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晚,凉都大剧院内灯火辉煌,第二十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曲艺类决赛在这里精彩上演。来自全省各市州的 10 支参赛队伍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曲艺角逐,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震撼的文化盛宴。
3月28日晚,凉都大剧院内灯火辉煌,第二十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曲艺类决赛在这里精彩上演。来自全省各市州的 10 支参赛队伍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曲艺角逐,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震撼的文化盛宴。
本次赛事由贵州省文旅厅主办,贵州省文化馆、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毕节市文体广电旅游局、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承办。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在决赛现场,各参赛队伍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贵阳的《我的家乡是贵州》以相声形式,以父女对话为载体,巧妙地借“村超”“村 BA”等文化热点,生动地展现了贵州的山水风情与旅游魅力。通过童趣视角与方言包袱的巧妙运用,激发了观众对贵州的自豪感,为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阳的另一支参赛队伍《贵州名人赞》则以相声形式,聚焦晚清重臣李端棻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首倡京师大学堂、支持戊戌变法等历史贡献。通过轻松幽默的演绎,普及了贵州名人文化,传递了近代中国变革中贵州人的智慧与担当。
六盘水的《回娘家》以对口快板形式,通过荒诞情节讽刺了农村滥办酒席的歪风,倡导了文明节俭的新风尚。作品以快板的节奏和方言的幽默,深刻地揭露了陋习的危害,同时挖掘了传统美食文化的潜力,为乡村旅游与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黔东南的《烽火里的足球》以侗族琵琶弹唱形式,以 1944 年抗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广西大学师生将足球文化带入贵州榕江的历史故事。通过军民共踢足球的温情场景,展现了战火中对体育精神的坚守。作品融合了侗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叙事,重现了“村超”文化的源头,致敬了足球在民族交融中的独特魅力。
经过激烈的角逐,各参赛队伍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曲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评委们根据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表演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评选出了各个奖项。
随着曲艺类比赛的结束,第二十届“群星奖”贵州省选拔赛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选拔赛不仅为全省的曲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贵州的群众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贵州的群众文艺创作将更加繁荣,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将不断涌现,为推动贵州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乌蒙新报记者 李俊 王羽来
编辑:周真明
一审:李佳凤
二审:蒙光昌
三审:巫娜
来源:新西兰姚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