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2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纸公告,让韩国文化界炸了锅——泡菜、燃灯会、江陵端午祭、假面舞、大木匠技艺五项韩国“非遗”项目,因涉嫌文化挪用,被列入“待撤销名单”。更戏剧性的是,这五项的“原罪”,竟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2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纸公告,让韩国文化界炸了锅——泡菜、燃灯会、江陵端午祭、假面舞、大木匠技艺五项韩国“非遗”项目,因涉嫌文化挪用,被列入“待撤销名单”。更戏剧性的是,这五项的“原罪”,竟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场持续多年的中韩文化申遗争议,终于在2025年迎来了关键转折。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引发的第一波争议,到2025年联合国直接“打脸”,背后不仅是文化归属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历史真相、民族自信与国际规则的博弈。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场“申遗大战”的来龙去脉——韩国为啥总盯着中国的文化“薅羊毛”?联合国为啥突然“翻旧账”?中国又是怎么“打脸”成功的?
一、韩国申遗“中国风”:从历史自卑到文化抢注[微风]
1. 历史渊源:当“藩属国”遇上“文化自卑”
韩国(古称高丽、朝鲜)与中国的关系,用“千年藩属”形容毫不夸张。从唐朝的“羁縻制度”到明清的“宗藩体系”,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依赖中国。
★文字:韩国古代没有独立文字,官方文书全用汉字,直到15世纪世宗大王创制“谚文”(韩文前身),但民间仍以汉字为主流。
★制度:朝鲜王朝的科举、官制、法律甚至礼仪,几乎全盘照搬中国。
★习俗: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韩国从形式到内涵都与中国高度相似。
这种“文化依赖”让韩国在近代面临一个尴尬问题:如何证明自己有“独立文化”?
19世纪末,日本殖民朝鲜半岛,强行推行“去中国化”教育,试图切断韩国与中国的文化联系。但二战后,韩国又面临新的身份危机——如何在美苏冷战格局下,构建一个“纯粹韩国”的民族认同?于是,“文化抢注”成了捷径。
2. 民族主义驱动:从“发明传统”到“非韩莫属”
1968年,韩国颁布《国民教育宪章》,明确提出“血统相连的民族观”,强调韩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这一政策导向下,韩国开始系统性地“改造”传统文化:
删除中国元素:比如江陵端午祭,删掉龙舟、香囊等中国符号,加入萨满仪式、巫俗表演,强调“韩国本土特色”。
强化“原创”叙事:泡菜申遗时,刻意淡化中国《齐民要术》中早于韩国数百年的腌菜技术,转而强调“韩国社区共享性”。
绑定民族精神:将燃灯会与佛诞节结合,打造“韩国传统庆典”的标签,甚至被证实灯会图样底层有“长安西市”字样,仍坚持“本土原创”。
这种“发明传统”的操作,本质上是用文化符号填补民族认同的空白。正如韩国学者李成茂所说:“韩国需要证明自己不是‘中国的文化附庸’,申遗成了最直接的工具。”
3. 经济利益:从文化品牌到百亿产业链
申遗成功,不仅能让文化“名正言顺”,更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
▶江陵端午祭(2005年):申遗成功后,韩国借此打造“端午文化节”,吸引全球游客,形成超1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的产业链,涵盖旅游、文创、食品等多个领域。
▶泡菜文化(2013年):申遗后,韩国泡菜年出口额从2012年的1.5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4.5亿美元,增长3倍。但2025年因“文化挪用”争议,相关产业损失超30亿美元。
经济驱动下,韩国申遗的“胃口”越来越大——从传统节庆到饮食文化,甚至延伸到传统技艺(如大木匠技艺)。
二、联合国“翻旧账”:规则漏洞与执行差异[微风]
1. 申遗规则的“灰色地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实践社区价值”,即只要某个社区长期实践某项文化,就可申请非遗,不涉及文化所有权确认。
这一规则本意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却被韩国钻了空子:
☛“文化变体”申遗:韩国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删除中国元素,加入萨满仪式、社区共享等叙事,使其符合“独立实践”的要求。
☛模糊文化源流:比如泡菜申遗时,刻意不提中国《齐民要术》的记载,转而强调“韩国传统腌制工艺”。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利用规则漏洞,将争议性项目“洗白”。
2. 执行差异:为何韩国能“蒙混过关”?
联合国非遗评审依赖各国提交的材料,而韩国在申遗时做了两件事:
◑“去中国化”包装:比如燃灯会,提交的图样被证实底层有“长安西市”字样,但韩国通过技术处理(如遮盖汉字)掩盖来源。
◑强调“历史悠久”:比如大木匠技艺,韩国声称其源于“古代朝鲜”,却拿不出独立传承的证据,仅靠口头叙述和少量文献。
而中国早期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及时提交反驳证据,导致韩国多次“得手”。
3. 2025年的“清算”:137项铁证打脸韩国
2025年,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终于“出手”——5月30日,向联合国提交137项证据,直指韩国五项非遗的文化源头为中国:
●泡菜:韩国泡菜菌株与中国汉代豆酱容器菌群相似度达91%,《齐民要术》记载的腌菜技术早于韩国数百年。
●燃灯会:灯架临摹自唐代灯会图样,且被遮盖汉字标注,技术溯源至唐代灯架工艺。
●江陵端午祭:宋代文献记载其效仿中国端午习俗,部分仪式与中国古代端午文化高度相似。
●大木匠技艺:韩国使用的榫卯结构、工具形制与中国传统木工完全一致,且无独立发展脉络。
●阿里郎:虽为韩国民歌,但曲调、歌词结构与中国东北民歌有显著关联。
面对这些证据,韩国未能在45天限期内提供独立传承证据,最终五项被列入“待撤销名单”。
三、中韩文化争议:从“抢注”到“正名”[微风]
1. 韩国申遗的“黑历史”:哪些项目被实锤?
截至2025年8月,韩国已成功申报24项人类非遗,其中多项被证实源于中国文化:
▎江陵端午祭(2005年):以祭祀仪式、巫俗表演为特色,但时间与中国端午节重合,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端午文化。
▎越冬泡菜文化(2013年):腌制工艺与中国《齐民要术》记载高度相似,菌群与中国汉代豆酱相似度91%。
▎燃灯会(2020年):灯会图样底层有“长安西市”字样,技术溯源至唐代灯架工艺。
▎假面舞:面具形制、表演内容与中国傩戏、社火高度相似。
▎大木匠技艺:榫卯结构、工具形制与中国传统木工完全一致。
目前,这五项已进入“待撤销”程序,若最终撤销,韩国成功申遗的中国相关文化遗产数量将减少至19项。
2. 中国的“反击”:从被动到主动
早期,中国对非遗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韩国多次“抢注”成功。但近年来,中国开始系统性反击:
…2012年: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明确其文化源头为中国。…2020年: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进一步巩固传统文化地位。
…2025年:提交137项证据,直指韩国五项非遗的文化挪用。
这种转变,不仅是对文化主权的维护,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正如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专家所说:“文化不是‘抢注’来的,而是传承来的。韩国可以改造,但不能篡改历史。”
3. 联合国的“纠偏”:从规则漏洞到严格审查
2025年的“待撤销名单”,标志着联合国非遗评审的转变——从“宽松审核”到“严格溯源”。
这一转变背后,是国际社会对文化真实性的重视。正如联合国非遗委员会主席所说:“非遗的核心是‘传承’,而不是‘创造’。任何试图通过篡改历史来申遗的行为,都将被驳回。”
四、文化不是“抢来的”,而是“传下来的”[微风]
这场中韩文化申遗争议,让我既愤怒又欣慰。
愤怒的是,韩国为了构建民族认同,不惜篡改历史、挪用文化,甚至将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技艺“洗白”成自己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伤害,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欣慰的是,中国终于“硬气”起来,用137项铁证打脸韩国,让联合国不得不正视文化挪用的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
但更让我思考的是:文化认同真的需要靠“抢注”来证明吗?
韩国的问题,本质上是民族自信的缺失。当一个国家需要通过篡改历史来构建认同,说明它的文化根基并不牢固。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包容的、开放的——承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不是强行割裂、篡改。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文化从来不是“独占”的,而是“共享”的。端午节、中秋节、泡菜、木工……这些文化符号,本就是中韩乃至东亚文化圈共同传承的财富。
文化不是“抢来的”,而是“传下来的”。 韩国可以改造、可以创新,但前提是尊重历史、尊重源头。否则,再多的“申遗成功”,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泡沫。
五、结语:文化之争,终将回归真实[微风]
2025年的这场“申遗风波”,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中韩乃至东亚的文化争议仍会持续,但方向已经明确——从“抢注”到“正名”,从“篡改”到“尊重”。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国际规则,但可以做到两点:
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盲目贬低或抬高。
守护历史真相:对篡改历史的行为说“不”,用证据和理性维护文化主权。
毕竟,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归属谁”,而在于“传承谁”。
最后,问一句:你觉得韩国这次“翻车”,是咎由自取,还是另有隐情?欢迎留言讨论! 😉
来源:褚瑆獠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