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渡》的作者墨多先生,是近年来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心灵观察者”。他擅长用心理学视角拆解生活困境,文字风格温暖而犀利,既懂普通人的迷茫,又能给出落地的思考方向。
一、本书简介:
《自渡》的作者墨多先生,是近年来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心灵观察者”。他擅长用心理学视角拆解生活困境,文字风格温暖而犀利,既懂普通人的迷茫,又能给出落地的思考方向。
《自渡》是他沉淀三年的作品,全书围绕“自我疗愈”展开,从认知觉醒、情绪管理、关系边界到内在力量构建,用20个真实案例+30多个心理学理论,为读者梳理出一条“从向外求到向内修”的成长路径。
这本书并不贩卖“快速治愈”的幻想,而是教你如何在生活的琐碎与无常中,逐步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二、主要内容:
很多人对“自渡”的第一反应是“孤独地解决问题”,但墨多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自渡的本质,是“主动觉醒”的过程。全书分为五章,层层递进地拆解“自渡”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停止向外索要答案”:
我们总习惯问“他为什么不爱我?”“为什么我总是不成功?”,却很少问“我在这段关系里的需求是什么?”“我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什么?”。
墨多用大量案例证明:外界的人和事只是“镜子”,你如何解读,才决定了你的痛苦程度。
第二章“情绪不是敌人,是信号兵”:
焦虑、委屈、愤怒……这些情绪常被我们视为“麻烦”,但墨多提出:每一种情绪背后都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焦虑”可能是在提醒你“这件事对你很重要”,“愤怒”可能是在说“我的边界被侵犯了”。学会“解码情绪”,是自渡的第一步。
第三章“关系中的‘课题分离’”:
这是墨多引用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你只需要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不必替别人的情绪买单。
他用夫妻争吵、朋友抱怨等日常场景举例,教读者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划清边界。
第四章“把‘我不行’变成‘我可以试试’”:
很多人困在“自我否定”里,墨多则用“小步验证法”鼓励行动:与其纠结“我能不能做好”,不如先做一件“5分钟就能完成的小事”,用行动打破“我不行”的思维惯性。
第五章“自渡的终极:与自己和解”:
书的最后,墨多用自己的一段经历收尾——他曾因事业失败陷入抑郁,后来通过记录“感恩日记”“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逐渐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
他说:“自渡不是要活成‘完美的人’,而是学会和‘真实的自己’握手言和。”
整本书没有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像一位懂你的朋友,陪你在生活的细节里“打捞”力量。
三、原文摘录:
1.“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跋涉,没有谁能真正替你走过那段泥泞的路。但你要相信,泥泞的另一边,一定有阳光在等你。”
—— 开篇对“自渡”的诗意诠释,消解了“孤独”的沉重感,反而赋予它希望的底色。
2.“你总怪世界不公平,可你有没有想过:你对待世界的态度,早就悄悄决定了世界对待你的方式。”
—— 用“因果倒置”的视角,戳破“受害者心态”的陷阱,提醒我们“改变视角”比“改变环境”更有力量。
3.“情绪上来时,先别急着说话或行动。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很生气/难过,但这只是暂时的,我可以慢慢处理它。’”
—— 给情绪“按下暂停键”的实用技巧,墨多强调:情绪的破坏力,往往来自“被压抑后的爆发”,而非“当下的释放”。
4.“别用别人的剧本过自己的人生。你觉得‘应该结婚’‘应该买房’,可这些‘应该’,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 直击当代人“被社会时钟绑架”的痛点,鼓励读者回归内心,定义属于自己的“人生标准”。
5.“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可能不懂如何爱你,但至少,他们教会了你如何去爱一个人。”
—— 关于亲情的和解,没有强行要求“原谅”,而是用“看见”的视角,化解代际矛盾中的委屈。
6.“你以为‘完美’能保护你,可事实上,正是那些‘不完美’,让你更真实、更有温度。”
—— 针对“过度追求完美”的群体,墨多用“裂痕是光进来的地方”的比喻,温柔地接纳人性的褶皱。
7.“别等‘准备好’再开始。生活不会给你‘完美时机’,它只会给你‘现在’。”
—— 行动派的宣言,墨多用自己学写作、创业的经历证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本身就是“自渡”的一部分。
8.“孤独不是没人陪,而是没人懂。但没关系,你自己懂自己,就够了。”
—— 重新定义“孤独”,将其从“负面情绪”转化为“自我对话的契机”,读来格外治愈。
9.“你为别人遮风挡雨,谁来为你撑伞?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
—— 关系中的“自我关怀”指南,墨多提醒:牺牲式的付出,只会让你在关系里越来越“贬值”。
10.“自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你学会和自己和解,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 全书的核心句,将“自渡”从“解决问题”升维到“生命状态”的转变,给人无穷的力量。
四、读书启示:
1.每天记录“情绪日志”:
用3句话写下“今天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它触发了我什么需求?我可以如何满足它?”(比如:“今天同事没回消息,我很焦虑,可能是怕被忽视;下次可以直接问‘你方便时回我下’,而不是自己猜。”)
2.给“应该”列个清单:
写下所有你认为“必须做到”的事(如“30岁前结婚”“月薪过万”),然后问自己:“如果不做这件事,我会失去什么?”“这是我真心想要的,还是别人期待的?”
3.用“5分钟法则”对抗拖延:
面对不想做的事(如运动、写报告),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往往开始后,你会发现“继续做下去”并不难。
4.设定“关系边界”:
对让你长期内耗的人(比如总否定你的朋友、过度索取的家人),尝试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拒绝(如:“我现在没时间聊这个,下次我们选个双方都舒服的时间吧。”)
5.每周做一次“自我对话”:
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自己聊聊天——“最近我过得怎么样?”“我有什么没被满足的需求?”“我该如何照顾好自己?”(可以拿张纸写下来,像给朋友写信一样。)
五、本书评价与延展阅读
1.本书评价:
《自渡》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心灵成长读物。它没有复杂的理论,却有深刻的情感共鸣;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却提供了温暖而坚定的陪伴。
它适合那些正在经历情绪低谷、自我怀疑或关系困扰的读者,也适合每一个希望更深入了解自己的人。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心理疗愈”从专业领域带回日常生活,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成长不必轰轰烈烈,自渡可以发生在每一个觉察的瞬间。
2.延展阅读:
《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学探讨自由与勇气。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洛莉·戈特利布:一位心理治疗师的真实案例集,深刻而温暖。
《身体从未忘记》——贝塞尔·范德科尔克:从神经科学角度理解创伤与疗愈。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学习如何与自己和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新浪财经