“健康合伙人”;当每一种高频使用的治疗方案都被纳入保障,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保险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更是一个国家对“病有所医”的持续探索——让每个生命在病痛面前,多一份“药到病除”的底气,少一点“望药兴叹”的无奈,这或许就是这份“全国统一药单”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医械之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