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我说了算”才叫权威!让孩子从心底认同,要做到这3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8 09:11 1

摘要:吉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期专家

李兆良

吉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意思是说,如果爱孩子的方式不对,这种爱恰恰是害了他们。那么,什么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呢?

在一次咨询中,一位父亲要求儿子每天练琴三小时,考级失败便怒斥儿子“丢人现眼”。孩子表面顺从,却在日记里写道:“我恨钢琴,更恨爸爸。”我告诉这位父亲:“真正的权威不是让孩子恐惧,而是让他明白规则的意义。”

父母要学会做有权威性的父母,也就是做到“高要求、高回应”,要学会做感性的人。

这里所说的感性是指父母在情绪情感方面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和同理心,能认同和积极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心理感受。具体可以分为“规则制定”“情感支持”“榜样塑造”三部分,让孩子从心底里认同规则。

高要求:设定清晰的规则,培养自律意识。中国古代著名的孟母“断机教子”故事,告诉我们规则教育的关键,不是简单禁止,而是说明因果。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充满关爱的管教能促进儿童大脑自控力区域的发展,这是自控力和判断力的生理基础。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采取“契约式管理”的方式来解决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

我曾经帮助过一个家庭制定“手机使用契约”。青春期的女儿沉迷短视频,导致亲子冲突不断。我建议父母先听孩子解释“为什么离不开手机”,才知道她因外貌自卑,只想在虚拟世界获得点赞。

我们共同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可自由使用一小时,但每周必须有两天全家徒步——没有手机,只有星空下的谈心。三个月后,女儿主动缩减刷视频的时间,因为她说:“和爸妈聊天比刷视频有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规则制定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难以形成稳定的行为预期。如果规定了每周的手机使用时间,父母就需要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时撒娇或情绪波动而改变规则。

对于新手父母,可以采用“二选一法则”对孩子进行规则引导和教育:“你是想现在整理玩具,还是听完这个故事再整理?”有实验表明,给予孩子适当的选择权,规则遵守率会提高53%。

高回应:及时对孩子给予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当孩子遭遇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安慰。孩子比赛没发挥好,可以安慰他:“没关系,你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咱们一起看看还能在哪儿做得更好。”

对于孩子的个性,要尊重和鼓励。不管是喜欢收集昆虫标本还是热爱绘画,父母都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家庭决策时,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参与,比如一起讨论周末的活动安排或选择晚餐菜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比如,父母可以说,“宝贝,这个周末咱们是去公园野餐,还是去图书馆看书?你来选吧”。这能有效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孩子兴奋地分享学校趣事时,父母要认真倾听并积极回应;当孩子沉默或表现出不安时,父母要耐心询问,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比如,孩子在学校和朋友闹矛盾,情绪低落,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感受:“宝贝,你看起来有点儿不开心,能和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

榜样塑造: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言行展示如何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等。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诚实守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守时、守信。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场,就不要随意爽约。

同时,父母在遇到困难时展现的责任感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真正的爱,是放手时的信任与跌倒时的拥抱;真正的权威,是让孩子从心底认同规则的价值。只有始终坚持这种爱的父母,才配得上孩子的信赖。

来源:婚姻与家庭亲子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