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着消毒水气味的晨光中,李洪松用独创的“心脏注射法”,为一位车祸逝者重建面部轮廓;百米外的骨灰堂内,刘良妮轻抚着老红军遗孀的骨灰盒裂缝,用木工胶细致修复;火化车间的大数据屏前,黄芳洲紧盯“五级净化系统”的实时曲线,确保烟气排放的纯净……在生命的尽头,有一群人
工作中的李洪松。 受访者供图
在骨灰堂,刘良妮为逝者献花。受访者供图
工作中的黄芳洲。 全媒体记者林婷玉/摄
混合着消毒水气味的晨光中,李洪松用独创的“心脏注射法”,为一位车祸逝者重建面部轮廓;百米外的骨灰堂内,刘良妮轻抚着老红军遗孀的骨灰盒裂缝,用木工胶细致修复;火化车间的大数据屏前,黄芳洲紧盯“五级净化系统”的实时曲线,确保烟气排放的纯净……在生命的尽头,有一群人用科技与温情为逝者送上最后的尊严,为生者抚慰心灵,重塑人们对生死的认知。
在2025年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近广州殡葬行业,探寻三位年轻工作者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和人文的温度,让生命的终章在不朽中温暖落幕。
用专业贴心服务,抚慰每一位逝者的家属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殡葬行业仿佛被笼罩在一层神秘而肃穆的迷雾之中,社会对它存在诸多偏见,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的遗体防腐整容师李洪松对此深有感触,他坦言早年没少遭遇他人的质疑。“回想起2015年在北京实习时,一位阿姨就当面对我说过,小伙子,干这行多不吉利呀!”那语气满是惋惜。
2022年4月,黄芳洲正式入职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成为殡仪三部的一名专技人员。她主要负责火化设备的维护与升级工作,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还取得了机电工程自动化初级职称。然而,刚入职时,中心领导曾满是关切地询问她:“我们这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你一个女孩子做这种技术活,能适应得过来吗?”那眼神里满是担忧。
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管理处业务部的骨灰管理员刘良妮表示,类似的情况她也遇到过,但是在她看来,骨灰堂意义非凡,这里不仅是逝者长眠的安息之地,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港湾。而骨灰堂作为单位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刘良妮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单位的形象。所以,无论工作多么繁重,多么疲惫不堪,她始终保持着专业的业务水平,用温暖贴心的服务,抚慰着每一位逝者家属。
黄芳洲也对记者表示:殡葬行业就像是一个与生命深情对话的神圣场域。这就如同教师用知识孕育希望、医生用医术守护健康一样,它以一种安静而深沉的姿态,默默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缓缓驶向永恒。这是一份看似平凡,实则有着非凡意义的工作。她感慨地说:这些年来,随着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殡葬人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大家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多的认同。
以技术阐释尊重,为行业注入活力与温度
在生命服务的终极场景中,科技正悄然打破传统殡葬的物理边界。如今,殡葬行业紧跟“守正创新”的时代号召,步履不停地拥抱科技的力量,为这一古老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温度。
目前,防腐技术在殡仪服务中广泛应用。李洪松是花都殡仪馆率先应用“心脏注射法”开展遗体药物防腐技术第一人,不但创口小,而且防腐效果佳。同时,他还根据遗体防腐时间的长短、遗体大小和遗体状况,研发出不同的防腐方案,填补了花都殡仪馆技术空白。从业10年来,他已完成8000多例,成功率高达100%。
黄芳洲所在团队攻关的“五级净化系统”,就像为钢铁巨兽戴上会呼吸的防护罩:新增的干法脱酸塔采用双碱法工艺,在180℃高温下,将二氧化硫(SO2)转化为硫酸钙结晶;活性炭吸附塔装载活性炭仓,大大提高对异味和二噁英的吸附效率;在催化剂表面,氮氧化物(NOx)被还原为氮气(N2)。不仅实现了超低排放,更让处理后的白烟在阳光下形成袅袅青烟,宛如生命的最后一次舒展。“这是环保指标的突破,更是我们对‘逝者安息、生者慰藉’的庄严承诺。”黄芳洲说。
此外,黄芳洲还参与开发改造了骨灰处理装置除尘罩,不仅让逝者的骨灰得到更好的整理和收集,还极大地改善了职工在灰尘环境中艰苦工作的状况。改进升级的自动入炉程序,让逝者能够安稳地走完最后一程,同时让职工实现了更便捷高效的一键操作。而协调落地的AGV遗体智能转运车,经过上百次调试和试运行,能够稳稳地托起逝者的遗体,按照自动规划的行程路线安全送达指定炉位。黄芳洲真切地感受到,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用代码书写温度,用技术诠释尊重的体现。
凭坚守体现价值,打破世俗偏见赢得尊重
时至今日,殡葬行业的年轻化浪潮,正以惊人速度重塑职业生态。广州殡葬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行业内年轻从业者并不罕见,他们从不同的行业和专业汇聚于此,将为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李洪松投身殡葬行业多年,他已经为成千上万名逝者整理过仪容。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告别会和生前回忆录的视频制作工作。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法师,他用手中的镜头和剪辑工具,将逝者生前的点滴片段和温馨瞬间精心编织成珍贵影像,为悲痛的家属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回忆。
近年来,李洪松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更多善意。许多老人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这是在积福报”;年轻的同事们也因他的坚守而重新审视这份职业的价值。最近两年,李洪松还积极参与了由广州市总工会指导的“羊城工匠杯”广州市殡葬职业技能竞赛,并凭借精湛技艺在防腐整容组荣获三等奖。他感慨地说:“比赛为殡葬行业从业者搭建了技能人才大比武的舞台,让大家在竞赛中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实现了以赛促长,不断提升自我。”
现年38岁的刘良妮已经在守护英烈忠骨的岗位上坚守了12年。骨灰堂内上万个骨灰格位,每天都要检查盘点、打扫清洁,堂内存放的骨灰盒以木质居多,春去秋来,日久腐坏的现象时常出现。刘良妮深刻理解“一个骨灰盒就像一座房,是生者对逝者的寄托”,从业至今,她帮家属修复破损骨灰盒近50个。
在教育孩子方面,刘良妮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她会带着孩子回到银河公墓,给孩子讲述每一位先烈的故事,让孩子了解父母职业的价值、意义,培养孩子对英烈的崇敬之情。“我要让孩子知道,这份工作是高尚的、自豪的,不会因为职业而受到歧视。”刘良妮说道。
记者手记
“让生者有不朽的爱,让逝者有不朽的名”
采访三位殡葬从业者的过程,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在他们眼中,殡葬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生者释怀,让逝者安息。泰戈尔曾写下这样动人的诗句:“让生者有不朽的爱,让逝者有不朽的名。”这短短数语,或许正是对殡葬工作最富诗意的注解——它并非是在与死亡简单地周旋,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见证着生命以别样的姿态绽放光彩。
李洪松的技术创新、黄芳洲的专注自信、刘良妮的贴心服务,他们共同诠释着殡葬行业的深层价值——科技的突破,并非为了淡化死亡带来的沉重感,而是为了让生命在谢幕之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尊严与体面;行业的年轻化,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代际更替,更是年轻一代用创新思维去解构生死命题的勇敢尝试。
殡葬行业的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观的启蒙运动,这个曾经徘徊在社会边缘的行业,正借助科技与青春的双重力量,在生死的交界处播撒下人文精神的种子。正如黄芳洲在采访结束时所说:“我们搭建的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温度桥梁。”这种蜕变,让每一个生命故事的终章都有了被重新书写、重新讲述的可能,让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多了一份坦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